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复议立嗣李固、赵戒、胡广、杜乔等皆主张立清河王刘蒜。曹腾等反对。梁冀会见公卿声色俱厉听不得不同意见后令“罢会”1。会后李固坚持己见梁冀更怒令太后“先策免”李固。然后与太后定策立刘志为帝是为桓帝。

    梁冀忌恨李固指使人诬蔑李固假公济私勾结同伙钻营官职。梁冀据此请求太后杀李固。太后罢了李固的官职。建和元年(147年)清河刘文谋立清河王刘蒜为帝其事败露刘文被杀刘蒜被贬为尉氏侯。梁冀指使有司诬蔑李固与刘文同谋投李固于牢狱。其门生王调、赵承等数十人为李固鸣冤。太后了解李固实属冤枉赦免出狱。梁冀闻讯大惊坚持将李固处死2。

    大司农杜乔不畏权贵多次顶撞梁冀。梁冀向杜乔借观金蛇被杜乔拒绝。梁冀令公卿为其小女儿会丧公卿皆奔丧唯杜乔抗命不去。梁冀妹纳为后梁冀索求黄金二万斤等厚礼。已迁为光禄勋的杜乔据执旧典而不听。梁冀欲拜氾宫为尚书杜乔以氾宫“臧罪明著”不肯用。梁冀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刘文谋立事败露后梁冀指使有司诬蔑杜乔与刘文交通。结果杜乔被罢了官。梁冀逼令杜乔自杀杜乔不从。梁冀便使人将杜乔逮入狱中杜乔冤死。

    1《后汉书·崔琦传》。

    2《后汉书·李固传》。
………………………………

26

    1《后汉书·李固传》。

    2《后汉书·李固传》。

    就是跟梁冀走的人也难免受祸。“为世通儒”的马融曾为梁冀起草诬陷李固的奏章但因为马融不能事事顺从有时忤旨梁冀便让有司奏马融犯有贪污罪“免官髠徙朔方”。

    挥霍无度梁冀之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梁冀也奇装异服扮演风流。梁冀靠孙寿取得了一些权位并与孙寿巧取豪夺不择手段地勒索财物。当时四方调岁时贡献都是先送到梁府然后才轮到皇帝。吏人行贿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梁冀还遣人交通各族“广求异物”。他霸占人家妻女殴打吏卒“所在怨毒”怨声载道。

    梁冀大兴土木营造宅第园囿。孙寿仿效对街为宅殚极土木“互相夸竞”。梁冀夫妇建造的亭台楼阁豪华异常难计其数占地甚广。两人共乘辇车前呼后拥游乐其间日以继夜。“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域殆将千里。”所起兔苑“经亘数十里”征民工几年才修成。所养兔子如被误伤则置人于死地。曾有西域商人误伤一兔“坐死者达十余人”。梁冀还在洛阳城西起别第“以纳奸亡”。或“取良人悉为奴婢至数千人名曰‘自卖人’”。

    权压皇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桓帝立梁冀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皇后均为梁冀的姊妹其权势更加牢固。桓帝益封梁冀一万三千户并增大将军府属官倍于三公。又封其弟梁不疑为颖阳侯梁蒙为西平侯其子梁胤为襄邑侯各万户。和平元年(公元15o年)益封梁冀一万户“并前所袭合三万户”。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如长公主。

    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朝议对待梁冀之礼。有司奏请梁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增封为四县“比邓禹”。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霍光”。朝会时另坐一席。但梁冀还觉得“礼薄”内心不悦。他独断一切抓权不放。甚至官吏升迁必须先到梁冀家谢恩。辽东太守侯猛任命时未谒见梁冀梁冀“托以它事乃腰斩之”。吴树被拜为宛令到梁冀家谢恩辞行。到任后“因诛杀梁冀宾客为人害者数十人”梁冀深怨之。后吴树迁为荆州刺史到梁府辞行被梁冀鸩酒毒死。

    当时郎中袁著愤恨梁冀凶横上书桓帝建议让梁冀致仕交出大权。

    梁冀知道后密遣人逮捕袁著。袁著乃变易姓名后托病伪死但还是被梁冀捉到悄悄杀死。袁著的学生被其侮辱朋友郝絜、胡武也被害死。胡武家受株连者六十余人。

    梁冀指使众人上书桓帝荐其子梁胤为河南尹。梁胤一名胡狗时年十六“容貌甚陋不胜冠带道路见者莫不嗤笑”。其叔梁不疑为梁冀的行为感到羞愧遂让位归第闭门自守梁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而害其交往者。至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预”。

    梁氏灭族梁冀以援立之功狂妄自大操纵桓帝桓帝内心不平。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太史令陈授陈述日食灾异之变咎在梁冀。梁冀得知害死陈授。桓帝由此怒。这时梁冀又欲认邓贵人为己女以自固。实际上邓贵人名猛其母宣改嫁于梁纪(梁冀妻舅)。梁冀欲达到目的害死知情人又欲杀宣被中常侍袁赦觉使宣得知报告了桓帝。桓帝大怒决心除掉梁冀。

    桓帝与中常侍单、唐衡、左悺、徐璜、具瑗等人共同谋诛梁冀。梁冀怀疑单等人的行为乃使中黄门张恽入省宿以防其变。具瑗以“辄从外入欲图不轨”的罪名逮捕了张恽。桓帝使黄门令具瑗率兵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围梁冀宅第。又使人收梁冀大将军印徙封他为景都乡侯。梁冀与其妻孙寿自杀。梁、孙两氏的亲友皆受株连“无少长皆弃市”其他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致使“朝廷为空”。事突然朝野鼎沸“百姓莫不称庆”。“县官没收梁冀的财货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

