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喽鞔ξ溧温礞嫫湎嗡哪岛岜蓟事废涨恪!倍源松锌砥衲茏嘈Ц垂胖ǜ切胁煌ā

    其次要注意取士用人。崔寔认为应当网罗贤士注意养士。他说:“举弥天之网以罗海内之士。”“马不素养难以追远;士不素简难以趋急。”“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当用人参反得芦菔根。”招贤就得识别贤佞。他说贤人并不书名于脸以待沽而且往往遭受排挤和压抑“常患贤佞难别是非倒纷始相去如毫厘而祸福差以千里”。故明君“其犹慎之”即要求君主谨慎地辨别贤佞而选士。他提出关心和爱护官吏既要“原其小罪阔略微过取其大较惠下而已”即要分清官吏的功过取其所长而原谅其小过失;又要增禄养廉。他指出:“今所使分威权御民人理狱讼干府库者皆群臣之所为而其奉(俸)禄甚薄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待遇低下养不了父母妻子要他们“临财御众”犹如“渴马守水饿犬护肉”欲其“不侵”即不贪污那是办不到的。于是“则有卖官鬻狱盗贼主守之奸生矣”意谓官吏便有以权谋私执法者而为盗贼之事生。尽管有个别的廉吏然而“虽时有素富骨清者未能百一不可为天下通率”。意思是虽然也有一贯廉洁的人但只是极少数是不能作为天下通例的。故他强调对待官吏应当“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之取足于奉(俸)不与百姓争利”。要争取使官吏养成“习推诚之风耻言十五之计”。

    此外崔寔还论及“民不可轻”;徙民于“土旷人稀”之处既可活民而有利开;不可数赦“赦以趣奸”不利于治等等。

    崔寔评论崔寔撰《政论》以论政颇受时人称许。仲长统说:“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意思是《政论》可作为君主的座右铭或参考书。范晔写史也予以肯定曰:“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曰:“寔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晁错之徒不能过也”;曰:“子真持论感起昏俗”。他们对崔寔《政论》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司马光认为崔寔严治之说针对时弊可以“矫一时之枉”;但又申明此“非百世之通义”他说只有“宽猛相济”才能“政和”1。王夫之既不同意崔寔严治之说也不赞同司马光宽猛政和之说而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说2。其实崔寔严治之说是以官吏为对象的并不是或主要不是针对于民。而且崔寔既讲严又讲宽;既讲刑罚又讲重赏、厚禄有点辩证法。他揭露时弊对症下药颇有实事求是的味道。

    第三十八章檀石槐第一节鲜卑势力的展檀石槐(137—181)2鲜卑族领。

    1见《资治通鉴》卷五三。

    2见《读通鉴论》卷八。

    1此篇材料主要依据于《后汉书·鲜卑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加注。2按:《后汉书·鲜卑传》有“光和(公元178—184年)中檀石槐死时年四十五”的记载而《后汉东汉前期匈奴又一次南北分裂南匈奴依附于汉北匈奴势单力弱鲜卑势力逐渐展。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向汉朝“始通驿使”。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鲜卑领於仇贡等到洛阳朝贺“慕义内属”受光武帝的封赏。从此两族和好达数十年之久。“明、章二世保塞无事。”和帝永元(公元89—1o4年)年间汉军击破匈奴北匈奴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当地匈奴部落“皆自号鲜卑”。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自永元九年(公元97年)起处于辽东的鲜卑数次寇扰汉境肥如、渔阳等地。安帝永初(公元1o7—113年)年间鲜卑领燕荔阳到洛阳朝贺邓太后封赏之命他居于宁城(即宁县今河北万全)地区通市交易筑馆接待。“是后或降或畔(叛)与匈奴、乌桓更相攻击。”公元二世纪前期其势力展到今冀、晋二省的北部不时骚扰汉境但汉朝尚能防御之。

    第二节鲜卑“大人”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檀石槐诞生。传说其父投鹿侯在匈奴从军三年其母在家生子自言“尝昼行闻雷震仰天视而雹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实际上是私生子。其父不信其说遗弃此儿。其母私语家令收养取名檀石槐。

