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7 边区航空学会1941 延安续表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起人128 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1941 延安129 中国稻作学会1941 ?

    13o 中国工程学会1942 南京杨寿楣131 邵武昆虫学会1942 邵武132 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1942133 晋察冀边区农学会1942134 晋察冀边区电学会1942135 晋察冀边区医学会1942136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1943 重庆137 中华昆虫学会1944 重庆张巨伯138 延安中西医学研究会1944 延安139 中国营养学会1945 前14o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 重庆涂长望等141 中国土壤学会1945 南京陈华癸等142 中国硅酸盐学会1945143 科学与生活社1946 重庆144 中国科学促进会(中国科学服务社)1946 南京杭立武等145 中国技术协会1956 宋名适146 中国技术协会1946 郭沫若等147 山东自然科学社1946 临沂148 东北科学技术学会1946 长春14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 南京陈宗器等15o 中国解剖学会1947 卢于道等151 中国科学期刊会1947 上海152 中国制革工程学会1947 重庆153 中国牙科医学研究会1947 广州续表序号名称时间地点主要起人154 中国市政研究会1948 南京155 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1948 哈尔滨156 上海市自来水学会1949 前注:此表系初步统计,尚有待充实与进一步研究。

    第二节科研机构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展史中,科研机构起着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对于这一点,民国初期的科学界就已有明确的认识。1918 年,中国科学社的起人之一的任鸿隽在论述科研机构的重要性时指出:“夫明有待于研究,而研究又有待于历久之积力,然则研究将由何术以继续不辍耶?曰,是有组织之法在。”1这里所说的“组织之法”就是指建立研究机构。他列举了西方科学达国家创建研究所以便促进科学事业展的许多成功的经验,说明我国尽快建设科研机构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愈益重视,中国的科研机构已逐一建立起来。但民国时期的科研机构不同于民众性的科技社团,它们中的大部分是由国家建立的,表现出较大的政府行为。国家建立的科研机构,其规模都比较大,而民间建立的科研机构都较小,人员、设备都不能与之相比。前面所介绍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就是属于民间组织的。下面再对几个主要的科研机构作一概括的介绍。

    中央研究院1。筹备及成立1。设立中央研究院的最初设想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1924 年冬,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之邀去北京“共商大计”。他在离粤北上之时,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是,并拟设“中央学术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以立革命建设基础。由于孙中山先生过早去世,筹建中央学术院的计划无由实现。1927 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即决定由李石曾、蔡元培、张人杰三人共同起草中央研究院的组织法,并命蔡、李、张等人为筹备委员。1928月23 日,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6 月第一次院务会议,出席者有:蔡元培、徐渊摩、丁燮林、陶孟和、竺可桢、李四光、杨端六、王季同、杨铨、高鲁、周览、宋梧生、周仁共13 人。从此中央研究院宣告成立,以后就定这一天为院庆日。11 月9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其第一条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直隶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在蔡元培于194o 年逝世后,由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会选出三位院长候选人:翁文灏、朱家骅、胡适,后由国民政府遴选朱家骅为代理院长。1928 年11 月,中央研究院于南京设总办事处。总办事处是中央研究院的行政管理机关,设总干事一人,干事3人,受院长直接指导,执行全院行政事宜。总干事和干事均由院长聘任。总干事都是聘请学术上较有成就、威望较高而且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历任总干事为:杨铨(1928—1933)、丁燮林(1933—1934)、丁文江(1934—1936)、丁燮林(1936,代理)、朱家骅(1936—1938)、任鸿隽(1938—194o)、傅斯年(194o—1941)、叶企孙(1941—1943)、李书华(1943—1945)、萨本栋(1945—1948)、钱临照(1948—1949,代理)。

    2。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机关是各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前就已成立了理化实业研究所(1928月,上海)、地质研究所(1928年1 月,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1928月,上海,后迁南京,1945年改名为社会研究所)、观象台(1927 年1o 月,南京)四个研究机构。19281 任鸿隽:《明与研究》,《科学》第1 期。