    第三十六章班固王充蔡邕班固、王充、蔡邕是东汉时期卓有成就的著作家。其中班固和蔡邕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王充是思想家。

    第一节班固班固的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是班彪之子。班彪见另传。

    班固九岁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至二十三岁游太学。治学不拘于章句着重领略大义。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班固此时二十三岁离开太学返乡为父守丧并检阅其父所作《后传》的手稿。此后他感到“彪所续前史未详”于是反复思考欲继承和展前人的史学事业自永平(公元58—75年)初年起着手撰写《汉书》专写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这是适应大一统的时代需要而编撰的。自司马迁撰《史记》之后统一的西汉皇朝由盛而衰经绿林赤眉起义和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东汉又随之兴起。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在政治上作出对策;另方面又借助思想文化加强思想统治。史学为适应历史需要只是补续《史记》是远远不够的。班彪的《王命论》和《后传》也只是适应临时之需未能承担历史使命。班固写西汉全史给大一统的西汉皇朝以突出的历史地位总结它的兴亡盛衰及成败得失才完全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班固做了兰台令史便和陈宗、尹敏、孟冀等人共同撰成《世祖本纪》这是写汉光武创立帝业的历史。班固因此升迁为郎。他又撰写开创东汉的功臣列传以及平林、新市、公孙述等载记共二十八篇送呈朝廷。这些著述都被后来官修的《东观汉记》所采用。完成上述著作后他又在汉明帝指使下继续撰写《汉书》。他在散文赋《答宾戏》中表示决心“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先后历时“二十余年”至“建初(公元76—84年)中”完成了大部分著述任务。“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班固自为郎之后“遂见亲近”。当时建都洛阳而关中耆老犹望迁都长安。班固乃作《两都赋》呈给汉明帝“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西都赋》和《东都赋》都是宏篇巨制。及汉章帝雅好文章班固更加“得幸”多次入宫与帝论学。据说“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建初三年(公元781本节主要依据于《汉书·叙传》及《后汉书·班彪附固传》凡引此两传文字不另加注。年)班固当了玄武司马秩比千石掌管守卫玄武门。次年章帝于洛阳北宫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班固担任记录会后奉命根据记录编纂成《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或《白虎通》)。这书是董仲舒以来儒家学派的法典性著作。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北匈奴愿与汉人“合市”1并要求“和亲”。章帝诏问群臣。议者意见不一或以为匈奴“变诈”不予理睬。班固议:根据历史经验应当通使修好“上可继五凤、甘露致远人之会下不失建武、永平羁縻之义”。章帝允许北匈奴前来“与汉贾客交易”地方官府“赏赐待遇之”2。这大概与班固的建议有关。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南匈奴单于向汉请兵征伐天灾人祸频仍的北匈奴。窦宪因罪惧诛自求讨伐北匈奴以赎罪。窦太后乃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出征北匈奴。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汉军与南匈奴兵等大胜出塞三千余里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班固奉窦宪之命刻石勒功记汉威德。次年北匈奴单于遣使向汉请求和亲窦宪奏请派遣班固行中郎将事带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接北匈奴单于。适值北匈奴单于被南匈奴击败逃走班固到了私渠海(今杭爱山南)闻知对方情况只好返回。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因外戚专权而被和帝夺了兵权被迫自杀。班固也由于和窦宪关系密切而受牵累罢了官。班家奴仆以往曾仗势侮辱过洛阳令种兢。种兢起初因畏窦宪而含怒未待至窦宪垮台及班固失势便将班固逮捕入狱。不久班固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班固去世时《汉书》功亏一篑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令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续成之班昭续成八表《天文志》由马续奉诏完成。可以说传世至今的《汉书》是经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撰写历时几十年才毕其功的;当然其中最主要是班固二十余年心血的结晶。班固除编撰《汉书》外还有很多诗赋文章明代张溥曾辑《班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班固的辞赋班固的辞赋很有成就。他写骚体赋;也写咏物小赋最著名的是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式的大赋。汉武帝好辞赋其时辞赋高度展形成兴盛的文章风尚。宣帝亦好辞赋并有所评论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辨丽可喜”;认为辞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奕远矣”。虽有所肯定但亦比之于倡优博弈视为“小道”。扬雄“少而好赋”后来则以为类似“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认为赋的讽谕作用甚微而“不免于劝”。他不“尚辞”而“尚事”以为“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法言·吾子》)。赋以辞胜辞是赋的特点和优点。有一类赋如司马相如的大赋本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行人之辞和纵横家之辞。扬雄根据自己创作辞赋的经验对辞赋的评价实际是可信的。班固处于汉室的中兴时期作《两都赋·序》再一次评论辞赋的价值认为“赋者古诗之流也。”它与诗歌一样是“润色鸿业”为统治者的政治服1《后汉书·南匈奴传》。

    2《后汉书·南匈奴传》。

    务的。他具体地说:“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要也。”他极力提高辞赋的历史地位认为辞赋的兴盛“而后大汉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他所以作《两都赋》却非倡优博弈之戏可比而是解决重大的建都问题的。《两都赋》指《西都》、《东都》二赋西都之宾盛夸西都长安为周秦汉三代名都汉“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东都主人盛夸东都洛阳而语“建武之治永平之事”开国立制归于节俭以说服西都之宾实后汉初期的一篇阿颂之辞。到后汉辞赋的形式已成定局一般堆砌词藻连类并举全面铺陈以达其“劝百而讽一”的旨趣班固的《两都赋》亦不例外。

    班固的传记文学在传记文学方面班固也是一把好手。在《汉书》里有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