《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存勗在洛阳被杀李嗣源继位为帝石敬瑭佐命夺权有功被任为保义军节度使(镇陕州今三门峡市)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在李嗣源在位的八年间石敬瑭不断受到重用。直到长兴三年(932)十一月被任为河东节度使(镇山西太原)兼大同(镇云州今大同)、振武(镇朔州今朔县)、彰国(镇应州今应县)、威塞(镇新州今河北涿鹿)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成为后唐政权在北方地区军权最重的大员。

    易代之际韬光养晦长兴四年(933)十一月李嗣源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次年改元应顺。石敬瑭加中书令并调任成德镇节度使(镇镇州今河北正定)而以凤翔节度使(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潞王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李从1《新五代史》卷8《晋高祖纪》。

    2《旧五代史》作“三讨军”今从《新五代史》。

    珂拒不受命率军攻入洛阳急召石敬瑭前去商议大事。石敬瑭在卫州(今河南汲县)遇到出逃的闵帝尽杀其左右百余人并将其幽禁于卫州向李从珂邀功。

    四月李从珂继位为后唐末帝改元清泰。开始怀疑手握重兵的石敬瑭处处提防常常试探。石敬瑭也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险境事事小心谨慎。“山陵(指安葬明宗)既毕不敢言归。时敬瑭久病羸瘠太后(曹太后魏国公主母)及魏国公主(石敬瑭妻)屡为之言而凤翔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昭胤、李专美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曰:‘石郎不惟密亲兼自少与吾同艰难今我为天子非石郎尚谁托哉!’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这一安排对石敬瑭来说真是喜出望外被桑维翰称之为纵蛟龙入深渊。“石敬瑭既还镇阴为自全之计”“于宾客前自称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之忌。”另一方面他借口契丹屡犯北边不断要求调运军粮。他的部属都已看出他的用心所以当“(石)敬瑭将大军屯忻州(今山西忻县)朝廷遣使赐军士夏衣传诏抚谕军士呼万岁者数四”1。这些骄兵打算扶立石敬瑭以邀赏而石敬瑭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就命刘知远杀为的挟马都将李晖等36人来遮盖阴谋。这更加重了李从珂的疑心当石敬瑭之妻辞归太原时李从珂乘醉说:“何不且留遽归欲与石郎反邪?”石敬瑭得知后更加不安。为了窥测李从珂意图石敬瑭“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指北面马步军都总管)移他镇”1。总之石敬瑭为了等待夺权时机的成熟韬光养晦费尽了心机。

    灭后唐、建后晋李从珂曾一度打算采纳吕琦、李崧等人提出的实行和亲政策抢先与契丹结好而除去石敬瑭反叛的依靠力量可是后来没有实行。当李从珂与朝臣议论是否接受石敬瑭的移镇请求时群臣均认为不可。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则认为“河东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图之”2。李从珂表示赞同下令以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并且派张敬达为西北蕃汉马步都部署催促石敬瑭移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

    石敬瑭先是称病不行观察动静接着就上表要求李从珂下台:“帝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李嗣源幼子李从益)。”3李从珂随即下诏削夺石敬瑭官爵令张敬达等围攻太原。“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耶律德光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这些条件实在太失国格人格连其亲信刘知远都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1可是一心想要夺权做皇帝的石敬瑭既不顾个人人格尊严厚颜无耻地认比自己小1o岁的耶律德光为父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封建帝王。

    1《资治通鉴》卷279清泰元年五月;清泰二年六月。

    1《资治通鉴》卷28o天福元年正月。

    2《资治通鉴》卷28o天福元年四月、五月。

    3《资治通鉴》卷28o天福元年五月。

    1《资治通鉴》卷28o天福元年七月。

    耶律德光接到石敬瑭的奏表大喜过望随即答应出兵。这年九月耶律德光率5万骑兵由雁门关入援石敬瑭大败后唐军。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于柳林(在今太原东南)即皇帝位是为后晋太祖。石敬瑭“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任丘北)、涿(今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沦为官厅水库)、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应县)、寰(今朔县东)、朔(今朔县)、蔚(今灵丘)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2。改后唐长兴七年为后晋天福元年(936)。不久张敬达营寨内乱张敬达为其副手杨光远所杀杨光远率全军降。于是石敬瑭与契丹联军南向耶律德光至上党(今长治)北返石敬瑭渡河南下李从珂与家属登洛阳玄武楼自焚而亡。后晋定都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

