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第一种人剥削人的形式、第一种阶级划分(奴隶主和奴隶)的形式尚未出现以前还存在着家长制的或有时称为克兰制的(克兰就是氏族当时人们生活在氏族中)家庭这种原始时代的遗迹在很多原始部落的风俗中还表现得十分明显不管你拿哪一部论述原始文化的著作来看都可以碰到比较确定的描写、记载和回忆说有过一个多少与原始共产主义相似的时代那时社会并没有分为奴隶主和奴隶。那时还没有国家没有系统地采用暴力和强迫人们服从暴力的特殊机构。这样的机构就叫做国家。

    “在原始社会里在人们还生活在不大的氏族中、还处于最低展阶段即处于近乎野蛮状态的时候在与现代文明人类相距几千年的时代还看不见国家存在的标志。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是族长所享有的威信、尊敬和权力这种权力有时是属于妇女的——那时妇女还不象现在这样处在无权的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在任何地方看不到什么分化出来管理他人并为了管理而系统地一贯地掌握着某种强制机构即暴力机构的特殊等级的人大家知道现在这种暴力机构就是武装部队、监狱及其他强迫他人意志服从暴力的手段即构成国家实质的东西。

    “如果把资产阶级学者制造出来的所谓宗教学说、诡辩、哲学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意见抛开而去探求问题的实质那我们就会看到国家就是从人类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当专门从事管理并因此而需要一个强迫他人意志服从暴力的特殊强制机构(即监狱、特殊队伍及军队等等)的特殊集团出现时国家也就出现了。

    “但是曾经有过一个时候国家并不存在公共联系、社会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全靠族长或妇女享有的威信或尊敬(当时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占有更高的地位)来维持没有专门从事管理的人的特殊等级。历史告诉我们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分为阶级即分为两种集团其中一种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种集团的劳动的时候和地方只是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1列宁是从历史上说明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的本质的。社会生产展到有一定剩余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这是国家产生的原因。拥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压迫其他阶级这是阶级社会的国家的本质。列宁根据这些历史事实驳斥了1《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4—45页。

    那些把国家和神学混为一谈的荒谬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的神秘论点如“皇权神授”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古代的思想家也曾以社会矛盾解释国家的产生但有的人强调了国家调和矛盾的作用有的人认为圣人创立国家这都是很荒谬的。

    随着历史的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阶级结构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形式的政权组织。列宁说:“国家形式极其繁杂。在奴隶占有制时期在当时最先进、最文明、最开化的国家内例如在完全建立于奴隶制之上的古希腊和占罗马已经有各种不同的国家形式。那时已经有君主制和共和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区别。君主制是一人独裁的政权共和制是一切政权机关都由选举产生;贵族制是很少一部分人的政权民主制是人民的政权(民主一词按希腊文直译意思是人民的政权)。这些区别都是在奴隶制时代产生的。虽然有这些区别但奴隶占有制时代的国家不论是君主制还是贵族的或民主的共和制都是奴隶占有制国家。

    “。。奴隶占有制共和国按其内部结构来说分为两种: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在贵族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少数享有特权的人在民主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全体但仍然是奴隶主的全体奴隶是除外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基本情况因为它最能说明国家问题最能清楚地表明国家的实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个机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奴隶占有制国家内有君主制贵族共和制甚至有民主共和制。管理形式确实极不相同但本质只是一个: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农奴制国家内的情形也是如此。

    “。。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持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这就是农奴制国家这种国家例如在俄国或者在至今还是农奴制占统治的十分落后的亚洲各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共和制有的是君主制。国家实行君主制时政权归一人掌握实行共和制时从地主当中选举出来的人多少可以参加政权。农奴制社会的情形就是如此。农奴制社会中的阶级划分是绝大多数人——农奴制农民完全依附于极少数人——占有土地的地主。”1列宁这些话从阶级结构上分析了奴隶制国家的性质和农奴制国家的性质又分析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各有不同的政权形式并指出政权组织形式虽不同但都为同样性质的国家服务。这些论断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国家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奴隶制时代有封建制时代中国没有资本主义时代而在历史展顺序上相应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形式有贵族制、君主制、军事独裁制等的不同。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所谓兄弟、叔侄、甥舅之国。名义上周王的政治地位很高但实际上并没有管辖诸侯的权力。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似乎可以说是一种贵族共和制。在有些诸侯国内部齐有国、高鲁有三桓晋有六卿也都是贵族当权。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1《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9页、51页。

