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对于动植物(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环境生物的生与进化等许多方面都有了较全面的和准确的描述并且进行了较系统的或带有理论性的总结从而为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与进一步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生物分类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1的道理并在大量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根据生物体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生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系统。《周礼·地官》中把生物分为动物与植物两大类动物又细分为毛、鳞、羽、介、臝五类植物则细分为皂、膏、核、荚、丛五类。此外还有“小虫”和“大兽”“百卉”、“百谷”、“百果”、“百蔬”、“百药”等根据形态和用途而类聚群分的简单分类法。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较集中地反映了先秦至汉初学者的分类观点。《尔雅》将植物分为草、木两大类草类著录草本植物一百九十余种木类著录木本植物七十余种。在区分植物方面《尔雅》展了“比物醜类”1的“相醜”概念提出“苇醜芀葭华(苇花)”2“槐棘醜乔桑柳醜条椒■醜莍(聚生的莍果)桃李醜核”3等用一种植物或植物体的某些部分为代表来类比或标识形态相似或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其中“醜”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相当于“植物分类”的专门术语。在《尔雅·释木》中还按植株形态提出木本植物的三型:高耸的“乔木”丛生的“灌木”和无枝的“檄木”(棕榈科植物)前两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尔雅》著录动物三百余种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大类虫类相当于无脊推动物鱼类相当于鱼纲、两栖纲和爬行纲等变温动物鸟类基本上为鸟纲兽类为哺乳纲。在虫、鱼、鸟、兽之下还有较细的分类如兽类中分别收有鹿、虎、熊、狸、猩猩、马、鼠、牛、羊、犬、豕等以及相关的各种动物名称其收录方式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目”和“科”即鹿科、猫科、熊科、牛科、灵长目、马科、啮齿目、牛科、羊科、犬科、猪科。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动物分类阶元思想有许多内容符合于近代的分类体系。《尔雅》中给出的一些定义如“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1等简明扼要相当准确地概括出所定义生物的基本特点。《尔雅》记载的生物的分类命名有些使用单名有些使用复名如“壶枣、白枣、酸枣、羊枣、大枣、无实枣”“桑蚕、樗蚕、肖蚕”“鼢鼠、鼸鼠(黄鼠)、鼶鼠(旱獭)、鼮鼠(花鼠)”等这些名称相当于将物种的属名与种名结合起来蕴含有用“二名法”来定种名的思想。《尔雅》虽然是一部训诂著作但其中有关生物的分类与描述基本上体现了自然分类原则对后世生物分类学的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尔雅》的分类系统外为适用于不同的实践需要还有一些偏重人为性质的分类标准。例如《神农本草经》中根据对人体的作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我国现存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将九千三百余字归纳为五百四十部。其中与动物有关的有牛、犬、羊、羽、虫、豕、豸、虎、马、鸟、鹿、鱼、象、鼠、熊、燕、龟等部与植物有关的有草(艸)、竹、麦、木、禾、黍、米、麻、尗、韭、瓜等部。在《说文》1《易·系辞》上。
1《礼记·学记》。
2《尔雅·释草》。
3《尔雅·释木》。
1《尔雅·释鸟》。
中这些部用于编排文字但就有关动植物的编排与描述而言也可视为古代的生物分类体系之一。
第二节形态方面的知识对于生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认识是中国古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春秋战国以来人们的生物形态知识包括对生物体各部分器官的识别、命名及描述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韩非子·解老》提到“树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意思是说直根具有支撑植物的功能使之挺然耸立;蔓根具有吸收养料供植物体持续生长的作用。《后汉书·延笃传》提到“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说明枝叶繁蔚是由于根育得好的缘故。《尔雅·释草》记述“卷施草拔心不死”认识到植物有宿根的现象。在《说文》中“茎”解释为“草木幹”并进一步称草本植物的茎为“茎”称木本植物的茎为“幹”。从茎派生出的枝条称为“枝”。茎的上部、表皮等都有专名。《释草》中还提到“莽数节桃枝四寸有节邻簢坚中徐中。”说明已注意到茎有“中实”和“中空”的不同并已有了“节”和“节间”的概念。类似记载还可以列举很多反映出当时对于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以及繁殖器官花果核的部位与功能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在《尔雅》、《说文》等著作中关于动物形态的描述大多以大小、毛、皮、颜色以及突出特征等为主著录范围较广但说明文字比较简略。后来东晋郭璞撰《尔雅注》对动植物形态性状进行了更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对于生物形态学以至生态学和分类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秦汉时期的其他著作中还有一些有关生物形态的零星描述如东汉杨孚《异物志》载:“孔雀其大如雁而足高毛皆有斑文采形体既大细颈隆背自背及尾背有珠文五采光耀长短相次羽毛皆作员文五色相绕如带千钱文长二三尺头带三毛长寸许以为冠。”次详细和逼真地记述了孔雀的形态特征。此外《尔雅》所载“桑■有椹”指的是桑树有半数能结桑椹说明当时对于植物有雌雄性别的分化已有初步认识。《氾胜之书》中则进一步总结了雌麻和雄麻的不同栽培方法而且指出收获麻(雄麻)最好是在“穗勃”即花粉散出的时候反映出对雌雄株的不同生理特性已有相当的了解。还应特别提到的是由于畜牧业的展对家养动物的形态与内部解剖的观察和认识更为丰富并且有专著问世。如《汉书·艺文志》载有《相六畜》等书近年曾在马王堆出土帛书《相马经》银雀山出土简书《相犬经》残卷这些都可说是我国早期的动物形态学著作。
