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砸坏壑詹槐匦氪挥谄涑ぷ忧倚氪挥肫涞苄仲拐庖淮6续享有政权后始传给下一代的人。1我们同意这一说法。但是他的意思是周实行长子继承制后权力已集中于君主(兄)一身。就长子继承制的结果而论也许如此但是统观西周一代历史东方鲁、宋诸国“一继一及”仍是并行而且春秋时期贵族的权力还是很大可以说依然是“贵族共政”。

    周建国后周公摄政称王其实仍是兄终弟及制的残余。结果引起管、蔡勾结武庚叛乱。但是周公确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于东征归来以后仍还政于成王从此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武王时他与召公分任师保夹辅武王。武王死后他兼任冢宰百官都听命于他。他与召公、吕公及其他贵族共同执政。

    周公、召公、吕公(姜)的子孙不但是鲁、燕和齐的诸侯而且在周王室内世代掌握政权。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实际不是春秋以后才开始的。厉王时“国人”暴乱王出奔于彘十四年中周没有国君而由周召二公或共伯和专政。宣王继位周召二公仍旧夹辅王政。以后有周公黑肩、周公忌父、周公阅、周公楚都是周公的子孙。他们世代都做王朝的卿士掌握政权。召公的子孙在宣王时有石穆公虎传世有《召伯虎■》其铭文内容可与《诗·大雅·江汉》互相印证。春秋时有召武公、召昭公、召桓公、召庄公、召简公他们也世为王朝卿士。与召公爽同时受顾命辅佐康王的有毛公(毛叔郑)其后有毛伯斑春秋时有毛伯卫、毛伯过、毛伯特。可见毛氏大族也世代为王朝卿士。此外还有樊氏、原氏、单氏、刘氏等。

    世卿贵族本来与王、诸侯是兄弟、亲属关系如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世称“三桓”都是桓公之后。郑国七穆都是穆公之后。总之他们都是王子、王孙和公子、公孙。周规定只嫡长子有继承君位的权利其余诸子都另立宗族所以他们的宗族子孙繁衍加之家臣、私兵、徒众、奴隶人口众多有“百室之邑”、“千室之邑”几乎等于一个小的国家。

    春秋时期的贵族专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宗法封建制的必然结果。幸而西周时王权尚强没有形成大乱而春秋以后就暴露出来了。先是诸侯争霸后来诸侯随着衰微。孔子叹息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这实际是政权的进一步下降的表现。

    西周初期在太师、太傅、太保、太宰的总领导下设立太史寮与卿士寮两个机构前者是管理宗教、祭祀与历法的机构太史、太卜、大祝等属之。后者管理国家政治的机构司马、司徒、司空等官属之。西周中期以后由于宗教思想日渐淡薄太史等地位已不重要、太师、太傅、太保也只“坐而论道”而已。司马、司徒、司空成为真正管理国家政治的“三公”。宋国、郑国除由卿士担任司徒、司马、司空以外还有司城、太宰、司寇等所谓六卿执政。宋国戴、桓、向三族势力最大因此常常形成三族或二族共政。郑国的执政基本上在“七穆”的手中。

    我国古代贵族的权力很大斗争也很激烈。但是他们缺乏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因此缺乏明确的贵族民主制度。宋、郑的执政晋国的中军却颇有贵族民主制度化的趋向是值得我们注意研究的。

