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加论证。

    以慈禧太后为的守旧派扼杀了康梁维新之后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也迫不得已提出“革新”“变法”。他们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督办政务处又设考察政治馆派人出国考察。他们炮制的杰作不过是君主立宪又不想真正实行。19o8年清政府公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其中规定皇帝总揽立宪、行政、司法等大权。所谓“革新”“变法”有名无实。这时有资政院及各省谘议局的设立。资政院的议员有的由皇帝委派有的由各省的谘议局以成员的十分之一选出。资政院作为上下议院的基础讨论国家岁入岁出及法典朝章等议决之后会同国务大臣奏报皇帝裁决。这在立法上比封建专制君主制总算有一点进步。但是省谘议局的成员限制出身、资历、财产等只有官僚地主和少数资产阶级可以入选。它反映了非常微弱的一点民主。资政院开院后来自他们那里的舆论清政府也不重视。清政府下了一定的功夫来修订法律。有名的法学家沈家本以修订法律大臣的身份带领法律馆的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出了《大清现行刑律》。191o年清朝公布了由日本法学士岗田朝太郎起草的《大清新刑律》。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就是由这位外国人制定的。还有《民律》、《商律》、《刑事诉讼律》、《民事诉讼律》、《国籍法》等也在这一年编成与《现行刑律》同时公布。

    应当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立法、司法上反映了本阶级的意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这个政府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设有议院为立法机关大总统为行政元司法权操在大总统手里。这与欧美资产阶级国家有所不同不完全是三权分立。

    民国建立不久接连出现军阀独裁统治。南京政府只有三个月袁世凯便搞了独裁孙中山等又创定《临时约法》扩大民主权利。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成立采用众参两院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为国务院司法机关为大理院和检察厅有点表面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后来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来个大倒退立法、行政、司法集于袁氏一人。1915年底袁世凯正式演出了一场当皇帝的闹剧。但是袁世凯垮台以后至1928年北洋军阀的统治才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国民党蒋介石的新军阀。他们一直搞封建买办法西斯独裁统治无论在政府组织上怎么变来变去总离不开国民党一党专政总不能改变蒋介石一人独裁。正如列宁所说的“如果人民代表机关没有充分的权力如果它是由旧政权召集的如果同它并存的旧政权还是完整的那末人民代表机关就等于零。。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机关都等于零。”1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1《列宁全集》第十一卷第98页。

    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2中国近代史上的这种斗争形势在立法、司法领域里也没有例外。官方制定的各种法典到处遭到人民群众反抗和抵制。

    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95页。

    第六章社会意识形态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问题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问题说明了社会意识的各种表现形式问题。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是得不到科学的确切的说明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1t;//pgn》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999ooo41_o245_o马克思又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2999ooo41_o245_1马克思的这些指示着重说明适合生产力展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政治和法律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树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是“一种普照的光”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其它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政治、法律、意识形态都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生产关系来决定的。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展》中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正因为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所以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要在经济基础的变动中去找而不要在人们的认识中去找。这就进一步论证了这样的一个真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八月五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1这是说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只能在社会存在中去找。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的根据它是第一性的而意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5页。

    识形态则是由社会存在所派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十分具体和形象的叙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展以及与这种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象在照像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1t;//pgn》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999ooo41_o247_o这段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是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照像机中的形象是外界物体的反映一样。

    按照这个理论社会存在生变化则作为其反映的意识形态也将生变化社会存在有所不同则作为其反映的意识形态也将有所不同。斯大林说:“物质方面的展外部条件的展先于观念方面的展先于意识的展先是外部条件生变化先是物质方面生变化然后意识、观念方面才相应地生变化。”又说:“历史表明各种不同时代的人们之所以抱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愿望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和自然作斗争以求满足本身的需要与此相适应他们的经济关系也按各种不同的方式形成起来。”2时代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说道: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与权威原理相适应的是十一世纪与个人主义原理相适应的是十八世纪。。。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十一世纪或者十八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十一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十八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需求、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难道探讨这一切问题不就是研究每个世纪&1t;//pgn》中人们的现实的、世俗的历史不就是把这些人既当成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吗?但是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点的永恒的原理。1999ooo41_o248_o马克思的这段指示意思很明白。在不同的世纪有不同的原理。因为产生原理的人们不同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不同了所以原理也不同了。研究不同的原理就要研究不同的现实的、世俗的历史才能把问题研究清楚。

    物质世界是展的人的认识反映展着的物质世界人的社会认识(就是哲学、宗教、政治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反映着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的经济制度会展因此人的社会认识也会随之展。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的繁荣;中世纪学术为神学原则所统治;近代则有自由、平等思想。这是标志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2《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289页。

    会思想意识的不同。在中国氏族家长制遗留的存在使孝弟思想与保民思想在奴隶社会处于显著的地位。奴隶社会末期展开了百家争鸣。封建社会经由秦皇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的都是学术定于一尊的路径。西汉儒家经术统治建立以后学术神学化经二千余年不变。近代则向西方学习倡导自由、平等。这也与西方有相似之处。东西方思想意识的展是合规律的展还是偶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已往的历史每一时代都有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由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凭藉。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经济生最终的支配作用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展的方式。这种作用多半是间接生的。对哲学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写信给康·施米特清楚地表达了上述思想。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还论述了社会和国家以至纯数学的规律的某种独立性。他说:“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社会和国家方面的情形是这样纯数学也正是这样它在以后被应用于世界虽然它是从这个世界得出来的并且只表现世界的联系形式的一部分——正是仅仅因为这样它才是可以应用的。”1哲学思想是自然和社会的概括。它来自自然和社会但对自然和社会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自然科学展和社会变革的反映但是各家各派学说的展自有其自己学派先驱思想作为凭藉似乎与当时现实不相联系。这种情况在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展进程中都有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生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