    檀石槐长到十四五岁时智勇双全。曾单骑击退另一部落的骚扰夺回被掠的牛羊“由是部落畏服”。他制定和维护法令处理部落内部纠纷“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威信很高于是被推为“大人”(即部落领)。

    第三节称雄于北方檀石槐建“庭”(部落联盟中心)于弹汗山欼仇水(今名东洋涧)地区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兵马很盛东、西部落领都归属之。这时鲜卑南抄汉境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势力大为扩张“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檀石槐把幅员辽阔的鲜卑占领地分为东、中、西三部。“从右北平(郡治土垠在今河北丰润东)以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郡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东南)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大致是今河北丰润以东为东部今河北怀来以西为西部东、西二部之间为中部。三部之地包括今内蒙古、蒙古的大部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北京、山西、新疆的一部分。三部各置领掌管都统属于檀石槐。

    这时檀石槐招诱汉人采集铁器利用汉人的技术和物资制造武器和工具展生产加强兵力称雄于北方大漠南北。

    永和二年(公元156年)秋檀石槐寇抄云中郡被汉度辽将军李膺击退。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鲜卑多次寇抄北边汉郡为患不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朝担心不能抵制鲜卑遂遣使者持印绶封檀石槐书·灵帝纪》未记檀石槐之死足见范书对檀石槐死期并不明确。《资治通鉴》写明檀石槐死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此从两书所记推断檀石槐的生卒年。

    为王欲与其“和亲”。檀石槐不肯接受更加寇抄汉之边郡。

    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汉朝幽、并、凉三州缘边各郡年年遭受鲜卑寇抄有时一年被掠数十次“杀略不可胜数”。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秋北地太守夏育上奏灵帝提到“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足见事态极为严重。他建议集中汉兵出塞击之。朝廷未许。田晏通过中常侍王甫的关系求得为将愿与夏育并力讨伐鲜卑。灵帝乃任命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汉朝群臣意见不一于是召集百官议于朝堂。议郎蔡邕论说:华夷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因历史各阶段形势不同时和时战谋有得失事有成败不可一概而论。汉武帝因文景之积蓄穷兵黩武有得有失晚年后悔乃息兵罢役。如今“人财并乏事劣昔时”;而鲜卑强盛占据匈奴故地“称兵十万”;加之中原铁器传入鲜卑逃去的汉人又为之谋主使鲜卑“兵(武器)利马疾过于匈奴”。在这种情况下夏育、田晏辈岂能取胜。假如大事用兵弄得内外交困便难收拾故强调守御而不出征。灵帝不从命令夏育、田晏、臧旻各率汉军马骑三道并出以讨鲜卑。

    檀石槐命令东、中、西三部领各率众迎战将汉军打得落花流水。汉军“死者十七八”即战死三分之二夏育等三将被罢了官。从此鲜卑仍然寇抄汉之边郡。

    这时鲜卑族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以供给食物檀石槐亲自巡视各地现乌侯秦水(今名老哈河在内蒙古东部)流域数百里之内池泽中有鱼但无法捕取。他听说倭人国善于以网捕鱼便东击倭人国收得千余家渔民迁徙到乌侯秦水流域命令他们捕鱼以资助鲜卑食物。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死时年才四十五岁。其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乃父“贪淫断法不平众畔(叛)者半”。寇抄汉北地郡时被汉人射死。其子骞曼年幼兄子魁头为领后来骞曼长大与魁头争权内部矛盾严重“众遂离散”。自檀石槐以后“诸大人遂世相传袭”鲜卑统一势力丧失各部实已相对独立。

    檀石槐在鲜卑族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汉书·鲜卑传》所论“石槐骁猛尽有单于之地”并非虚言。他实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

    第三十九章党锢东汉“党锢”事件株连上千人有史可查姓名者数十人著名者十余人。据《后汉书·党锢传·序》称:“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窦武、陈蕃等实是反对宦官专横的“党人”之领。故本篇先据《后汉书》之《窦武传》、《陈蕃传》传写窦、陈二人;再据《党锢传》从二十一人传中选写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贾彪五人;还据《郭太传》传写郭泰共写八人。

