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班固的传记文学在传记文学方面班固也是一把好手。在《汉书》里有不少这方面出色的作品举例来说《李广苏建传》写李广、苏建、李陵、苏武四人。其中写李广基本用《史记》文但有删改有增益有移易段落者。写李陵则几乎重写利用《史记》者极少。从此传可以看出班固并不只是概括地叙述史事而亦不排斥细致的描写。此传写出了一个英勇战斗、以寡敌众最后失败的英雄并同情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引用了司马迁的话说: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此传详细描写李陵的战斗实际为司马迁给李陵辩护强有力的证词。它的具体描写是文学性很高的史文。

    班固写苏建基本为《史记》文增末句引出苏武目的在新写《苏武传》此为《史记》所无。《苏武传》也是有文学性的史文是班固的新创。它表现出另一个英雄形象出使匈奴十八年千辛万苦始终不屈终有匈汉和解得以归汉的一日。它写苏武迎汉李陵送别的场面最为动人: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聵。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兮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这是李陵的自辩和自责可见李陵原无投降匈奴之意只是因为汉武帝听信流言蜚语随便杀了李陵全家使李陵无以自明无路可走而不得不耻辱地留居匈奴直到匈汉和解苏武还朝才有机会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悲壮的描写使二千年后读者认识到这场悲剧真正的根源只是汉武帝封建主义的无情和黑暗的专制。

    《李陵传》和《苏武传》是《汉书》后部分突出的传记文学。

    《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班固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史学方面他所著《汉书》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述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o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个别篇章贯通古今数千年(如《古今人表》和十志)。全书八十余万字。它承袭了《史记》的体例而有所变化《史记》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汉书》则是纪、表、志、传四体改“书”为“志”舍弃“世家”体例较为严整。它为断代体“正史”定下了格局遂为后代正史不祧之宗。我国传世的“廿四史”除《史记》和《南史》、《北史》外都是沿用《汉书》的体例。详赡是《汉书》的一大特点。《汉书》中有关武帝以前的史事多采自《史记》甚至有抄袭之嫌但实际上补充了很多内容也有些删改。例如《汉书》增设了《惠帝纪》和贾山、李陵、苏武、张骞等传创立《古今人表》和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志;萧何、韩信、刘安等传中增加了不少史料特别是在一些纪、传中记载了很多诏令、奏议、诗赋、文章。这就大大地丰富了汉代史的内容。武帝以后的记载大概是缀集班彪《后传》及各家续《史记》之作加以编撰而成。各家所作及《后传》早已散佚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从班彪的《前史略论》“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来作推敲《后传》大概只有纪、传而无表、志。看来班固写武帝以后史事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撰十志尤非易事。

    从《汉书》的总体来看十二纪写西汉十二世君国大事记明年月多列事目不写细节起提纲作用。八表有六个王侯表是从《史记》中的汉王侯表展起来的;《百官公卿表》比之《史记·将相名臣表》丰富得多既叙述秦汉官制演变又记录汉代三公九卿的任免;《古今人表》把远古至楚汉之际的人物列为九等未列汉人。十志是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等记述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思想史。七十传先专传、合传后类传记载西汉各种人物、各个民族及邻近诸国末尾传写王莽及《叙传》。

    十志最体现《汉书》的详赡。《食货志》记述西周至王莽时期的农业、农政、货币和财政的情况。《刑法志》记述西周至东汉初年的军制和刑法的历史变化。《地理志》概述古今地理沿革汉代政区以及各地区的范围、山川、户口、物产、风习和中外交通。《沟洫志》记述古今水利事业详载了贾让的治河三策。《礼乐》、《郊祀》二志记载历来的礼乐文化和祭祀制度。《天文》、《律历》二志记有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五行志》详记了自然界古今很多的灾异现象。《艺文志》吸收了刘歆《七略》的成果著录了西汉末年皇家藏书的情况并综述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和短长。这些详细的记载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自然史的著述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容对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志影响很大对后来《通典》、《文献通考》的影响也不小。

    《汉书》所记民族历史比《史记》增多了。它把《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汉朝与西域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史西域几十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为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样的记述为后世正史所取法形成了一个优良的传统。故《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文赡而事详”之誉。

