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冠。状若进贤冠以五彩绢为之祠宗庙时舞《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之乐人服之。
在先秦时贵族服冠庶人用巾。从秦开始唯庶人服巾的传统礼制被打破。《续汉书·舆服志》云:“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入西汉以后自皇帝至庶人皆可服巾。巾的用法是:用一幅纱或绢包在头上两端在脑后打成耳状结文官长耳武官短耳。不同身份的人和在不同的季节巾的颜色有所变异。
上衣、下衣和鞋袜上衣秦汉时名目繁多。大别之有以下几种:禅衣。禅衣是一种单层的长袍源于先秦的深衣而与深衣又有所不同。
深衣由衣和裳缝合而成肥大臃肿。禅衣上下相通不别衣裳较深衣轻便。秦、西汉之时禅衣是一般地主和贵族的常服。据《汉书·江充传》载:“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糓禅衣曲裾后垂交输。”据《汉书·盖宽饶传》至迟到宣帝时司马等武官开始服用禅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一件用素色纱做成的禅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o厘米重量只有49克。
襜褕。襜褕为禅衣之变种。禅衣曲裾襜褕则是直裾所谓“直裾谓之襜褕”1。在汉代襜褕为妇女常服男子虽也有服用者但较少。绿林军将士服襜褕三辅旧官吏和士人讥笑他们“服妇人衣”2。
袍。袍源出于深衣。《释名·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
袍苞也苞内衣也。”又说:“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春秋服和冬服。
襦。襦是一种及于膝的短衣有面有里也谓之“复襦”为御寒之衣。古诗《孤儿行》曰:“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汗衣。《释名·释衣服》曰:“身受汗垢之衣也。”汗衣是一种内衣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背心而样式则近似于现代的马甲。
下衣曰“裳”所谓上衣下裳。裳主要有以下几种:袴。“袴谓胫衣也。”1似后世的套裤穿于两腿分挂于腰带上。显贵子弟以纨作袴故称“纨袴子弟”。
裈。袴之有■者谓之“裈”。
裙。裙也作“帬”男女皆可服用但以女子为多。
犊鼻裤。裤腿较短的裈曰“犊鼻裤”近似现代的裤衩。司马相如在1许慎:《说文解字》。
2《后汉书·光武帝纪》。
1《急就篇》颜师古注。
成都当酒保时即曾穿过犊鼻裤。这是一种盛夏之服。
秦汉时的衣和裳皆用带子系扎。用带子系扎需用带钩。考古现的带钩长者几近半短者仅二至三厘米。就质料而言多为金、玉、铜、铁也有石、骨、木、陶等。带钩的用法大致有三:一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钩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二是将两个或更多相同规格的带钩并联起来使用。三是带钩并不直接钩在革带上而是在革带的一端先置一环钩挂在环上。
鞋有单底、复底之分。单底的鞋称履2。履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3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曰“舃”、“屐”。舃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南方湿热一般平民多赤足。如东汉时桂阳郡一带民多“无履足多剖裂”1。谢罪时也要赤足谓之“徒跣”。
服色的等级性在先秦时期衣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一个重要标志“非其人不得服其服”2。否则就是僭礼。至于秦汉一方面有些旧的等级有了变化加以往唯庶人才服的巾到秦汉之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3。另一方面新的等级开始建立。秦汉时区分衣之尊卑的标志主要有三:一是服色。秦人尚黑。汉初尚赤。汉武帝时正服色色尚黄。东汉则尚赤。此外青紫也是贵族的服色1平民不准服用到西汉后期才放宽了限制。一是质料。如秦简《法律答问》有一般人不得穿“绵履”之条文。汉初刘邦曾规定商人不2《急就篇》颜师古注。
3《急就篇》颜师古注。
1《东观汉记》。
2《续汉书·舆服志》。
3《续汉书·舆服志》。
1《汉书·夏侯胜传》颜师古注:“青紫卿大夫之服也。”
得衣丝以卑贱之。一是形制。一般说来长而肥者为贵短而瘦者为贱。主食中华民族素以擅长种植五谷而著称于世。以五谷为主。辅之以鱼肉、蔬菜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随着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有所改善。
秦汉人一日两餐或三餐主食是五谷2。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食粮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南方以水稻为主;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麦为主其次是粟、黍、菽;关中地区以黍、粟为主后来麦子渐增而食用大麻则为天下之冠。粮食加工工具也有了改进桓谭说:“庖牺之制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关用驴、驘、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3汉献帝时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水碓以安民4。粮食加工工具的革新有助于人们主食水平的提高。
主食的制作方法和品种很多大别之有饼、饭、粥三种。
饼的制作方法有三:一是蒸。颜师古注《急就篇》说:“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这是一种用水掺和面不经酵捏成饼状放入釜甑中蒸熟而成的饼。二是烤。至迟到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一种“胡饼”汉灵帝及王公大巨等皆喜食之。胡饼是一种撒有胡麻的烤饼。三是煮。《四民月令》说:“距立秋无食煮饼。”
