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深知刘邦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看看自己的长相。田横当年与刘邦都南面称王平起平坐如今要他北向称臣这使他感到羞辱。他烹了郦食其现在却要与郦生的弟弟同为刘邦做事即使郦商因惧刘邦之威不敢把他怎么样他难道不羞愧吗?因此当他随使者来到离洛阳三十里地的尸乡驿站洗沐完毕便把自己的心里话跟从客说了并要他们割下自己的头送给刘邦。说完便自杀了。
刘邦见到田横的头颅流着泪说:“田横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随后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刭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于是他使使者召尚在海岛的其余5oo人那些人听说田横死了也都纷纷自刭身亡。
1本节材料依据《史记·田儋列传》及《汉书·田儋传》者不另作注。1《史记·郦食其列传》。
第二节季布“一诺百金”
季布楚人。以任侠名闻于时。楚汉相争他为项羽手下大将数围困汉王刘邦。刘邦称帝后拜他为郎中。
季布为人耿直不善阿谀奉迎。孝惠帝时他任官中郎将。那时汉皇朝和匈奴的关系不好。匈奴单于写信给吕后吕后觉得其中有侮慢之意便召集诸将商议付伐匈奴之事。上将军樊哙说他愿率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也都阿吕后之意表示赞同樊哙的意见。季布对吕后说樊哙这是当面欺谩当斩。当年高皇帝率四十万兵马被围困于平城这事你应清楚因为你也在其中可现在你却说以十万兵横行匈奴中这不是当面欺谩吗?秦以事于胡修长城而使得陈胜吴广起义这创伤至今未复樊哙又当面奉谀这要摇动国家的根基!诸将听了季布的话都很恐慌怕吕后动怒。吕后罢朝从此以后再不议论讨伐匈奴的事儿了。
孝文帝时季布为河东守。有人向孝文帝推荐季布说他是贤者。文帝便诏季布到京城想提升他为御史大夫。季布来到京城后又有人向文帝说季布好喝酒难以接近。文帝又放弃了原意。季布留在京城整整一个月无所用事。于是他面见文帝说:“臣因为陛下的恩宠任河东守今陛下无故召臣大概是有人向您说了我的好话。今臣至却又无所受事大概又有人向您说了我的坏话。陛下以一臣之誉召臣又以一臣之毁去臣陛下这样做我只恐怕有人会利用您这一点的。”文帝听后很惭愧。季布辞官而去。
季布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语言信实说话算话当时人曾流传着这样的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的军功政绩都为人们所忘记而季布“一诺百斤”的佳话却为人们所称颂。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把“一诺”和“千金”联系起来于是又有“一诺千金”的说法1。这当然是一种夸张但也可见这事受到重视历久不衰。
1本节材料依据《史记·季布列传》及《汉书·季布传》者不另作注。1见唐李白:《李太白诗十·叙旧赠江阳宰6调》:“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第三节东方朔的滑稽东方朔齐人以善滑稽著称。
武帝初即位举天下贤良方正。东方朔也在被举荐之中。别人上书都说天下得失之策而多被武帝罢之令归。东方朔上书则陈述自己的德才自荐可为天子大臣。这书用了三千牍费时两月才读毕因其“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武帝以为奇才令他待诏公车。不久又待诏金马门。后拜为郎中常在侧侍中。
东方朔说话诙谐有趣常于调笑中直言切谏。武帝很喜爱与他交谈还常常赏赐他钱帛。有人对武帝说东方朔把所赏钱帛全都花费在妇人身上;又有人说东方朔不拘礼节不等割肉大臣来到就先自分割赐肉还带回家去。武帝说东方朔在事无所求你们不如他。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要把南山一带提封顷亩增为上林苑供自己弋猎消遣。东方朔进谏武帝不要取民膏腴之地这样做会“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非所以强国富人”于国于民都不利。武帝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与黄金百斤而没有听从规劝遂起上林苑。武帝的侄儿昭平君醉杀主傅被投入内官治罪。廷尉以他是公主之子上奏请议。左右的人都为昭平君说情武帝也垂泪叹息但仍旧以法治罪。这时东方朔上前为武帝敬酒。下朝后武帝责备东方朔敬酒不看时辰。东方朔却说:“我听说乐极生悲哀极阴损我敬酒是明示陛下正而不阿不再因此事而悲哀。”东方朔前因酒醉入殿中遗尿殿上被劾为不敬有诏免为庶人待诏金马门。因此事而复为中郎。
武帝时天下侈靡趋末之风很盛。武帝想改变这种风气便问东方朔用什么办法来教化人民呢?东方朔说孝文帝身为天子崇尚节俭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大兴土木奢侈成风而想使民独不奢侈失农实在是困难。陛下如能“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改变风气也就不难了。《易》说:“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氂差之千里。”
武帝以东方朔能言善辩曾问他说:“先生看我是个怎样的君主?”东方朔回答说:唐虞之隆成康之际不足以比喻当世。您的功德在五帝、三王之上而且不仅如此。如果得到天下贤士在位的公卿都可得到适当的人选了。“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候。武帝大笑又问东方朔:“你看你比公孙丞相、兒大夫等这些人如何?”东方朔说:“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东方朔虽有才华但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会聚宫下的博士诸先生与他议论故意作难他。他们说:昔日苏秦、张仪凭一张嘴位居相卿你虽博学多才尽忠以事皇帝而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这是什么缘故呢?东方朔回答说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苏秦、张仪时天下不稳诸侯2本节材料依据《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和《汉书·东方朔传》者不另作注。相争因此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士人可以身处尊位。现在天下一统人才济济即使苏秦、张仪在世也不能有所作为。“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子何疑于余哉!”这一席话使嘲笑他的诸先生无言以对。
东方朔临死前对武帝说:“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可见他对武帝的一片忠心。
东方朔善文辞他的作品刘向《别录》加以收录。《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载“东方朔二十篇”。东方朔的作品中以《设客难》、《非有先生论》两篇最著。