    例如襄公十年郑国子驷当国(卿之脑叫做“当国”)。他因进行“田洫”改革使有些贵族丧失了土地以致引起叛乱。子驷、子耳、子国(子产的父亲)都被叛乱者杀害。后来子孔当国而他专制更甚再次引起贵族的不满。襄公十九年郑人又杀死了子孔。于是子展当国子产也是这时做了卿是后来当国的第一步。到襄公三十年子皮又继子展当国。次年子皮授子产政于是子产当国。子产不肯他说:“国小而偪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说:“虎(子皮名)帅以听谁敢犯子?子善相之。”可见执政的后面必须有大族的支持。众所周知子产当国期间郑国的内政外交很有起色能在列强之间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他的三项改革开战国法家变法之先但他基本上是站在扶持公室抑制父家长贵族立场上的这一点是和战国法家的立场作风不同。《论语·宪问》说他:“为命神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并见《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只是布一个命令就要经过草创、讨论、修饰和润色四项手续可见子产的贵族民主作风。郑国“乡校”是国人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当时有人主张毁掉它子产认为应该使国人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孔子听说感叹地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晋国在举行军事检阅和训练的“大蒐礼”的时候往往选定和任命将帅。中军的将帅相当于正卿和当国的地位。在选定将帅时各人都很谦让彬彬有礼即使有争论也是很有“君子之风”。在大蒐礼中还颁布刑法如鲁僖公二十七年晋“蒐于被庐”颁布了《被庐之法》文公六年蒐于夷颁布《夷之法》后来范宣子根据《夷之法》作成《刑书》。赵鞅、荀寅后来又把《刑书》铸在刑鼎上。这与郑子产铸刑书相同都是我国次公布成文法的开始。叔向在子产铸刑书时曾致书子产表示反对现在晋国自己也铸《刑书》于鼎上了。孔子也致书于叔向表示反对。叔向和孔子们的立场完全相同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用“礼”而不应该用法。现在把法公布就使人民无所顾忌了。由此可见礼已日益失掉权威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贵族专政和斗争都是围绕权而进行的。

    周自周公以后虽然已确立了嫡长子继承法但是君位的斗争仍然不断生。例如嫡长子虽已确立而中途夭折的话怎么办又君主废嫡立庶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贵族之间拥立派和反对派便借口生斗争。如周室内部生王子克、王子带、王子颓和王子朝之乱都是其例。最后一次王子朝之乱时间竟延续了十几年之久等叛乱结束已由春秋进入战国时期了。

    孔子是主张维持君统的因此他对当时嫡长子以外的兄弟们的争夺君位特别是贵族们的从中弄权深恶痛绝。孔子在讲解《春秋》时不免对此有所表示因此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但是《春秋》绝不能是孔子作的。只是借春秋历史表述他的政治观点而已。孔子和子产都是维护宗法封建制的既不赞成推翻公室、也不拥护私家而是主张调和公室和私家之间的矛盾。例如孔子对三桓固然有所批评和指责但也并不主张推翻私家。然而当时的史官的立场却公开地支持三桓。当鲁昭公被逐出国不得返回时赵简子问史墨的看法史墨却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他还引用自然现象来说明这个道理这就等于公开支持季氏“篡位”是合理合法的1。

    因此我们对于“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是不可能作春秋的。春秋三百年中“乱臣贼子”的事件实在是记不胜记以如此众多的“乱臣贼子”来作为“反面教员”教训后人后人会引起什么想法呢?当时史官们把这些“乱臣赋子”的事件一一记上据说崔杼当时就很不高兴。崔杼把一个史官杀死了而此史官的兄弟(史官)继续记在史册上。这样的精神固然使人佩服但是这难道能使赵盾、崔杼感到畏惧吗?还是使后人看来感到畏惧呢?我们实在不解2。

    (二)国人在夺权斗争中的作用国人主要是指居住在国中的贵族。在某贵族反对公室或与另一个贵族斗争中他不能不争取其它贵族包括士和小人在内的低级贵族的支持。如《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鲍企图夺取昭公的君位他“礼于国人”。当时宋饥他“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公以下无不恤也。”宋襄夫人很有政治野心不但想与公子鲍通奸而且帮助他“施舍”。由此可知“国人”包括六卿、材人(战士)。公子鲍得到他们(包括襄夫人)的支持终于暗杀了宋昭公而即位。又如文公十八年记载莒纪公生太子仆又爱儿子季佗。太子仆“且多行礼于国人仆因国人以弑纪公”。他的情况与宋公子鲍差不多都是得到国人的支持而夺取君位的。

