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模型有五层的。楼房的各层之间有楼梯相联。在扬州邗江汉墓出土的楼房模型中有一整木刳成的楼梯共十五档旁有扶手。勾阑也已具备望柱多加装饰。
作为主体建筑的楼房往往与附属建筑构成城堡也有以平房组成的城堡。在成都杨子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一座城堡式建筑由周垣围成的庭院分两大部分。右部是两进的居住正院内进上方是四开三间的正堂。左部前端是个跨院有厨房、水井和晒衣架后端建有一座望楼还有一个粮仓。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住宅显示出地区特色。华北地区冬寒多风住宅建筑封闭紧锢。江南一带炎热多雨住宅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较大有可以支撑、摘下的“支摘窗”还有“干阑”式建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居民以板为室屋。日南郡的住宅开门朝北即所谓“北向户”;而漠北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则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
室内用具秦汉时期自帝王至平民坐卧起居皆用席。席一般是用蒲草或蔺草编成也有以竹为之者。马王堆汉墓出土莞席四件完好的有二件。一件长2。19米宽o。81米。另一件长2。22米宽o。82米。席边皆用黄绢包缝边宽o。2o米左右。
坐席之礼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多人同坐一席唯尊者有专席。如《后汉书·张禹传》载:“张禹为太傅、尚书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中乃诏禹与三公绝席。”在坐次上坐北面南最尊这是帝王之礼一般人则以坐西面东为尊其次为北向而西向最卑。坐席的姿势如同今日之双膝跪地。若伸腿向前谓之“箕踞”是为傲慢无礼。
睡眠一般用床。床多木制较矮。战国时的大床多绕以栏干。而秦汉时的床一般无栏干。床上铺席。床除了用于睡眠外也可当坐具。
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了“胡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类似于现今的“马扎”。
官宦之家也有坐榻的。榻是一种较床轻便的坐具。在河北望都汉墓中的壁画上一主簿和一记吏各坐一榻榻呈方形铺有座垫。也有两人同坐一榻者。坐榻姿势同坐席也是跪坐。
几案的使用很普遍。其用途有二一是用来放置碗、盘等近似于现今的饭桌。一是供书写用类似今天的书桌。有木案、石案等以木案为多形状多方形或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几案腿短适应于秦汉人跪坐的姿势。用来照明的是灯烛。烛的使用较早灯的使用大约始自战国。秦汉时的灯形式众多制作精巧。现今可知的灯具有象形的人俑灯、羊尊灯、牛灯、朱雀灯、凤鸟灯、雁足灯、花树连枝灯等。还有仿器皿的豆形灯、槃灯、卮灯、三足炉灯、奁形灯、耳杯灯等。其质料有铜、铁、陶等几种。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其造型是宫女跽坐持灯生动逼真。灯盘有双重直壁插置两片弧形屏板为灯罩灯盘可以转动屏板可以开合灯光照度与射光方向均可调节。侧举的右臂和下垂作灯盖的右袖既增加了美感又可使灯盘内空气流通导烟助燃。灯的各部分都可拆卸便于清除烟垢。
香炉也是家庭常备之物有陶制的也有铜制的。据《西京杂记》载有一个叫丁缓的人制作了一具卧褥香炉“为机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他还制作了一具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怪兽。后者在汉墓中时有现是汉代香炉的代表作。
空中还备有唾壶以盛痰污有玉制、铜制和陶制等种类。朝廷多将其作为赐物颁赐群臣。
装置物品的有簏、箧、笥等都是竹制的箱子。
车马和船秦汉交通6行有车马水航则舟船。
皇帝的坐乘叫“安车”立乘叫“立车”。安车、立车十分坚固都是重辋、复毂、两辖;又极其华丽较(车箱)上有交错的金龙衡(车辕头上的横木)上立着金鸟轼(车前扶手的木栏)上画着伏虎;车上坚着高九仞、垂十二旒、画有日月升龙的大旗驾六马体现了皇帝的尊严。举行籍田仪式时皇帝乘耕车出征则乘戎车而校猎则乘猎车。
妇女乘坐的车叫“軿车”。“軿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1太皇太后、皇太后乘坐的軿车屏之以紫罽左右騑驾三马。长公主的軿车屏之以赤軿贵人、公主、王妃则乘油画軿车皆只有右騑”。
皇太子、皇子乘安车朱斑轮较上画虎轼上画鹿青色盖旗垂九旒画降龙左右騑驾三马。公侯也乘安车朱斑轮较上画鹿轼上画熊黑丝盖黑轓右騑。中二千石至六百石皆乘黑丝盖车区别是:中二1《释名·释车》。
千石、二千石朱两轮千石、六百石朱左轮。三百石乘黑布车二百石以下乘白布车。而三老、商人等则多乘小型、轻便、快的轺车。“古之贵者不乘牛车。”1汉承秦末战乱之后经济残破“将相或乘牛车”2。汉武帝实行削弱王国的政策有的诸侯王穷困潦倒而乘牛车。然自此以后牛车渐被重视到东汉后期从天子到士大夫都常乘牛车。此外还有载尸柩的辒辌车载衣物的辎车载竹木的栈车囚罪犯的槛车服任时坐的柏(大)车等等。
秦汉时的畜力车与现今的畜力车不同之处是:车前是轼人从后面上车;车轮木制;车箱较小一般只能乘坐一至三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独轮车汉代叫“鹿车”。鹿车类似于现今的手推车方便轻巧大路、小道都能通行可运物也可载人。
马也是重要的6路交通工具。驿传多用马宾客相过也往往乘马。如汉武帝即位之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3造船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船地点遍及全国。在广州曾现一处规模很大的造船工场遗址木船及木船模型、陶船模型屡有出土。船体具备了桨、橹、帆、舵及锚等设备。汉代的战船——楼船是很有名的以“楼船”命名的水军是汉代的重要兵种之一。商船大者在五丈以上漕运粮食入关的船队在万艘以上。
