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立春从都到各州县都要造土春牛南方兼造土耕夫(牧牛人、芒儿)在府、县衙前以彩杖鞭“春牛”;还制作小春牛出卖、赠送以示丰收之兆。南宋百姓争夺土牛肉(碎土)称宜蚕、宜田兼治病土耕夫则移入土地庙。元宵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元夕、元夜。元宵点灯唐代、五代不常举行。后梁开平三年(9o9)梁太祖在西都洛阳诏:“宜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乾化二年(912)都开封次于“上元夜任诸寺及坊市各点彩灯”则只是一夜;而且是“近年以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2。宋建隆二年(961)元宵次点灯后通常为三夜。乾德五年(967)都开封增为五夜(十四至十八日)各地方仍为三夜。宋太宗时张詠任益州知州暗增十三日夜灯称为挂塔。以后杭州、益州先增为五夜其他财力富裕的也多增为五夜;南宋时则都为三夜。南宋灯品以苏州、福州为最好新安(今安徽歙县)虽晚出精妙绝伦。

    清明节、寒食节寒食节的第三天为清明节寒食节前做好饭食这三天不生火煮饭而“寒食”也称“禁烟节”、“冷烟节”是第二个重大节日。寒食节是百姓“野祭”扫墓的节日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出洛阳西郊望帝陵方向进行“望祭”是仿民俗进行的称为“破散”为其后帝王所沿袭并烧衣服、纸钱。北宋时放假七日南宋则放假五日纸马铺还有纸制楼阁出售。帝王宫人及宗室朝陵祭祀百姓扫墓郊游南宋都临安市民还乘船游西湖及看龙舟。北方“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而“绍圣以来江淮之南寂无此风(寒食)”。

    端午节亦称端五五月初一为端一等初五为端五。也称重午节、浴兰令节古有“蓄兰为沐浴”及于午时取井水沐浴以避疫气;北宋都开封则以桃柳心之类烧汤沐浴。节日食品有粽子、枣糕、菖华(菖蒲)酒以1参见《东京梦华录》卷5《娶妇》;《梦粱录》卷2o《嫁娶》。

    2《五代会要》卷8《丧葬》上。

    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2《禁焚尸》;《宋史》卷125《礼志·士庶人丧礼》。2参见《事物纪原》卷9《吉凶典制部》。

    及香糖果子、糖蜜韵果、水团等。粽子有角粽、锥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除黏米外有的加枣或糖以及松栗、胡桃(核桃)、姜桂、麝香之类。以艾人钉在门上买张天师像用泥和草做张天师以艾为头、蒜为拳置于门户上。或买用采帛制成的小符戴髻上称为“钗头符”等皆用以辟邪楚地还有龙舟竞渡。

    中秋八月十五日也称“月夕”。北宋都开封“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螃蟹、石榴、梨、枣、栗等新上市家家团圆欢宴赏月直至深夜有的通宵达旦。南宋都临安自八月十一日开始观看浙江潮直至二十日以十八日最盛;中秋夜还在浙江上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烂如繁星。

    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也称“重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人们赏菊和出外登高以茱萸插头以辟邪以粉面蒸糕加枣、栗也有加肉的有面糕、黄米糕、花糕上插小彩旗以赠送。天明时以片糕搭小孩头上称“百事糕”祝“百事皆高”;又于糕上放“小鹿”数枚称为“食禄糕”(意为预祝做官)。

    冬至节与寒食、元旦为北宋三大节日南宋则与元旦(年节、岁节)

    为两大节日号称“亚岁”冬至前夜为“冬除”也称“二除夜”。“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宋时“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元旦)仪而都(临安)人最重一阳贺冬”商店停业三天以庆贺称为“做节”;人们互相送礼因离年节较近以致有的到元旦时相互送礼还不如冬至有“肥冬瘦年”之谚。冬至有吃馄饨的习俗有的一碗有十多种称为“百味馄饨”有“冬馄饨年■饦(汤饼)”之说。

    除夕、交年节十二月三十日也称除日、除夜、岁除也称为大节夜;而称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也称交年节。交年节为“新旧更易”送故迎新“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涂灶门谓之醉司命”。商店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等以备民户除夕之用。这天要打扫房屋有“交年日扫屋不生尘埃”之谚。晚上在门后、床下、厕所点灯(除夕相同)称为“照虚耗”。南宋于二十五日煮赤豆粥祭食神称为“人口粥”。