    媚事契丹镇压反抗石敬瑭“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或虽服从反仄不安。兵火之余府库殚竭民间困穷而契丹征求无厌”。宰相兼枢密使桑维翰“劝帝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1天福三年(辽会同元年938)石敬瑭“上尊号于契丹主及太后。戊寅以冯道为太后册礼使左仆射刘昫为契丹主册礼使备卤簿、仪仗、车辂诣契丹行礼;契丹主大悦。帝(石敬瑭)事契丹甚谨奉表称臣谓契丹主为‘父皇帝’。每契丹使至帝于别殿拜受诏敕岁输金币三十万之外吉凶庆吊岁时赠遗玩好珍异相继于道。乃至应天太后、元帅太子伟王、南北二王韩延徽、赵延寿等诸大臣皆有赂。小不如意辄来责让帝常卑辞谢之。晋使者至契丹契丹骄倨多不逊语使者还以闻朝野咸以为耻而帝事之曾无倦意。”2石敬瑭的所作所为只有桑维翰等少数人赞同支持。不少藩镇则乘民心不归之机起兵谋取帝位石敬瑭就用各种办法加以镇压。天福二年(937)石敬瑭以洛阳宫室残破迁都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素怀异志的天雄节度使(镇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范延光自感为石敬瑭所猜疑就据魏州举兵反自称天子。不久义成节度使(镇滑州今河南滑县东)符彦饶举兵响应。石敬瑭派杨光远为都部署、张从宾为副前去讨伐。张从宾到河阳(今孟县)即举兵应范延光“先害皇子重信及入洛又害皇子重乂取内库金帛以给部伍因东据汜水关(本虎牢关在今荥阳汜水镇)。”3石敬瑭命大将杜重威克汜水关张从宾兵败溺死洛水。符彦饶为奉国指挥使马万所杀。范延光孤立无援困守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年余不得已归降石敬瑭后来为杨光远所杀。

    天福六年(941)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又举兵反他除了认为“天子兵2《资治通鉴》卷28o天福元年十一月。

    1《资治通鉴》卷281天福二年正月。

    2《资治通鉴》卷281天福三年七月。

    3《旧五代史》卷97《张从宾传》。

    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因而想依靠实力夺权外还对石敬瑭投靠契丹极为不满。他“每见蕃使必以箕踞慢骂”。他又上“表数千言大抵指斥高祖(石敬瑭)称臣奉表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石敬瑭则威胁训斥说:“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而兴基业尔因吾而致富贵吾不敢忘尔可忘耶!且前代和亲只为安边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1尽管这次反抗由于安重荣的部将临阵倒戈而失败安重荣为杜重威所杀;响应这次反抗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进也遭镇压而兵败自焚死。但是众多的反抗不仅在军事上大大削弱了石敬瑭的力量更在心理上沉重地打击了他。石敬瑭终于忧郁成疾不久结束了可耻的一生终年51岁。

    桑维翰桑维翰(899—947)字国侨洛阳(今属河南)人。父桑拱曾任河南尹张全义的客将。桑维翰长相丑陋身短面长可他自认为“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立志要做公辅。然而初试进士主考官因讨厌“桑”与“丧”同音而不予录取。有人劝他放弃科举他“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1。后来经过他父亲向张全义做工作得到推荐终于在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及第。