第三节生态方面的知识关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不少新的认识有些还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解释。例如动物对天气将雨的变化会产生反应蝼蛄和蚂蚁要搬家蚯蚓会钻出地面王充认为“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1这是“风雨之气感虫物”2的结果。王充还提到:“夫虫之生也必依温湿。”3“何知虫以温湿生也?以蛊虫知之。”4指出了温湿环境和季节对昆虫繁殖的影响。仲长统《昌言》也谈到温度对蚕的生长育的影响。《吕氏春秋》已谈到蚌蛤等水生生物的生殖活动受月亮周期的影响。《淮南子·天文训》载:“月死而蠃停墶!薄堵酆狻に彻摹吩兀骸霸禄儆谔炻萃K舀缺。”都是说月晦时螺类动物的肉就变得不丰满。现月亮周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动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成就。动物的共栖现象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尔雅·释鸟》称:“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其鼠为鼷。”在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具体地指出了同穴共居的鸟鼠名称。《汉书·五行志》载:“成帝永始元年春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东莱平度出大鱼长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这是鲸鱼集体自杀现象的最早记载。王充在《论衡》中说:“夫东风至酒湛溢鲸鱼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正确地认为这是与人事无关的自然现象。植物的生态环境如水分、土壤、阳光、空气、温度等对于植物生长育的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氾胜之书》指出种豆时要灌水“临种沃之坎三升水”种麻遇“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说明要根据天气、土壤等环境状况进行合理灌溉以保持植物体的水分平衡。《氾胜之书》还介绍了利用雪水处理种子使稻麦耐旱多实利用灌溉水控制田间温度促进稻麻生长用手摩擦果实控制瓠定向生长以及独特的施用种肥的溲种法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改善农作物或园艺作物生态环境的增产措施。《神农本草经》载:“大豆黄卷(即黄豆芽)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盐铁论》载“冬葵温韭”冬季用加温方法生产韭菜生长出来的是韭黄。说明我国一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因光照不足而产生的植物黄化现象并且加以利用在世界蔬菜栽培上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1王充:《论衡·变动》。
2王充:《论衡·变动》。
3王充:《论衡·商虫》。
4王充:《论衡·商虫》。
第四节遗传与变异早在远古时候人类就已经利用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来培育符合自己需要的动植物。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展人们积累了选育优良品种的丰富经验从而把物种性状的遗传看成是完全正常的自然现象如同《吕氏春秋·用民》所说“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东汉王充指出:万物“因气而生种类相产”1“物生自类本种”2更明确地和概括地指出了各种不同生物种类性状的遗传性。他还进一步指出:“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3即万物的生殖和种类的各种特性遗传给后代都是通过种子(“实”)来实现并在《论衡·初禀》中更清楚地说明“草木生于实核出土为栽蘖稍生茎叶成为长短巨细皆由实核”即植物的个体育是从种子开始的亲代的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而由种子传留给后代。但不同种类的生物不能交配和繁殖“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若夫牡马见牝牛雌雀见雄鸡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4人们在实践中不仅认识到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而且也现了各种变异现象。例如史籍中载有许多不同品种的作物和不同品种的家畜等等《尔雅》就记载了多种枣和多种马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王充在《论衡》中清楚地论述了生物的变异他指出:“种类无常”“同类而有奇奇为不世不世难审”5并举出许多事例加以说明。如“越常献白雉。白雉雉生而白色耳非有白雉之种也。”6即是说白雉犹如常雉只是毛色出现了白色的变异并非特别的种类。至于凤凰、麒麟和嘉禾等所谓“瑞物”也都不是什么特别或神秘的生物种类而是普通的鸟类、兽类和谷类作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异而已“瑞物皆起和气而生生于常类之中而有诡异之性则为瑞矣。”7王充在《论衡·讲瑞》中说:“鲁人得戴角之獐谓之麒麟亦或时生于獐非有麒麟之类”;“凤皇亦或时生于鹄鹊毛奇羽殊出异众鸟则谓之凤皇耳”;“嘉禾生于禾中与禾殊穗”讲得十分明确。还值得一提的是嘉禾是谷类作物在谷穗方面的变异一茎多穗产量高于普通谷类自然给人以深刻印象因而有人进行过种植“嘉禾”的试验。王充指出:“试种嘉禾之实不能得嘉禾。”说明当时已认识到有些变异是不遗传的。现代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谷类作物的分枝变异确实是不遗传性变异。当然人们在实践中也现了许多可遗传的显著变异并加以选择用来培育满足各种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如《氾胜之书》已对多种作物的选种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便利用作物的变异和遗传选育优良品种。显然这对于抗拒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增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1《论衡·物势》。
2《论衡·奇怪》。
3《论衡·物势》。
4《论衡·奇怪》。
5王充:《论衡·讲瑞》。
6王充:《论衡·讲瑞》。
7王充:《论衡·讲瑞》。
第五节朴素的生物进化观关于生命(包括人类)的来源问题自古以来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远古的人们曾认为人类自身与某些动物或植物之间有着某种亲缘上的联系因而对其加以崇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直流行所谓“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1之类上天创造一切的说法。战国时期宋■、尹文等继承和展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把非物质性的“道”改造成物质性的“精气”并作为产生和构成万物的要素如:“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2西汉初淮南王刘安进一步提出:“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1“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2认为各类生物都来源于一种原初物质状态的气生物之所以有多样性是由于所享受的气不同。此外西汉时还提出了“元气”概念从而真正把气作为宇宙的本原。王充也指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