    除夕五代后蜀各宫门也钉桃符;宋代进行扫除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备香花供物迎神皇宫还有装扮钟馗、灶神、土地、门神之类驱祟出宫城外称为“埋祟”。节日食品有各种果品、十般糖、澄沙团等。燃放爆竹声震如雷;南宋还放烟火家家围炉团坐通宵达旦称为“守岁”。

    其他节日二月初一日“中和节”“唐人最重今惟作假”南宋民间还以青囊盛百谷、果相赠。二月十五日两浙有“花朝节”南宋都临安人纷纷出城赏花。四月初八日“浴佛”节也称佛生日各地寺院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称为浴佛水以铜佛像浸在小盆内糖水中。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儿童女子皆穿新衣于庭院列香案、酒果令女郎列拜称为“乞巧”。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僧寺作盂兰盆斋会焚烧衣服纸钱;家家祭祀祖先人们大多吃素屠户亦停业。此外还有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皇帝生日等不少小节日。

    第二节五代、宋的宗教佛教自唐会昌五年(845)“禁佛”以后虽自大中元年(947)起大力恢复佛教但佛教已元气大伤加上唐末农民战争佛教寺院经济受到沉重打击。自五代开始战乱频繁官府管理僧寺的制度松弛不少僧尼戒律荡然到后唐时“僧尼寺院多有故违条法衷私度人(为僧尼)”“妄称圣(佛)教或僧尼不辨或男女混居”因而于天成二年(927)规定志愿出家为僧尼者必须经官府准允还要考试念经文“不得私受戒法”否则处罪。僧尼除规定的“官中斋会行香”等外“僧尼不得辄有相过如敢故违”“画时擒捉并准奸非例处断”。僧侣不能在尼寺开讲除斋月开讲时外“坊界及诸营士女”“不得过僧舍”僧侣也不能公然住在民户家中。后晋天福二年(937)也严申出家为僧尼的规定如果“州府不遵敕命衷私剃度(僧尼)”也要受到惩处。但是五代时不仅朝代更迭频繁而且常常是政令不畅到后周时私自建造佛寺、剃度僧尼、熔铜钱铸佛像全无法度罪犯与逃兵也往往乘机削为僧以逃避惩罚而“缁徒(僧侣)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不仅有碍社会治安加上僧尼寺院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因而也严重影响了后周的赋税与兵役。世宗决心对佛教进行整治并加以限制显德二年(955)下诏凡是无“敕额寺院”全部停废;边远州郡而无敕额寺院的;可保留僧、尼寺院各二所;县城及常住居民2oo户以上的军、镇又没有敕额寺院的允许保留僧、尼寺院各一所如无尼则只保留僧寺一所。凡志愿出家不仅要得到父母、祖父母(如已丧则由同居伯、叔、兄)同意男15岁以上女13岁以上还须念读经文考试合格只在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大名府、京兆府及青州设立戒坛进行剃度3。共废寺院3o336所;保留2694所系籍的僧尼6。12万人。同年九月为了解决钱荒世宗决定除保留必需的铜器及存留寺院的铜佛像外所有“民间铜器、佛像”全部用于铸铜钱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指出铜像并不是佛“佛在利人”“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表明限制佛教展的决心此举受到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高度赞扬:“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1北方的佛教展受到限制周世宗此举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代武帝一起被列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禁佛”也称“三武一宗法难”1。

    佛教在“十国”则并未受到打击吴僧祖肩以阴阳五行之术佐吴王杨行密权臣徐温之礼遇石头大师;前蜀王建为诗僧贯休建龙华道场;荆南高季兴之慰留诗僧齐己可见“十国”帝王礼敬佛教之一斑而吴越、闽、南唐、南汉的佛教因得到帝王的倡导而尤为兴盛。

    吴越王钱镠、钱镠(弘俶)先后尊僧昭、德韶为国师。德韶为法眼宗第二代法嗣法眼宗遂大盛。法眼宗僧人延寿后修净土宗成为净土宗大师。天3参据《东京梦华录》卷6至1o;《梦梁录》卷1至6;陈元靓:《岁时广记》。1《五代会要》卷12《燃灯》。

