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厂等。都是民族工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数量少力量弱而且是从其它阶级转化来的跟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妥协性对于阻碍民族工业展的各种势力缺乏斗争性。
买办资产阶级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代理人。他们大都是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所谓买办原来是在外国商业洋行中管理事务或者为进出口贸易充当掮客的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商品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买办在为外商服务中积累了巨额资金自设铺面字号经营商业逐渐展成为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据记载在福州南台经营茶业的商人“其买办多广东人自道光咸丰以来操其术者皆起家巨万”。上海、汉口、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充当买办展起来的人最多尤其是宁波出现许多买办资本家如上海怡和洋行买办杨坊汇丰银行买办王槐山都是买办大商人。由于买办自觉或不自觉的站在民族利益的对立面为外国侵略势力服务无论财富如何增长在社会上有相应的地位但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鄙视。买办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具有很大不稳定性。有的世代充当买办依靠外商势力。但也有的在民族利益感召下向其它阶层转化如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就是从买办资产阶级转向民族资产阶级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被剥削阶级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主要的是一、农民阶级的变化。二、工人阶级的产生。
在农民阶级中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有一定数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所增减。在农民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佃农。由于旗地的私有和转卖农奴逐渐减少和消失各种租佃关系的佃农日渐增加。一般来说租佃关系是南方地主普通采取的经营方式所以佃农在南方各地普遍存在。在北方由于经营地主的增多在佃农以外大量的是雇农。江苏武进大凡地主的田产完全由佃农耕种但是在察哈尔的集宁占有数十顷至数百顷土地的地主都是雇佣山西、河北的雇农耕种。甘肃、直隶等地地主也多采取雇工经营方式。近代佃农与以前佃农相比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在租佃关系下佃农与雇农有些相似但实质并不相同。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性较强而雇农很差尤其是短工为地主做工是以工资形式分取一部分收获物。雇农来去自由既不受土地束缚也不受地主束缚而受地主剥削仅限雇农本人。佃农则不然他被束缚在土地上受地主控制其家人也要受地主奴役。中国的工人阶级比中国的资产阶级更老些。“中国无产阶级的生和展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生和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1。早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以前外国资本在华企业和清政府的官办企业中就已产生了中国的工人阶级。鸦片战争以后外资在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开办了大量的近代企业这样就造成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随着中国官办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展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部分是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
在上述的阶级外近代中国社会仍有相当数量的小手工业主手工业小生产者、手工工人以及小商贩等。这是封建小生产的生产关系的延续。此外在城市里有大量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城市贫民。在少数民族地区加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地方还保持着奴隶制在另外一些地方还有原始社会的残余。中国民族的阶级结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九一九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爆中国近代史由前期转入后期。无论前期或后期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后期的阶级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其他爱国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阶级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和历史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由于生产活动必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生产力的展必然受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所制约所以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便成为社会历史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阶级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因此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重要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主要内容。
在历史上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生产中的地位和获得财富的方式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阶级。每一阶级又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有着不同的政治要求和不同的思想观点因而各阶级之间必然生矛盾和利害冲突。阶级矛盾的展和激化便形成为阶级斗争。每一种阶级斗争都是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的斗争行为但是由于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和不同的斗争内容。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9o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o页。
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经济矛盾的结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反映。在历史上每一阶级社会都存在一种阶级对抗的生产关系因而每一种社会都有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在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中有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资本家和工人。这种对抗的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就形成每一种社会中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每一特定社会的基本矛盾。除此之外在各种阶级社会里基本阶级之外也存在着非基本阶级和阶层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基本阶级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形成社会的次要矛盾因而造成每一种社会阶级矛盾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在一个社会里各种阶级矛盾都是互相影响的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阶级社会里体现阶级矛盾的阶级斗争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经济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初级形式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思想斗争是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反映但反过来又给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影响。经济斗争是政治斗争的基础但社会矛盾只有经过政治斗争才能得到解决。这三种斗争中政治斗争是最主要的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都服从于政治斗争。
