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对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都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天文学历史悠久但最多不外于《尚书·尧典》所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许多人对理论的探索兴趣不大。中国古代出了许多杰出的天文学家但从明代开始我国的天文学展缓慢缺乏生气。在明中叶以后西方天文学逐渐东来中国天文学才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的医药学和天文学也都有理论上的成就但相对地说对理论探索的重视是远远落后于对使用的重视。数学、农学以及化学、生物学、矿物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
第二在生产实践上重视精耕细作工艺精巧、恪守成规而科学技术上的新成就不易推广。例如植棉到了元代才有全国性的推广。但最晚在战国时期已有棉花从南海输入《尚书》称之谓“织贝”1。在唐代新疆已经以产棉著名。从这两个历史时期至元代植棉的推广已经历了几百年以至一千几百年之久。又如四大明的故乡虽在中国但他们在中国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在西方所起的作用之大。它们在中国并没有“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并没有“变成对精神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中国在手工业方面有许多祖传工艺在药物学上有许多祖传秘方都得不到推广甚至于失传。这类情况所以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有的是由于小生产者的历史因袭有的是由于交通上的困难。总之基本上是由于自然经济的限制所造成的同时也有一些别的社会原因。第三官府对于科学技术的展所起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历代对天象的观测、历法的制定主要是由官府来组织个人是很难办到的。在医药学方面历代官修本草书一直是药物学方面的重要文献。后来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一部杰出的著作也不能不取材于官书。元代《农桑辑要》、清代的《授时通考》、《数理精蕴》在农学和数学上都有一定的贡献。其它如历史上的各种重大工程都是劳动人民所创1见《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尚书·禹贡》。
造他们也在劳动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这些工程总还是由官府组织的。军器制造一向由官府垄断在军用工艺中往往可以出现先进的技术。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成就还有待于研究。诸如此类的事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另一方面官府利用政治上的权力垄断盐铁等重要生产部门滥用科学技术力量以满足其封建统治上的需要和奢侈的贪欲从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它们控制优秀技术人材限制其自由妨碍他们对技术的传播。另外它们还利用历书和颁布历书的形式散布宗教迷信神化皇权等所有这些都阻碍以至破坏科学技术的展。
近代以来上述各种特征有所改变但它们的影响还不是能够很快消除的。
第四章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第一节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展过程中不论是任何历史时期人们在生产中都形成一种跟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它不仅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也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实现生产的过程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生产所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生产者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在历史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并不是可以任意的结合这一方面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展的水平同时要借助于一定的生产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说“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1。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是由于生产的社会形式不同更主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的不同因为生产者如何与生产资料相给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在占有生产资料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表面上看是人对物或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通过物或自然的关系所表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不仅决定着劳动者如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也决定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是区别历史上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曾经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2。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中各方面关系的决定因素。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决定着交换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的因而每一种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的性质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曾有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展的一定水平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6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o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四卷第44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在生变化。
在中国悠久的原始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为考古资料所证实了的。在有了甲骨文字的时候中国历史已进入了奴隶制时代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这个时候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末期土地等级私有制始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商周时期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全国土地名义上是属于王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一种等级所有制“王畿”是国王直接所有的土地诸侯、卿大夫也各有领地他们对于这些土地都是世代相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礼记·礼运篇》中说:“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左传·昭公七年》中有:“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些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上也生了变比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奴隶制的土地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有三种所有制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他们在《共产党宣言》里也论述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第。”2列宁也曾说:“社会划分为阶级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共同的现象但是在前两种社会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后一种社会中则是非等级的阶级”3。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等级所有制。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后就是以等级所有制的形式出现的。
随着历史的展封建等级所有制本身也不断地展变化这在本卷第一章第三节中已有所论述。在这里还可以对封建等级所有制作两点说明。第一土地所有制的每一个等级既表示了一定的土地所有权也表示了一定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和政治权力在这里是分不开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4的原因。把土地所有权看作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第二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上公与私的概念都不很严格有的同志把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最高权力说是“国有”另外一些同志又把“国有”跟“公有”等同起来实际上这所谓“国有”不是别的只是皇权所有仍旧是私有。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缓慢的展。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影响依然存在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还能看到它的烙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1页。
3《列宁全集》第六卷第93页注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五卷第891页。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历史上已相继出现过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在每一个社会里都有与生产力展相适应的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使这一种社会形态与其它社会形态相区别。在每个具体社会形态中往往不是单一的生产关系而大都是两种以上的生产关系同时并存。这些生产关系虽然对社会的变化和展都各自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决定社会的性质。其中只有在社会里占有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才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社会面貌和展方向。其它那些不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虽然对于社会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对于社会性质对于整个社会的展进程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如生产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体小生产这种生产关系差不多在所有社会都存在可是它从来也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仅仅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形态的补充。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大都保留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补充形式。在封建社会后期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奴隶制关系的残余和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存在于封建社会但都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面貌和性质。
商周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者。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生命安全的保障无偿地为奴隶主劳动。在这时期还有从原始社会遗存下来的氏族部落分散在各地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生活。在有些氏族部落中存在着农村公社的形式土地归公社成员所共有进行定期的轮耕。氏族部落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周武王伐殷诸侯来会者八百这其中可能就有大量的氏族领。但氏族部落的生产关系不能代表这一历史时期的前进方向也就不能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而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占有支配地位。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展封建的生产关系也开始得最早展得最为充分。由于历史传习力量的顽固性氏族的血缘关系一直有长期深刻的影响。秦汉以来的封建关系都不免带有氏族制的烙印。地主阶级中的世家地主、门阀地主、豪族地主和农民群众的聚族而居实际上是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结合体是这种深刻影响的历史见证。但氏族制的历史影响只能增加封建生产关系的复杂性而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关系。秦汉时期有大量奴婢存在。《汉书·贡禹传》说: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1t;/pgn》《盐铁论·散不足篇》说:今县官冬畜奴婢坐禀衣食私作产为奸利力作不尽县官失实。百姓或无斗筲之储官奴累百金;黎民昏晨不释事奴婢垂拱邀游也。
这里所说的奴婢数量虽然很大但他们不参加生产劳动靠别人来养活是不足用以于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秦汉时期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是存在的但也只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补充形式。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展的不平衡历史的步伐总不能跟汉族地区完全一致。少数民族之间的展也不一致甚至在一个民族内部也有先进和后进的区别。大致上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氏族制、奴隶制和各种形式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上无论如何不同但都向一个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