    大一统和正统思想是《汉书》的又一大特点。先它肯定大一统给统一的汉代政权和多民族统一国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秦汉的一统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史记》已写出了中国古代趋向统一的历史大势但尚未完整地记载汉代统一的历史。《汉书》吸收了《史记》的经验加以改进和展从时间、地域、人事、思想文化诸方面详述汉代统一给汉代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歌颂一统大业这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其次它推崇汉为正统。《汉书》写道:“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尚)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高帝纪》)神化刘邦兴汉符合天命。同时又否定被汉取代的秦朝和篡汉的王莽政权都不符天命只是“余分闰位”(《王莽传》)没有合法的历史地位。这种封建正统观念是非历史主义的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故后世封建史家有正闰之论。同时它卑视非汉的政权和非帝系的人物。秦末农民大起义对于汉之代秦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史记》将陈涉列于“世家”将项羽列于“本纪”给以较高的历史地位;而《汉书》则将陈涉和项羽一律列于“传”。王莽建立过政权且不论其政治得失就体例而言也应当入纪而《汉书》只列于“传”。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正统思想。《汉书》的大一统和正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今应当审慎地予以分析批判。

    再次它独尊儒学思想。《汉书》评司马迁曰:“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司马迁传》)这正表明它以“圣人”之是非(实即封建正统思想)为准则。它独尊儒家和《六经》把诸子、诗赋视为“《六经》之支与流裔”(《艺文志》)。它把凡是结宾客、广交游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势力的人都称为游侠斥其为“背公死党”(《游侠传》)它谈谋生之道也强调封建等级说“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要求老百姓“贵谊(义)而贱利”(《货殖传》)。这种与司马迁《史记》对立的观点确是宣扬封建专制主义的正统思想。

    还有它杂有神学色彩。汉代统治者有意宣扬天人感应论和五行灾异说故使全社会和学术界都程度不等地受了影响《汉书》作者也难幸免故它在记述史事中往往夹杂这种思想和说教。如讲汉得“天统”汉为“火德”讲五行灾异天变与人事的符应(见《天文志》、《五行志》)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书。不管作者是有意或无意写得多或少实际上是在起了一定的宣扬天人感应论和五行灾异说的作用而为汉朝封建统治服务。

    《汉书》因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深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历来研究它的学者甚众颜师古的《汉书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以及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陈直的《汉书新证》等都对汉书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节王充王充的生平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祖先为魏郡元域(今河北大名县)王氏家族。先辈曾几世从军有功。祖上以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今址不详)不久因故失爵就此定居在那里。此后他家或务农或经商并有世代任侠的传统。

    王充家境贫寒困难的环境使他很早成熟。儿童时“恭愿仁顺礼敬具备”。六岁开始习字八岁出入书馆。稍长王充开始学习《论语》、《尚书》一日可背诵千字。青年时期入太学读书曾以班彪为师。

    刚刚成年的王充就承担起养家重任。先是回乡以教书为业在地方官府做过小官吏。大约三十岁以后他辞官家居潜心著述作《讥俗》、《节义》十二篇著《论衡》八十篇二十余万言。

    元和三年(公元88年)他六十岁为避祸举家迁往扬州郡转徙于丹阳(今安徽宣城)、庐江(今安徽庐江)、九江(今安徽寿春)等地。此间扬州刺史董勤曾召他任从事又转任治中不久退职回家。章和二年(公元88年)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章帝推荐王充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王充以病为由推辞不就。

    王充晚年贫病交困无人帮助。他写下了最后的著作《养性》十六篇。

    七十岁以后王充病逝于家中。

    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充继承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他对天地的性质做了唯物主义的说明。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夫天者体也与地同。”不论天是体还是含气的自然都从根本上肯定了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

    从天地的物质属性出王充阐了天地自然无为的理论观点。所谓天地自然无为就是:“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人和万物都是在天地运行中自然产生的是“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而绝非“天地故生人”“天故生万物”。他用气和气化说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丰富了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在天人感应说甚嚣尘上之时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具有鲜明的战斗性。

    他先对当时盛行的君权神授之说和谶纬符命的种种神异传说做了有力驳斥。王充对于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他说:“含血之类相与为牝牡。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今龙与人异类何能感于人而施气?”对美化统治者的符瑞说如周代文王得赤雀、武王得白鱼、赤乌而受命等神话王充用偶然巧合加以解释:“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

    谴告说是汉代天人感应论的核心。王充对它进行了重点批驳。灾异说特1本节主要依据于《后汉书·王充传》和王充《论衡》凡引上述传文者不另作注。别重视日食、月食认为这是统治者失德所致。王充指出:“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月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于所谓旱灾是天神对人君骄横暴虐的谴责涝灾是天神对君主迷恋酒色的惩罚虫食谷物、老虎吃人是天神对官吏为奸的警告等等神学呓语王充都予以有力的批驳。他还运用矛盾律对谴告说进行总的清算:“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

    王充还追究谴告说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说:“《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欲言非独吾心亦天意也。及其言天犹以人心非谓上天苍苍之体也。变复之家见诬言天灾异时至则生谴告之言矣上天之心在圣人之胸及其谴告在圣人之口。”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