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阶级社会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有的是阶级之间有的是在一个阶级内部不同等级或阶层之间的斗争。社会各个阶级在进行阶级斗争中往往形成代表本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政治集团、各种组织以至于政党。在阶级社会里各种组织、政治集团和政党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如农民军政权以宗教形式组织群众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的政治集团是一个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斗争工具。汉唐的党锢之争牛李党争等都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斗争。
在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主要的就是每一个社会中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可以上升为主要的矛盾和斗争。每一个统治阶级在维护和加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统治秩序采取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各种统治办法来实现他们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他们在共同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方面是他们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但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阶级而是存在着不同等级和阶层各等级和阶层之间各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因而在政治主张和统治方法上尤其是在各集团的利益方面必然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无论是采取政治斗争或经济斗争任何形式都会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各方面造成影响。统治阶级间的斗争是极为复杂的也往往影响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阶级社会里这种斗争都是经常生的。
殷周时期奴隶对奴隶主进行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怠工、逃亡和暴动。文献所记“丧其童仆”、“臣妾多逃”以及“民溃”等就说的是这一类事情。在这个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曾不断生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汤伐桀武王伐纣管、蔡与武庚叛乱周幽王的被杀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春秋以后无论是周王与诸侯之间还是各诸侯之间以及诸侯与卿大夫间矛盾重重斗争十分激烈。这种斗争有的是政治上的较量有的是在经济上相互争夺比较激烈的就是诉诸战争。春秋战国时代大国兼并与争霸的战争就是这种统治阶级间矛盾的剧烈展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关系仍然是一种对抗关系所以地主与农民两个对立阶级间的矛盾与斗争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里农民没有或很少有土地他们只有耕种封建国家或者地主的土地把自己劳动生产的粮食作为地租或赋税交给国家或者地主同时还要负担着繁重的力役和兵役过着极为贫苦的生活遇着天灾和凶年就要到处流亡或濒于死亡。因此封建的农民(包括国家佃农、依附农民、佃农)和地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在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下激化成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由封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它是封建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形式。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间的矛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在社会经济展过程中逐步激化的因此体现这种矛盾的阶级斗争有着各种形式。一般的说有怠工、逃亡、抗租、抗税、民变和暴动等。农民反对地主的日常斗争为更大规模的反抗准备条件当阶级矛盾激烈展使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条件成熟就会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对抗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从秦末农民战争起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宋代的宋江、方腊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直至明朝李自成的起义和清代的太平天国起义总计大小有数百次之多其中一些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不仅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和激烈而且也反映出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这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经济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外还有地主和自耕农、奴隶以及其它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虽然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受地主的压迫与剥削也和佃农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下同样处于“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境地他们和地主及其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展他们也往往卷入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洪流中去。秦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战争都有大量自耕农、奴隶及各种被压迫人民参加这种矛盾和斗争同样具有反封建的斗争性质与特点。这种地主和自耕农、奴隶及其它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往往与地主和佃农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使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也是很复杂的。在地主阶级内部有不同集团和不同势力的斗争它们各代表一定集团的利益。有的是属于一个阶级内部不同等级间的斗争如门阀地主与其他地主等级间的斗争。还有的是属于政治派别间的矛盾与斗争他们政治主张不同施政方针各异但归根结底都是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争夺权势和地位。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不仅形式不同斗争的方式和手段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政治斗争是比较普遍的如利用不同政见互相攻击;通过手中权势排斥打击政敌;扩充培植本派势力、明争暗斗等。但也有通过思想意识方面的斗争来展自己的政治势力的。如西汉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也反映出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隋唐时期儒释道之争也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间的矛盾的反映。地主阶级内部斗争更为激烈的是以武装斗争来进行的。如西汉时异姓王和同姓王反对皇朝政权的斗争就是激烈的武装战争。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唐五代时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争明代的藩王之乱清代的三藩之乱等等、都是各集团在利害冲突下争权夺利的斗争。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