饭即用麦、粟、黍、稻等制作的干饭亦称“糒”或“糗”多为一般平民之食;贵族官吏食之者则被目为俭约如“公孙弘为丞相食脱粟之饭”1。有的在饭中加入干果等以调味如有加枣而称之为“枣糒”者。粥是在麦、粟、黍、稻、菽等食粮中掺水煮成有把麦等磨碎做粥的也有不磨碎做粥的。
由于畜牧业的展肉食品较前有所增多。
肉食、禽、鱼及蔬菜、瓜果家养畜类有马、牛、羊、猪、狗等。马、牛多用于生产、运输和战争一般很少食用多食用羊、猪、狗等。野生的鹿、豲(獾)、黄鼠鼬(黄鼠狼)、兔、鼠等也是人们猎食的对象。人们不仅吃畜类的肢体也嗜食其“杂碎”。在河西现的一支汉简上记载着:头六十肝五十肺六十蹄二十舌二十胃一百心三十肠四十等等。对畜类的大、小与肥、瘦也很有讲究一般以小、瘦者为佳。
家养的禽类有鸡、鸭、鹅等。禽蛋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汉墓中曾现带有“卵笥”标牌的竹笥和变质的禽蛋。据说曹操善射他在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一天射杀了六十三只野鸡可见当时的野生禽很多其中主要有雉、2关于五谷有不同的说法或曰黍、稷、麦、菽、稻;或曰粟、稷、麻、菽、麦。3《新语·离事》。
4《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1《汉书·公孙弘传》。
雁、鹄、鹤、鸠、鸽、麻雀、鹌鹑、鹧鸪等这些都是人们猎食的对象。秦汉时期已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陂塘养鱼。如汉安(今四川省内江市西)“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1。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樊宏“池鱼牧畜有求必给”2。陂塘养鱼也常见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人工养鱼的产量很高多者一年可达千石与一个千户侯的收入相当。人们还捕捉江海湖泊中的鱼、鳖、螺、蚌、蛤等方法有网捞、毒杀、线钓等。
上古物质生活简陋蔬菜种类较少很多植物被当作菜吃。至秦汉时情况有了改善。这时的蔬菜主要有五种:葵、藿、薤、葱、韭此即所谓的“五菜”。葵在植物分类上称冬葵汉时葵有“百菜之”之称。藿是大豆的嫩叶。此外还有藕、笋芥、芹、芋、菘(白菜)、萝卜、葫芦、菠菜、蔓菁等。还有从西域传入的胡葱、胡蒜等。内地的蒜叫小蒜产量较低胡蒜即今天食用的大蒜。据说当时一个人要有“一百本■、五十本葱、一畦韭”3才能满足需要。在皇家的太官园内蔬菜四季常绿。冬菜的种植方法犹如今天的温室栽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4。
人们解剖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具女尸在她的食道、肠胃里现了一百多粒甜瓜籽。甜瓜是秦汉众多瓜果中的一种此外还有西瓜、梨、桔、桃、李、杏、柚、柿、杨梅、香橙、荔枝、龙眼、板栗、橄榄、核桃等。张骞通西域又传入了葡萄、石榴、胡桃、胡瓜等。有的瓜果成片种植并形成了一些特产区如真定的梨安邑的枣燕秦的栗等。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及炊具、餐具的改进对于饮食时人是很讲究的烹饪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张衡说南阳的菜肴有“百种千名”1枚乘说吴楚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2。烹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羹即作肉汤;灸是把肉用签子串起来放在火上烤;濯是把食物放在热油中炸;脍是把生肉切细生吃;脯是做肉干;腊是把肉烤熟再晒干;炮是将带毛的禽兽包以泥巴放到火中烧烤;菹是腌制瓜菜;是做鱼酱。此外还有类同于现代的蒸、煎、熬、煮等方法。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炊具的改进是分不开的。从出土的陶灶模型和画像砖、画像石上的灶画像来看灶面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船形等几种形状灶门有方形、长方形和券形等形式灶面上一般有一个大火眼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火眼火眼上放置釜、甑等炊具。《汉书·霍光传》有个“曲突徙薪”的故事。“曲突”就是在灶上装有弯曲的烟囱这种灶不仅安全且通风助燃火苗旺温度高。当作锅用的釜、甑向着轻薄小巧方面展。据说汉献帝建安年间出现了一种复层的“诸葛行锅”熟饭很快;还有一种一釜多味号称“五味齐芳”的“五熟釜”。厨刀、勺、通火钩等炊具也已具备。
1《华阳国志·蜀志》。
2《后汉书·樊宏传》。
3《汉书·循吏·龚遂传》。
4《汉书·循吏·召信臣传》。
1《南都赋》。
2《七》。
餐具有盛饭的碗取羹的勺盛菜的盘盛酒的耳杯夹菜的箸。箸有象耳箸、竹箸、木箸和铁箸。当时仍有用手抓饭菜的习惯。
第二节住和行宫殿、楼房和城堡秦汉建筑有新的展。宫殿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令人把六国宫殿的图样摹绘下来在咸阳照样兴建。他还嫌六国宫殿狭小又在上林苑兴建规模宏大的朝宫它的前殿即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据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有秦一代关中宫殿计有三百关外四百余。秦亡汉兴刘邦把秦代的长乐宫加以修缮住在这里。又在秦章台宫的旧址上修建未央宫作朝会施政之所后来的皇帝也住宿在这里。汉武帝时又兴建了明光宫、桂宫和北宫作为后妃等人的住所。汉都长安内外宫室一百四十五所而其壮丽程度无逊于秦。如未央宫用名叫木兰的香木作栋有花纹的杏木作梁华椽头上用玉璧装饰柱础以玉石为之金饰窗玉饰门。二千余年后在汉宫遗址上现的铜器涂金镂银工巧绝伦;出土的砖瓦古朴厚重坚实耐用。
刘秀做皇帝后都洛阳修建了南宫和北宫等宫殿。北宫中的德阳殿是最重要的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殿前的朱雀阙高耸入云据说从四十多里以外即可望见。
最能代表官吏、富商居住条件的是楼房和城堡。楼房的大量出现是在东汉。古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甘肃武威和江苏句容出土的陶楼模型有五层的。楼房的各层之间有楼梯相联。在扬州邗江汉墓出土的楼房模型中有一整木刳成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