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光荣。《周易·归妹》爻辞有“天乙归妹”即指“大邦有子伣天之妹”的出嫁的故事。这个故事写到爻辞里可见其流传之广而为当时人所熟知。
第三节许穆夫人赋《载弛》《诗·国风》里有不少歌咏妇女的诗也可能有不少为妇女自己所作。
但一直到现在可确认女作者姓名的诗以许穆夫人所赋《载驰》为唯一的诗篇。如单以作诗的时间而论许穆夫人的《载驰》要比屈原的《离骚》早三百几十年。
许穆夫人出生在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的卫国(今河南湛县)是卫宣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妹妹出嫁于许。公元前66o年狄灭卫。《左传》闵公二年记卫灭后的情况是:“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餽)公乘马祭服五乘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这说的是卫灭亡后结集遗民进行善后并得到齐国援助的情况这正是许穆夫人赋《载驰》的历史背景。
对《载驰》的解释颇有歧义而主要由于对《载驰》章之理解不同。《载驰》共五章章的诗辞是:载弛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头四句是作者自述她的想象:她坐上马车急急忙忙地去吊唁卫侯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漕(曹)。但“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事实上只能派遣许国大夫去辛苦一趟自己只能把忧愁埋在心中。以下四章都说的是作者的愁苦和许人的漠不关心。《诗·小序》说:“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复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小序》所说大体得作者之意但作者对于许人更多责怨之辞故有“许人尤之众稚且狂”的诗句。诗中为卫提出“控于大邦”的想法这是卫国仅有的出路而卫国实际上也是依着这条路线走过去的。末章称:“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可见当时的许国上层议论纷纷作者却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见怪吧你们的种种想法都不如我的主张。许穆夫人不只是一个能作诗的妇女也是一个临乱不乱有政治见识的人。
第四节齐姜劝导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因晋国内乱长期流亡在外。他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他他在齐国受到很好的待遇。他有马二十乘一乘四马就是说有马八十匹。他过着舒适的日子打算老死在齐国了。齐桓公死了孝公即位诸侯们不再听齐国的话了。重耳的随从们知道齐国帮不了他们多大的忙而重耳却有终老于齐的思想。他们想离开齐国怕重耳不答应。他们在桑树下面商量却被采桑的蚕妾听到了而他们没有察觉。
蚕妾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姜氏。姜氏怕走漏了消息对重耳不利就把蚕妾杀死了。姜氏对重耳说:“从者要同你离开这里。听到这消息的人我已把她杀了。你一定要同意大家的考虑不可犹豫犹豫是不成事的。你逃避晋国的内乱到现在已经够受的了。自从你离开晋国晋国没有安宁的日子人民没有一定的君主。天没有亡晋但是在你以外没有别的继承人选。得有晋国的人不是你还是谁?你努力吧!上帝已与你同在。你犹豫不定是会有灾难的。”
重耳对姜氏关于晋国政局的分析并不动心。他说:我不再走动了一定要死在这里了。
姜氏征引了《诗·小雅》、《郑风》、西方之书和管仲的遗训阐述“怀”与“安’的危害。所谓“怀”是指个人的私欲;所谓“安”是指贪图安逸。姜氏说:“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1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行!”又说:“公子唯子子必有晋若何怀安。”重耳面对姜氏这样坚决而有远见的劝导还是不能接受。于是姜氏就与重耳的主要随从也是他的舅父狐偃共同商议将重耳灌醉载在车上离开齐国。重耳酒醒后极怒拿起武器来要同狐偃拼命。但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最终回到晋国掌握国政证明了姜氏之正确与远见。
1以下见《国语·晋语一》。
1《国语》韦昭注:“几近也。言重耳得国时日近。”
第五节晋弓工妻谏平公春秋年间晋国有个弓匠接受了晋平公交给的做弓的任务。他做了三年才把弓做成。晋平公拉满弓试着射了一下连铠甲的一层叶片都没有射透。平公怒要杀弓匠。弓匠的妻子听说请见平公。她对平公说“您听说过公刘的事吗?公刘看见牛羊践踏芦苇心里就很难过。他恩德及于草木难道还要杀无辜的人吗?秦穆公时有盗贼偷吃了他的骏马他怕他们吃马肉容易得病反而送酒给他们喝。楚庄王宴群臣有一个人趁着蜡烛灭的时候拉了一下庄王夫人的衣服。夫人揪断了那个人的冠缨要庄王点上蜡烛追查。庄王不答应没有去追查反而要群臣把冠缨都取下尽情饮酒。这三个君主仁德著于天下终于得到了他们所赦免的人的报答美名传于后世。帝尧治天下的时候他住的房子茅草屋顶不加修饰柞木椽子连砍都不砍门口只有三层土阶。即使这样他还觉得盖房的人太辛苦住房的人太安逸了。现在我丈夫给您做弓也够劳苦的了。弓的主干生于泰山的山坡于一日之间三见阳、三见阴非常坚硬而有韧性;弓缘缚上燕国出产的牛角弓身缠上楚国产的麋鹿的筋再糊上河鱼的胶。这四种材料都是天下难得的好料。用这种材料做的弓您射起箭来还不能穿过一层铠甲叶片说明您不会开弓。但您反倒要杀我的丈夫这不太糊涂了吗?我听说射箭的规矩左手就象顶住千斤之力一样牢牢稳住弓右手象附在树枝上一样轻轻钩住弦。右手箭左手没有感觉这才是射的道理。”
晋平公按着弓匠姜说的办法拉满弓射穿了铠甲的七层。弓匠立刻得到了释放并得到了平公的赐金。
第六节赵威后问齐使大约是在战国晚期齐王使使者问候赵威后。齐王的书还未打开威后就问: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高兴地说:臣奉使前来您不先问王而先问岁难道是要把贱者放在前面而把富贵者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岁何以有民?如果没有民何以有君?所以我要这样问。难道要我舍本而问末吗?”