    五世希不失矣”1。孔子所说的是他对历史的看法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孔子亲眼看到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则是贵族当政的一种表现。后来孟子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所谓“世臣”也是指贵族而言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是主要的政权形式我们可称之为封建专制政体。

    封建专制政体封建专制政体是由贵族制的政权性质转化而来也是在跟贵族、贵族制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强化朝廷的过程中逐渐巩固展起来的。

    战国年间吴起、商鞅在楚秦先后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按一定的政治条件重新划分贵族的等级。变法的实质是君权对贵族势力的斗争。《史记·吴起列传》记吴起在楚变法情形: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又《商君列传》记商鞅在秦变法: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车裂灭族的报复。吴起商鞅因变法而惨遭杀害的事例可以看出当时斗争的尖锐。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史上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皇朝。他宣布了天下的统一定尊号为皇帝并自称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创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万世一系的世袭制度对于后来的封建政体有很深刻的影响。分封制和郡县制曾经是朝议中辩论的重点也是关系到君主专制的重大问题。不少朝臣主张继续实行分封制。最后秦始皇还是决定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强化君主专政的重大决策也是有利于统一的重要措施。但这一重大改革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完全实施的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楚汉之际反秦将领以功封侯王者相当多。汉高祖在位时基本上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留下九个同姓王他以为天下一家可以平安无事了。但他死后同姓王不断叛乱。贾谊曾评论当时汉朝封国强大下的形势说好比是害了臃肿病的病人小腿肿得差不多象腰一样粗指头肿得差不多象胳膊一样大身体转动一下都很困难。叛乱活动至景帝时才平定下来。汉武帝时期是西汉鼎盛时期封建专制政体才基本上巩固下来。

    1《论语·季氏》。

    2《孟子·梁惠王》下。

    自汉至唐封建专制政体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总的说来地方势力在逐渐削弱朝廷势力在逐步加强。宋代以后封建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展。宋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分掌政事、军事、财务。明代不设丞相分权于六部尚书。清代重军机处。这都是君主专制下的组织形式。从这些官制的变化上可以看出皇帝权力在步步加强。

    等级制和世袭制是封建专制政体不可分离的部分。在政治上皇帝站在等级的顶端是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经济上皇帝站在等级所有制的顶端是最高的所有者。封建社会广大个体小农是皇帝专制的社会基础。世袭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是要这个制度世世代代传下去。在中国历史上世袭制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嫡子继承皇子有功者继承等不同的情况。因继承制度的不稳定在皇位继承上往往生大小不同的纠纷。

    跟贵族制相比君主专制对统一全国有利但专制过了头也会引起朝政混乱和地方不安。在一定条件下女主专政、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生都跟封建专制政体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封建专制的特殊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无人敢于从事监督。而女主、宦官、外戚易于利用宫禁的隐蔽性进行私图。秦始皇是第一个建立帝制的人在他死后就有赵高制造的两次宫廷政变。汉有吕后专政、王莽的篡位。历代都有一些类似情况。我国古代史学家对此也有所论述。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和《邓骘传》论述了东汉时期女主、外戚、宦者利用他们特有的身份窃取权力以及他们与朝臣间互相依存和矛盾关系是颇有特色的。

    第二节国家的职能社会职能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挥作用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运用它的职能直接关系到它的治乱兴衰。国家职能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职能一是统治职能二者又往往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从中国历史上看国家的社会职能主要是防水治水修整道路展生产和做好保卫工作。

    中国最先执行社会职能的国家是夏、商、周。这些奴隶占有制国家政权执行的社会职能中最突出的是治水防水及兴修水利工程。马克思曾对亚洲古代一些国家举办水利工程的职能详加评论。他说:“在亚洲从很古的时候起一般说来只有三个政府部门:财政部门或对内进行掠夺的部门;军事部门或对外进行掠夺的部门;最后是公共工程部门。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无论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灌溉渠。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弗兰德和意大利曾使私人企业家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1马克思没有举出中国但是水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关系极大社会生产国家治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都受水的影响。因此历代国家政权无不努力挥其社会职能解决水的问题。

    古代传说中的夏禹就是一个以治水闻名的英雄人物。禹因洪水为害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各诸侯国都很注意治水并在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兴修了不少的水利工程。但是没有强有力的统一政权不能调整共同用水、甚至出现了“以邻为壑”、“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现象。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军力“毋令东伐”竟阴谋派水工郑国去秦国鼓动他们凿泾水为渠。工程进行中途其阴谋败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