    1《五代会要》卷12《寺》、《杂录》。

    台宗义寂向吴越王钱镠提出天台宗佛经因“安史之乱”及会昌禁佛时焚毁向高丽取经钱俶即遣使求取“高丽君乃命国僧谛观报聘以天台教部还归于我”(《宋高僧传》作通过德韶“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通过义寂的传法天台宗遂复盛2。佛教其他各宗也都得到展。

    唐末王潮、王审知据福建提倡佛教。禅宗雪峰义存禅师王审知“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义存死时已是后梁开平二年(9o8)义“存之行化四十余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3闽国佛教由是大盛。闽国末年大将李仁达曾一度拥立僧卓岩明为帝。

    佛教禅宗至唐代晚期神秀北宗已衰亡慧能南宗独盛弟子南岳怀让门下已形成沩山灵祐及弟子仰山慧寂的“沩仰宗”、临济义玄的“临济宗”;慧能另一弟子青原行思门下也形成洞山良山与弟子曹山本寂的“曹洞宗”。僧文益是青原行思门下七世(义存系)漳州罗汉院桂深的弟子南唐诸帝崇尚佛教文益被迎住金陵报恩禅院号净慧禅师后迁往清凉寺弘扬禅宗死后谥大法眼禅师其所创宗派号称“法眼宗”。

    南汉前主刘隐、中主刘岩敬重韶州灵树院僧如敏“署为知圣大师”僧文偃受知于禅宗青原行思门下五世闽雪峰义存义存禅师“密以宗印授焉”文偃后到灵树院为座南汉中主“大加欣赏文偃倡导灵树、云门凡三十年”1创云门宗云门宗先盛行于南汉。

    宋朝建立宋太祖崇佛而有所节制停止了周世宗的毁寺打击佛教的活动但“建隆初诏佛寺已废(者)不得再兴”2。“岁度千人”为僧在平定诸国前共有僧尼六万七千多人略多于后周时。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以为定制。”赞宁是太宗时随吴越王钱镠归宋故此僧可能并非赞宁。太祖“亲征太原道经潞州麻衣和尚院躬祷于佛前”3宋太祖对于佛教态度于此二者可见。宋“太宗崇尚释教”1于宋代诸帝中为最甚。太平兴国五年(98o)宣召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译经的法天来京于太平兴国寺西侧兴建译经院太宗亲为译经作序。真宗、仁宗时续有译经宋代译经多属小部。宋代重视佛经的刻印益州官刻本自开宝四年(971)起到太平兴国四年刻成称《开宝藏》。以后由寺院刊刻的有福州东禅寺觉院版崇宁三年(11o4)刻成称《崇宁藏》;两宋之际的开元寺版称《毗卢藏》;南宋时湖州思溪圆觉禅院(《思溪藏》、《圆觉藏》)、安吉县(今安吉北)资福禅寺(《资福藏》)、平江府碛沙延圣禅寺(《碛沙藏》)也6续刊刻《大藏经》促进了宋代佛教的传播。

    宋真宗以后道教高于佛教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废佛入道改寺院为道观改佛、菩萨为金仙、仙人、大士和尚为德士、尼为女德等2《资治通鉴》卷292后周显德二年九月。

    3《中国佛教》(一)知识出版社198o年版。

    1吴任臣:《十国春秋》卷89《僧义寂传》;赞宁:《宋高僧传》卷7《义寂传》。2《宋高僧传》卷12《义存传》。

    3《十国春秋》卷66《僧如敏传》、《僧文偃传》。

    1《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5。

    但次年即恢复佛教。五代北宋初“东南之俗连村跨邑去为僧者盖慵稼穑而避徭役耳”2。雍熙二年(985)“诏自今经业精熟者方许系籍”3“系籍”即有“度牒”以控制僧侣的数量。僧尼数量才逐步减少天禧五年(1o21)为近46万景祐元年(1o34)为43万多庆历二年(1o42)为39万多熙宁元年(1o68)为25万、十年为23万人主要是自然减员每年死1万人左右。

    宋代对佛道二教实行“度牒”制度由朝廷每年限量颁以控制僧、道的数量宋神宗时开始出卖空名度牒。度牒是僧、道的身份证明如丢失须取保经官府验证后出给“公凭”否则还俗。出家者须经父母等同意无过犯、文身男19岁以下、女14岁以下佛教男称“行者”、女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