第四节朱云折槛朱云字游鲁人后徙平陵。西汉后期时人。少时好侠义经常聚集一帮人为人报仇以勇力闻。年四十始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萧望之受《论语》学业很深。后来华阴守丞嘉上封事举荐他为御史大夫以代替贡禹丞相匡衡极力反对未成。
当时尚书令五鹿充宗善讲《梁丘易》。元帝好梁丘氏因此五鹿贵幸一时。元帝欲考《易》之异同令五鹿与诸《易》家辩论。诸儒因五鹿藉尊贵之权都称病不敢与之对抗。有人便推荐朱云与五鹿相对。朱云“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常常驳得五鹿哑口无言。儒生们都很钦佩他的勇气和才华为语说:“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朱云由此做了博士后来又迁杜陵县令。因得罪了中书令石显和丞相韦玄成遂被废锢直到元帝去世。
成帝时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丞相成帝非常尊重他。张禹为相六年无所作为只图自己享受。朱云上书求见成帝朝廷公卿俱在。朱云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他请求成帝赐尚方宝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成帝问他要斩何人?朱云说是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令御史将朱云拉下。朱云攀住殿槛槛折。朱云大声呼道:“我得以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
此时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连连叩头请求成帝宽恕朱云说朱云素著狂直于世不可诛臣敢以死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赦朱云。后来御史要治理殿槛成帝说:“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从此以后朱云居闲不仕教授学生。七十余岁卒于家。
直言折槛这是朱云有名的大事对当时以及后世很有影响。
附录秦汉礼俗安作璋礼俗存在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中。它反映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反映人们对于生活某些方面之传统的认识。我们对于民间礼俗的兴趣比对皇家贵族礼俗的兴趣要多得多。但关于秦汉时期礼俗的记载对皇家贵族的记载要比对民间的记载详细得多。而统治阶级的礼俗也必然对民间礼俗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阶级社会既存在着阶级对抗在统治思想占优势的情况下实际上也有反统治思想的存在。在礼俗这一领域内也必然有类似的情况。不过一直到现在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认真地起步。以下试依现在所见到的材料就衣食、住行、嫁娶丧葬等三个方面的礼俗作一些叙述。1本节材料依据《汉书·朱云传》者不另作注。
第一节衣和食冕、冠、巾“衣”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衣”是指上衣。广义的“衣”包含有冕、冠、巾有上衣、下衣和鞋袜。
冕、冠、巾都是帽子。周制冕为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祭服。秦、西汉之冕于史无征。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有司采《周礼》、《礼记》、《尚书》而制冕规定皇帝之冕“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1。三公、诸侯、卿大夫之冕也广七寸、长一尺二寸不同的是:三公、诸侯之冕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民间或谓冕为“平天冠”。
周制贵族子弟年满二十于宗庙中举行加冠之礼以表示成年可以从政。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选官制度的产生冠礼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备典而已。秦汉之时自皇帝至百官所服之帽亦多谓之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通天冠。《晋书·舆服志》云:“通天冠本秦制。高九寸正竖顶少斜缺乃直下铁为卷梁前有展筩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舆所常服也。”汉承秦制通天冠犹为皇帝之常服。
法冠。又名“柱后”“高五寸以bsp;为展筩铁柱卷。”2法冠原为楚王冠。传说当时有一种叫“獬豸”的神兽一只角秉性耿直能别曲直见有人争斗即用角戳无理的一方;听到谁说假话则咋之。楚王猎获到这种神兽后仿制为冠。秦灭楚赐与御史服之盖寓执法公正之意。汉则为侍御史、延尉之服。
武冠。武冠又名“武弁大冠”原为“胡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时仿制以金珰饰前插貂尾为王冠。秦灭赵赐与近臣服之。汉时为诸武官之服。
刘氏冠。刘邦任泗上亭长时做了一顶高七寸、宽三寸竹皮为里漆丝而成的帽子时常服之。刘邦做皇帝后命名为“刘氏冠”规定公乘爵位以上者方可服之。大约从刘邦死后刘氏冠成为祭祀宗庙时戴的一种帽子并更名为“长冠”。
樊哙冠。传说在“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樊哙闻之大惊裂裳以裹楯蒙在头上闯入军门。其后仿造成一种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制若冕命名为“樊哙冠”后为司马殿门卫士之服。
委貌冠。冠长七寸高四寸状若覆杯前高而宽后低而窄皁绢为之。在辟雍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服之。
远游冠。其状若通天冠有尺筩横于前无山述。为诸王所服。
高山冠。又名“侧注”形似通天冠顶不斜却直竖无山述展筩。
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
进贤冠。即古之缁布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有三梁:1《续汉书·舆服志》。
2《续汉书·舆服志》。
刘氏宗室、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皆一梁。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多见此冠。
却敌冠。前高四寸后高三寸长四寸制似进贤冠为卫士之服。
建华冠。铁为卷柱贯大铜珠九枚下轮大上轮小。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育命舞》之乐人服之。
方山冠。状若进贤冠以五彩绢为之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