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了“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三千”的情况2。契丹上层的崇佛又反过来影响了汉人辽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的佛事活动也相当频繁场面可观。

    随着佛教的传播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和由皇帝下令、寺庙校勘、雕印佛经的活动也十分活跃。辽兴宗时命人搜集各地佛经自重熙至道宗咸雍四年(1o68)校勘雕印佛经579帙收藏在南京清水院和易州涞水县(今属河北)金山演教寺等地称《契丹藏》或《丹藏》。《契丹藏》传入高丽后者据以对照宋藏、高丽藏进行校勘后雕印成新版《高丽藏》成为大藏经的较好版本。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抢修加固时于木塔四层主佛释迦牟尼腹中现了一批辽代瑰宝其中有《契丹藏》12卷不仅为研究辽代佛教传播、藏经雕印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为研究辽代造纸、雕版印刷技术提供了实物。木塔现的《契丹藏》是辽圣宗时期雕印的看来整理、校勘、刻印大藏经的工作早在圣宗时就已着手进行了。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语言文字学的展。为了解释佛经音义燕京崇仁寺僧人希麟继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开元释教录》之后新译佛经作音注和义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1o卷。此书由辽传入高丽再入宋宋刻入藏后传入日本对佛教的传播和文字训释裨益良多。燕京又一僧人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善于音韵闲于字书”撰成字书《龙龛手镜》4卷收字2643o余注用字16317o余总18961o余字立424部部字及部内各字均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在《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集并广收当时所用异体、俗体、简体字。书成后传入宋朝雕版行改名《龙龛手鉴》。此书编纂的目的在于帮助僧徒识字读经注音或用反切或用直音释义一般都很简单用例多引佛经。今天它对研究宋以前异体字、简体字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原的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的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契丹部民和某些契丹上层也信仰1《辽史拾遗》引张舜民《画墁录》。

    2参见'日'鸟居龙藏:《契丹之角抵》《燕京学报》第29期单行本。道教。神册二年(918)上京建道观道教最晚此时已传入。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1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东西两廊中建正殿接连数百间。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1。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的礼遇。道教的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的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蟾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圣宗时于阗(今新疆和田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

    道教信仰的普遍性及其对契丹人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可从契丹某些墓葬石棺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刻有四神图绘有道教内容的壁画和随葬品中某些具有道教内容的实物得到印证。

    1《辽史》卷53《礼志》六《岁时杂仪》。

    1《辽史》卷26《道宗纪·赞》。

    第四节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服饰与式早在西夏建国之前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一起的党项人由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固有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起了变化。西夏人的风俗依境内民族而异。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的服饰除从事游牧生产者外都基本改变了原先“衣皮毛”的习惯穿着与当地汉人一样的布匹或绸缎。景宗李元昊建国时曾规定文武官员的服饰:“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襴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1。夏显道元年(1o32)李元昊为保持党项先祖旧俗于国内下达“秃令”秃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他率先自己秃然后令国内人民一律秃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秃即成为西夏境内流行的式。

    饮食与居住西夏农牧民生活方式不同党项牧民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要食物还遗存“割鲜而食”即吃生肉的习惯。乳制品有乳酪、奶酥、奶油、奶渣等。农业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大麦、荜豆、青稞为主收成不好则常辅以野菜度日。西夏食品以面食为主有面、粥、饼、馒头、包子等几类。食品制作已采用了烧、烤、炸、蒸、煮、炒等方法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1。西夏人普遍喜欢饮茶与酒茶是西夏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人以西夏党项部族食肉饮酪称其“特茶为命”。酒也是西夏人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凡聚会、盟誓、喜庆、祝寿、婚丧、嫁娶、出战、仇解皆取酒痛饮一醉方休。

    西夏党项牧民居住在覆以毛毡木架的帐幕中故一家称一帐。除牧民外“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2。有的地方是一列三间住房中“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1即中间供神左右两间住人。西夏皇室帝王效法中原皇朝大筑富丽宏伟的宫殿、陵园、寺庙。贵族富豪、大臣官僚也都竞相大兴土木修建官邸、府衙庭院楼阁亭榭台池极尽享乐。

    婚丧节庆西夏的婚俗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西夏人的著作中记述婚姻程序有“男1《契丹国志》卷7《圣宗天辅皇帝》。

    1《契丹国志》卷14《齐国王隆裕传》。

    2《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1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女长大遣将媒人诸处为婚索与妻眷”2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自皇帝起到上层贵族官僚则普遍有纳妾现象如李德明娶三室李元昊凡七娶仁宗时的晋王察哥“年已七十余犹姬妾充下陈”3。部分地方仍保留着性爱自由的风俗史载:“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不之问。必相挈奔逸于山岩掩映之处并而卧绅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倏忽双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悼?”1。

    党项人原本实行火葬焚尸后可能还要建坟埋骨在西夏人编著的辞书《文海》中有烧尸场、墓地等辞语。史书还记载党项人有穴葬风俗西夏建国前宋咸平六年(1oo3)党项领李继迁“寻葬其祖于红石峡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后人莫知其处”2。西夏建国后多实行土葬使用灵柩。甘肃武威现的两座砖室西夏墓建于夏天庆元年至八年(1194—12o1)之间墓主为刘姓汉人生前任官经略司都案死者葬具是木缘塔骨灰不存题款中有“灵匣”字样与男女主人名字知其为夫妻合葬墓。西夏皇帝墓葬从建国之后便取法于唐、宋帝王陵寝制度在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附近的贺兰山东麓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园。