紧接着威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她说:“钟离子无恙耶?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她又说:“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卹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她又说:“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她说:“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她又提出于陵子仲这大概是在当时享有一定声誉的人但威后有自己的看法。她说:“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赵威后问齐使的话见于《战国策·齐四》。赵威后疑即赵惠文后。
赵惠文王死后嗣王年幼后用事。威后问齐使或即这时候的事。威后在初见齐使的问话可以说是对于她的政治思想的概括。在很长时期里中国政治思想家不断称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种思想跟威后问齐使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威后紧接着又提出来的问题是有关社会风气的问题是应该表扬什么和打击什么的问题。威后所问的这些问题都是政治上带根本性的问题反映了威后的政治见解这在战国时期的统治阶层中是很难得的。可惜关于威后的事迹别无可考。
第七节孟母教子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孟子早年丧父。他是在母亲的教养下成长起来的。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良母亲两千多年来被认为是母亲的典范。相传孟子幼年时候住家在墓地附近。他做游戏、学埋死人。孟母怕这样下去会对孟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便将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在这里又学商贩叫卖。孟母觉得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又将家迁徙到学宫附近。这样一来孟子在游戏的时候就学揖让进退等礼节。孟母认为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便定居下来。这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又相传孟子开始上学的时候读书不肯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缉麻线问他学习的进展情况。孟子回答说:还不是那么回事。孟母听了很生气用刀把机上正在织着的麻布割断。孟子惊恐地问:为什么这样做?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就象我把织着的布割断一样。你不好好学习是什么也干不成的。”这是有名的“孟母断织”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选择教育环境的一个是关于教子成材的反映了孟母对于幼儿教育极大的重视。她不只是对问题看得准而且执行得坚决。孟子后来成为孔子以及儒家大师不应简单地归功于母教但不可否认母教对于孟子的成长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十九章杂传伯夷、叔齐、柳下惠、西门豹、荆轲他们的行事不必可取旧史关于他们的记载或亦不无涂饰。但这些事迹有近于独立特行久为人们所乐道因辑为本篇以备观览。
第一节伯夷叔齐1不食周粟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县南)君的儿子。孤竹君想在他死后立叔齐为君。他死后叔齐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说“这是父亲的意思。”随后伯夷就出走了。叔齐不肯继位就也出走了。国人立了孤竹君的中子为君。
兄弟二人出走后听说西伯昌(周文王)有德行尊重老人便决定到周去。
他们到周后西伯昌已死武王继位。武王帅师伐纣。伯夷和叔齐扣马而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带着队伍去打仗能说是孝吗?周为商臣以臣代君能说是仁吗?”武王的手下想杀了他们姜太公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叫人把他们搀扶走了。
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以武王的做法可耻义不食周粟。他们隐居于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采食野菜山果饥饿而死。死前作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孔子、孟子对伯夷叔齐都加推重而又有所不同。孔子说:“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求仁得仁又何怨乎?”1孔子称赞他们“不念旧恶怨是用希”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3。又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4。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5但又说:“伯益隘君子不由也。”6司马迁为伯夷叔齐立传特别重视孔子对他们的推崇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1事见载于《史记·伯夷列传》。
1《论语·述而》。
2《论语·公冶长》。
3《论语·微子》。
4《论语·季氏》。
5《孟子·公孙丑上》。
6《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节柳下惠不辞小官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柳下是封邑或所居地。他是鲁大夫展无骇的后裔1鲁僖公时人。
柳下惠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典礼娴于辞令。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伐鲁僖公使展喜犒齐师并使展喜于事先在柳下惠那里准备好辞令。齐孝公见到展喜就问:鲁人害怕吗?展喜说“小人害怕君子不害怕。”孝公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你们依仗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对答:“我们依仗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而赐之盟说“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盟书藏在盟府为太师所职掌。桓公也就是根据这个得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道救其灾这是执行固有的职责。现在您嗣位了诸侯都希望您继承桓公的事业因而我们也没有聚众设防。我们认为您嗣位不过九年如果弃先王之命而废应尽的职责怎样向您的先君交待呢?你一定不会这样作所以我们不害怕。”齐孝公听了这番话只得答应撤兵2。
大约也还是在僖公年间有海鸟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当时在鲁执政的臧文仲使国人致祭。柳下惠认为祀典是国的大节臧文仲的决定没有依据。他详细地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