    1此篇材料主要依据于《后汉书》之《党锢传》及《窦武传》、《陈蕃传》、《郭太传》凡引此数篇文字不另加注。

    第一节窦武谋除宦官窦武(?—168)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融的玄孙。其父窦奉是定襄太守。他少时以“经行”著称显名于关中。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其长女入宫为桓帝的贵人不久立为皇后。

    窦武先为郎中随即为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为城门校尉。他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才充足而已”。这时有羌蛮之难岁俭民饥他得到皇家赏赐的财物或散给太学诸生或以粮食施于贫民。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当宦官专横李膺、杜密等为党事拷问之时窦武上书切谏为李、杜等“党人”伸冤认为这些人“建忠抗节志经王室”“皆国之贞士一朝之良佐”并说应当贬黜宦官“案罪查罚抑夺宦官欺国之封案其无状诬罔之罪”做到“信任忠良平决臧否使邪正毁誉各得其所”。桓帝下令赦免李、杜等。

    是年冬桓帝死新即位的灵帝才十二岁。窦武任大将军封闻喜侯子侄三人也封为侯掌握权要。

    窦武辅政常有翦除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也素有此心两人合谋起用李膺、杜密等人任以要职共定计策。天下士人闻风振奋。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日食窦武借此为由请求窦太后诛除宦官并先下手诛了中常侍管霸、苏康二宦官并要动手杀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拖延了时间。

    迟疑致败到了八月有人劝窦武、陈蕃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窦武马上着手准备罢了黄门令魏彪以亲己的小黄门山冰代之将狡猾的长乐尚书郑■关进北寺狱。陈蕃建议立即杀了郑■窦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审问之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并欲上奏收捕之。

    是夜窦武归府住宿时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大呼窦武、陈蕃阴谋废皇帝而谋“大逆”立即组织反抗力量。曹节闻之惊起挟持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属写诏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山冰等人。杀了山冰释放了郑飒。接着劫持窦太后夺去玺书。并使郑■等持节收捕窦武等人。窦武不奉诏驰入步兵营射杀使者。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下对军士下令:“黄门常侍反尽力者封侯重赏。”五更时分王甫集结讨伐人马于朱雀掖门。次日早晨两军对阵于阙下。王甫的军士逐渐增多对窦武之军喊道:“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营府军士素来畏服宦官到了中午窦武之兵几乎散光了。最后窦武被围自杀被枭于长安都亭。他的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杀害。家属被流放遥远的日南郡。窦太后被软禁于云台。

    这时宦官得志士大夫丧气原为窦武府掾的胡腾(字子升)独为窦武殡敛行丧因此也被禁锢。

    第二节陈蕃志在清世陈蕃(?—168)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汝南)人。十五岁时曾单独住于一室庭宇芜秽有客来访对他说:你为何不洒扫庭院以待宾客?他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客知他有清世之志非常器重之。

    起初仕于郡举孝廉任郎中。因母去世弃官服丧。服丧之后为刺史周景辟任别驾从事因谏诤不合随即离去。

    经太尉李固推荐征为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有“威政”之名属官闻风多自引退陈蕃独以“清绩”而留任。郡人周璆是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总不理睬只有陈蕃能请得动他以礼待之。有个叫赵宣的平民葬亲而不封闭墓道居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乡里称孝地方长官多次以礼请之。郡人向陈蕃推荐此人。陈蕃与赵宣相见问起他的妻和子得知他的五个儿女都是丧服期间所生。陈蕃大怒斥责其伪装孝道表里不一“诳时惑众诬污鬼神”随即判处其罪。

    大将军梁冀致书于陈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骗求谒陈蕃怒而杀之因此下放为修武令。

    陈蕃后为尚书。当时零陵、桂阳二郡“山贼为害”大臣议论派兵镇压。陈蕃上疏驳之说:二郡之民闹事一定是地方官“贪虐”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