    长兴二年(931)石敬瑭任河阳节度使(治孟州今河南孟县南)时桑维翰被罗致帐下任掌书记此后就一直追随左右成为石敬瑭的心腹谋士。清泰三年(936)后唐末帝李从珂因石敬瑭在河东拥兵有异志下令移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打算拒命反唐将佐都恐惧不敢表示意见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极表赞成。为求得契丹的支持石敬瑭让桑维翰起草了连刘知远都觉得过分的割地称臣的条件大大过了赵德钧赠金帛称兄弟的允诺而得到耶律德光的青睐。石敬瑭担心契丹改变主意又派桑维翰前去面陈利弊。桑维翰在耶律德光面前“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2。终于使耶律德光最后决定支持石敬瑭。

    石敬瑭建晋称帝后桑维翰被任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不久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充枢密院使终于做到了公辅然而却是个遭人唾弃的反面教员。天福三年(938)他出主意将杨光远移镇洛阳引起杨的不满。杨光远上书指责桑维翰“去公徇私除改不当复营邸肆于两都之下与民争利”3。石敬瑭于次年将桑维翰调任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一年后又移镇兖州(今属山东)。

    天福六年(941)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安重荣接受吐浑领白承福等部归顺后要求讨伐契丹。石敬瑭因安重荣握有重兵而且自己做儿皇帝在心理上毕竟难免有压力对于是否与契丹绝交有些犹豫不决。桑维翰随即写了一封长篇奏章殚精竭虑地论述了不能与契丹相争的“七不可”。逻辑推理严密打着“忧国情切”的旗号颇具迷惑力还提出“大计”、“善1《旧五代史》卷98《安重荣传》。

    1《新五代史》卷29《桑维翰传》。

    2《旧五代史考异》。引自《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注。

    3《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

    谋”来为放弃斗争作遁词。难怪石敬瑭看后说:“朕比以北面事之烦懑不快。今省所奏释然如醒。朕计已决卿可无忧。”1由此也可见桑维翰是石敬瑭的主要决策者、责任人。

    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桑维翰被任为侍中但是实权在主张与契丹绝盟的大将景延广手中。桑维翰多次上言与契丹请和都被否定。天福九年(944)契丹大举南侵劫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后北返造成后晋不少损失。桑维翰乘机让人在石重贵面前说:“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于是石重贵就把景延广调离朝廷出守洛阳。“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2。

    桑维翰这一次掌权据说是“数月之间百度浸理”3。可是他凭借权势广收贿赂“仍岁之间积货巨万。”他又恢复先前罢废的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枢密院学士等职务安插亲信故交担任引起朝野议论。李彦韬、冯玉等在石重贵面前攻讦桑维翰石重贵想立即罢黜他后经刘昫、李崧等劝解才采取逐步分权的做法由冯玉先任枢密使再任相职来削夺桑维翰的实权。于是桑维翰乘石重贵生病之时向太后建议“为皇弟石重睿置师傅”4。石重贵病愈后获悉此事大怒就罢去他的相职出任开封尹。此后他就称有“足疾”很少去朝见。

    纵观桑维翰的一生也做过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事“理安阳除民弊二十余事”就是一例。其中所除一弊是减轻刑罚:“先是相州管内所获盗贼皆籍没其财产云是河朔旧例。及维翰作镇以律无明文具事以奏之。”结果降旨同意“自是‘劫贼’之家皆免籍没维翰之力也”。这无疑对被诬为“劫贼”的民众是有好处的。再如开运年间朝廷任命他的长子为屯田员外郎、次子为秘书郎他对同僚说:“汉代三公之子为郎废已久矣近或引之甚諠外议。”于是就“抗表固让不受”要朝廷降格任命在当时也获得好评。此外他在契丹前锋骑军张彦泽部占领开封时临难不苟不逃不降从容就死厉声斥责张彦泽:“汝有何功带使相已临方面当国家危急不能尽犬马之力以为报效一旦背叛助契丹作威为贼汝心安乎?彦泽睹其词气慨然股栗不敢仰视。”1由此可见桑维翰尚有小善他对契丹总的态度是求和而非求降这与杜重威、张彦泽等率众投降后又为虎作伥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他对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