战国时明的指南针在秦汉时尚未用于航海舟师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现象来测定航向和气候的变化。《汉书·艺文志》记有六种航海天文书早已失传。
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仍较多地使用独木舟。
1《晋书舆服志》。
2《史记·平准书》。
3《史记·平准书》。
第三节嫁娶和丧葬嫁娶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生了变革。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o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o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1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2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1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2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3。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4汉时谓此为“五禁”。除了“世有恶疾”一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在先秦之时名位不同婚姻礼仪亦异数。遭秦焚书后先秦婚礼文献只有《仪礼·士昏礼》残存下来。吕后时将《士昏礼》稍加变通用之于皇帝。故在汉代自皇帝至庶人的婚礼皆由《士昏礼》变通而成。
按《士昏礼》媒人受男方父母之托到女方家中求婚谓之“纳采”。秦汉时为皇帝纳采者有宗正、少府、尚书令等人。官僚或遣吏为子纳采或躬自为之。在周代宾主相见要执一定的礼物叫作“贽”实际上是“身1《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2《汉书·惠帝纪》。
1《汉书·王吉传》。
2《史记·高祖本纪》。
3《孔雀东南飞》。
4《后汉书·应奉传》注引《韩诗外传》。
份证”用来识别贵贱。据《士昏礼》士用雁。在秦汉纳采无论尊卑一律用雁。这时的雁已非身份地位之标志其含义是顺乎阴阳因为雁为候鸟叶落南翔冰泮北徂。此外还有璧、羊、酒等三十余种礼物各有名堂大意都是象征婚姻和谐美满。行纳采礼者多是皇室和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一般人户求婚大都比较简单无繁文缛节。
按《士昏礼》纳采之后便问女之姓名生辰谓之“问名”。男方占卜联姻是否吉利叫“纳吉”。秦汉时期二礼犹存然备典而已。
占亲之后行纳聘之礼因定婚约古谓之“纳征”秦汉称“聘礼”。汉高后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在汉初这相当于两千个中等人户的资产。嗣后诸帝皆以为故事唯王莽娶史氏增聘金为三万斤。聘金之外又有奴婢、车马、布帛等若干。如王莽除给史氏三万斤黄金作聘金外“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巨万计”1。官吏之家的聘礼也很丰厚若以二、三万钱为之者便被视乃为俭陋。贫无聘礼者则假贷以聘。有的人家为骗取聘金至“一女许数家”2。女方要为女儿置办嫁妆也很丰厚富者有奴婢、金钱等贫者也有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之属。秦汉最重聘礼婚姻具有明显的买卖性。官府屡下禁令皆无成效;士大夫们也多加讥斥然则沿而不改以致造成“贫人不及故不举子”1的惨景。
下聘礼后选定吉日迎娶新娘谓之“请期”。如平帝纳王莽女“待吉日月”2。新郎亲往迎娶谓之“亲迎”。秦汉皇帝不亲迎遣大臣代迎。王莽纳史氏曾亲迎至未央殿前殿两阶间。一般人均需亲迎。迎皇后用乘舆法驾登车称警跸。王莽之制自四辅至郎官亲迎立轺并马。东汉之时“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3水乡则有以船亲迎者。
女将行家长致戒。如张负嫁孙女与陈平临行戒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4既行家人送之。
迎至后行同牢礼饮合卺酒及妇见公婆等礼。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令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接之云得果多得子多。此即后世“撒帐”之礼的渊源。
婚日亲朋故友上司下属皆往贺夫家具酒肉以飨之。婚宴上宾客开杯畅饮歌舞以乐言行无忌后世“闹房”之俗汉时已有之甚至闹出人命。如杜士娶妻婚宴上其友张妙恶作剧“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5。灵帝时更有于婚宴上作傀儡戏唱挽歌者。当时部分士大夫曾指斥此违礼败俗。仲长统说:“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泆于广庭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汙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11《汉书·王莽传》。
2《潜夫论·断讼》。
1《汉书·王吉传》。
2《汉书·外戚传》。
3《潜夫论·浮侈》。
4《汉书·陈平传》。
5《意林》引《风俗通义》。
1《群书治要》引《昌言》。
婚后三月新婚夫妇拜见祖庙婚礼告终。
关于离婚汉代的基本原则是“七弃、三不去”。所谓“七弃”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不顺父母者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后也”;“淫为其乱族也”;“有恶疾不可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2。若妻子犯有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