    西夏节日很少。西夏节气以十二月为岁故重冬至节亲友团聚欢宴以示庆祝。建国后李元昊下令规定每年四季月和他的生日五月初五为节日让全民欢乐为他祝寿。

    宗教信仰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建国前李德明曾遣使赴宋朝河东地区的五台山(今山西五台东北)进香又向宋求赐佛经。景宗李元昊“晓浮图学”3也向宋朝求赐佛经建国后又组织僧侣用新创的西夏文翻译佛经并在都兴庆府东修建高台寺。没藏太后早年曾出家为尼元昊死后辅佐年幼的毅宗执政因宋朝所赐《大藏经》而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今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有西夏惠宗秉常时期开凿或重修的洞窟。崇宗乾顺时期不仅在凉州修缮护国寺感应塔在甘州建造崇庆寺、卧佛寺等;天祐民安元年(1o9o)还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仁宗仁孝时期大量刻印散施佛经。黑水城遗址(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中现的大量西夏文刻本和写本中大多数是佛经也可见西夏佛教传播之盛。西夏佛教前期来自中原佛教中期是回鹘佛教后期是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

    西夏亦有道教流传。景宗元昊长子“宁明喜方术从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气忤而死”4。又如宋元丰四年(1o81)宋军进攻西夏时西夏“灵州城中惟僧、道数百人”1都说明道教在西夏有所流传。

    2曾巩:《隆平集》卷2o。

    3沈括:《梦溪笔谈》卷18。

    1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

    2《西夏书事》卷36。

    3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卷1o。

    4《西夏书事》卷7。

    1《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西夏人“笃信机鬼尚诅咒每出兵先卜”。占卜用以问吉凶决疑难。西夏占卜方法主要有四种:“炙勃焦”用艾草烧羊胛骨视其征兆;“擗算”擗竹于地以求数类似折蓍草占术;“咒羊”于夜间牵羊焚香祷告又在野外烧谷火次日晨屠羊视其肠胃通畅则主吉羊心有血则不吉;“矢击弦”用箭杆敲击弓弦听其声而占算战争胜负和敌至之期1。西夏人作战忌晦日重单日战败后还要举行“杀鬼招魂”的仪式用以度亡灵。其法是于战争之后三日复至原处捕捉人马或缚草人埋于地众人以箭射击。党项人特别重视复仇如仇家有丧则不受侵害;无力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赴仇家纵火焚其庐舍被焚者趋而躲避因党项之俗认为“敌女兵不祥”。如仇解则双方用鸡、猪、犬血和酒用髑髅盛酒共饮起誓:“若复报仇谷麦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蛇入帐。”4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2庆历八年正月辛未。

    第五节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饮食金代社会风俗是与金代社会的生产及生活相适应的反映了以女真为统治民族和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社会风俗的构成和特点。

    女真早期以肉食为主随着农业的展粮食在主食中逐渐占有更重要地位其初主要是炒米和粥后来馒头、汤饼、烧饼、煎饼等面食都成女真、汉人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主食。女真人喜欢以野白芍药花用面煎之做成其味脆美而又易于保存的食品秋冬之际把新鲜蔬菜腌制咸菜、酸菜。调味品有盐、醋、酱、油。金代汉人、女真等饮酒之风盛行尚豪饮无论是城市还是山村往往都有酒楼、酒肆。海陵时曾严禁朝官饮酒犯者处死。世宗诏猛安谋克只有节辰和祭天日方许饮燕聚会在农忙之际不许饮燕或赴会他所就是农闲之月也不许痛饮犯者抵罪。金饮茶之风也盛行《金史·食货志》载:“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

    服饰金代服制有富贫、贵贱、民族的不同。女真富人春夏多以纻丝绵或细布制作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羊羔的皮为裘。贫者春夏以粗布制作秋冬以牛、马、猪、羊、獐、鹿、猫、犬、鱼、蛇的皮做衣裤。服制有平居所用常服和自皇帝以下及百官礼服的区别。女真常服有用皂罗制的巾上结方领折垂于后。衣尚白左衽窄袖盘领。腰带有吐鹘可佩腰牌和刀、弓、剑等。《三朝北盟会编》引范仲熊《北记》:“凡番官平居著上领褐衫无上下之辨富者著褐色毛衫以羊裘狼皮等为帽。”皇帝、皇后、皇太子及百官的礼服多参酌历朝服制而制而百官有朝服、公服、祭服的不同。服制的等级和阶级的限制十分严格不仅对统治阶级内部有等级界限对士庶、三教九流、兵卒、奴婢等都有具体规定详见《金史·舆服志》。从民族的服制看原居契丹统治下的北方汉民的服装称“汉服”而称南宋服装为“南人衣装”。金初强制北方汉人等着女真衣装禁民汉服后禁女真人学南人衣装但在各民族交融中是无法禁止的。不仅女真学汉人衣装已成风尚女真衣装也在汉人中流行而且女真衣装也传到南宋。女真继承了东北民族居住火炕的传统火炕在北方各地普遍流行。

    家庭、婚姻金代女真从其始祖函普时起就已基本确立一妻一夫制家庭。在家庭内出现了私有财产确立了父家长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但仍保留母权制和原始群婚的遗风。建国后就曾禁止同姓为婚继父继母的男女无相嫁娶但在宗族内仍实行接续婚而对男子来说却是一夫多妻不仅庶官允许求次室二人百姓也允许置妾。建国前就出现世族世婚制而建国后“娶后尚主”的限制很严。随着历史的展女真族的家庭组织也不断变化与其他族的接触和交融也更加密切由于民族间的调动和互相杂居遂允许与契丹、汉人互为婚姻。

    女真早期男女婚姻有很大的自主权女子年已及笄行歌于途自歌其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伴侣的情意;或者参加富家子弟在夜晚举行的聚会与之同饮或歌或舞选得终身伴侣即随之而去及生子女回到娘家“拜门”父母并不干预。每逢订婚之时男方及其亲属携带着酒馔到女家妇家不分大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