    国人的力量和影响之大也可证明他们都是贵族。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将伐曹假道卫卫侯不同意后来晋已渡过河卫侯要想与晋结盟却遭到晋的拒绝。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把卫侯也赶出国“以说于晋”。由此例看出国人对于外交(亲楚或亲晋)是有决定权的。鄢陵之战以后经过国人的同意卫侯才得回国。定公八年卫灵公苦于晋逼朝见“国人”公孙贾征询他们的意见说:“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国人皆曰:“五伐我犹可以战”。于是卫决定反晋。这是国人决定外交政策之例二。哀公二年吴王夫差的军队已攻入楚吴派人来召陈怀公。怀公召见国人说:“欲与楚者右欲与晋者左”。这是国人决定外交政策之例三。襄公十九年郑子孔“当国”“为政也国人患之”子展、子西等贵族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分其室”就是把他的族人和奴隶都瓜分了这是国人参加某一贵族对另一贵族的斗争。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国人”患之乌存(贵族)率以逐之。按莒国是齐、鲁的附庸国家很小此前已有二起有关国人的斗争这是以乌存为率国人去打莒君庚舆。象以上这些例子还有此不多举。贵族斗争的结果有许多贵族宗族因失败而“坠命亡氏”被消灭了而只剩下很少的几个大族。昭公三年齐晏婴与晋叔向的一次对话是大家所熟悉的。晋叔向说: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

    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齐晏婴问叔向:“子将若何?”叔向无可奈何地回答说:晋之公族尽矣。肸(叔向名)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叔向提到晋国公私贵族斗争的结果一些大族如栾、郤、胥、原、狐、续、庆、伯等已“降在皂隶”了。私家贵族如六卿已占优势取得胜利。他比喻道“公族正象大树的主干主干既已朽坏、其枝叶必先凋落。他的宗原有十一族现在已只剩下他羊舌氏这一族了也快凋落了。将来恐怕自己死后连祭祀的香火也不能延续不灭。言下不胜悲凉之情1。

    我们知道晋国六卿(韩、赵、魏、知、中行、荀)战国前已只有韩、赵、魏、智四家后来只有韩、赵、魏三家便成为“三家分晋”。(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晏婴对叔向谈到齐国陈氏家族强大并得民心的情况。这也是大家所熟悉值得再回味的。他说: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屡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在公私贵族的斗争中我们不能不承认私家贵族获得民心这一事实。例如齐国的田氏如前所述:“民人痛疾而或懊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恐怕也不是过分夸张否则陈氏本是一个客卿怎么能在齐国取得胜利代替了姜氏的齐国?

    在各国贵族斗争中与诸侯同姓贵族往往先贫穷没落了而异姓贵族却取得民心的爱戴。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卿可能也是异姓。《史记·魏世家》及《韩世家》记载韩、魏都是周的“同姓”但是又说魏之先世“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而夷狄中的确也有姬姓的如骊戎、狐氏都是姬姓。又韩与后来迁徙于朝鲜半岛的三韩本是同族。魏字从鬼与隗、媿同字则可能就是鬼方之后魏绛和戎之所以成功可能就因他是戎狄之后。赵则《世家》明言与秦都是以玄鸟(燕)为图腾的赵与秦都是殷商之后。这样韩、赵、魏都是异姓大夫而取得了姬姓的晋的政权这与陈氏以客卿取得姜齐的政权一样。以上说明血缘关系已日益淡薄地域关系的国家正在酝酿着。

    第七章土地王有、贵族占有与赋税的改革(一)土地王有与贵族占有三代兴革之际原来遗留下来的氏族公社、家族(宗族)公社等当然都成为新朝所有。《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不但土地为王所有就连臣民也是王所有。虽然如此但是王也有责任把土地和臣民分封一部分给他的诸侯。楚芋尹无宇说:“封略之内莫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王臣”。这是说诸侯国内土地是属于诸侯所有的诸侯在国内也等于王。因此诸侯也须把土地分封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