    1 参见林文照:《中央研究院的筹备经过》,《中国科技史料》,第2 期。年2 月观象台于南京分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7 月,理化实业研究所于上海分成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1945 年改名为工学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又成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 年1o月,广州,后迁北平)、心理研究所(1929月,北平,后迁上海,1945年改名为心理学研究所)和自然历史博物馆(193o月,南京,主任为钱天鹤)。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34月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所长为王家楫),该所又于抗战时期的1944月分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在抗战时期还成立了医学研究所筹备处(1944 年12 月,重庆,主任为林可胜,由冯德培代理)。1947 年成立数学研究所(上海)。中央研究院各个研究所的历任所长是:地质研究所为李四光(1928—1949);社会科学研究所为杨端六(1928—1929)、蔡元培(1929—1932,院长兼任)、杨铨(1932—1933,总干事兼代)、傅斯年(1933—1934,兼代)、陶孟和(1934—1949);天文研究所为高鲁(1927—1929)、余青松(1929—194o)、张钰哲(1941—1949);气象研究所为竺可桢(1927—1946)、吕炯(1936—1944,代理)、赵九章(1944—1946,代理;1947—1949);物理研究所为丁燮林(1928—1946)、萨本栋(1946—1948,总干事兼代)、吴有训(1947—1949,未到职);化学研究所为王琎(1928—1934)、庄长恭(1934—1938)、任鸿隽(1938—1941,总干事兼任)、吴学周(1942—1949);工学研究所为周仁(1928—1949);动物研究所为王家楫(1944—1949);植物研究所为罗宗洛(1944—1949);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傅斯年(1928—1949);心理研究所为唐钺(1929—1933)、汪敬熙(1933—1949);数学研究所为姜立夫(1947—1949)。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在抗战期间内迁,经湖南辗转四川李庄、重庆和桂林、昆明等地,所址屡有变更。

    3。学术评议制度。学术评议机关是评议会,它是全国最高的学术评议机关。其职能是决定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方针,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学术研究,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政府遴选,联络国内研究机关讨论一切急需研究的问题,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合作与互助,受考试院委托审查考试人员之著作或明事项等等。中央研究院院长、总干事、各直属研究所所长为评议会的“当然评议员”。由于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是全国性的,因此除从本院评选外,还须从全国各大学和其他学术单位中评选“聘任评议员”。中央研究院院长为评议会议长。第一届评议会产生于第二届产生于第一、二届评议员名单见下表。第三届评议会产生于中央研究院院士产生之后的第三届开始,其聘任评议员是由中央研究院院中央研究院第1、2 届评议会评议员名单1:1 参见林文照:《中央研究院概述》,《中国科技史料》,第2 期。议长蔡元培秘书丁文江翁文灏当然评议员蔡元培丁燮林庄长恭周仁李四光余青松竺可桢傅斯年汪敬熙陶孟和王家楫任鸿隽第 一 届 评 议 会聘任评议员李书华姜立夫叶企孙吴宪侯德榜赵承嘏李协凌鸿勋唐炳源秉志林可胜胡经甫谢家声胡先骕陈焕镛丁文江翁文灏朱家骅张云张其昀郭任远王世杰何廉周鲠生胡适陈垣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定良茅以升叶良辅议长朱家骅秘书翁文灏当然评议员朱家骅叶企孙萨本栋丁燮林吴学周周仁李四光张钰哲竺可桢傅斯年汪敬熙陶孟和王家楫罗宗洛赵九章第 二 届 评 议 员聘任评议员姜立夫吴有训李书华侯德榜曾昭抡庄长恭凌鸿勋茅以升王宠佑秉志林可胜陈桢戴芳澜胡先骕翁文灏朱家骅谢家荣张云吕炯唐钺王世杰何廉周鲠生胡适陈垣赵元任李济吴定良陈寅恪钱崇澍士选出。第三届聘任评议员共32 名。他们是:陈省身、苏步青、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庄长恭、翁文灏、竺可桢、茅以升、凌鸿勋、秉志、伍献文、陈桢、胡先骕、钱崇澍、李宗恩、林可胜、冯德培、汤佩松、俞大绂、汤用彤、冯友兰、胡适、陈垣、赵元任、李济、梁思成、王宠惠、王世杰、周鲠生、钱端升、陈达。

    4。院士制度。在第二届评议会第三次年会上,曾对中央研究院的体制和整个中国学术界的状况进行讨论,认为为了对内加强学术研究,对外促进国际合作,必须建立院士制度,即在全国学术界成绩卓著的人士中,选出若干人为院士,作为中央研究院的构成主体。经过各大学及独立学院、各专门学会、各研究机关按照数理科、生物科、人文科的提名,推举出4oo 余人;经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的选举,从中选出15o 名院士候选人;最后在第五次年会上选举出81 名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11 参见林文照:《中央研究院概述》,《中国科技史料》,第2 期。数理组(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等)

    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生物组(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人类学、生理学、医学、药物理学、农学等)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骕殷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眙瑾张孝骞陈克辉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人文组(包括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律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征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5。奖励制度。中央研究院为了奖励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了纪念两位已故的总干事杨铨、丁文江和已故院长蔡元培,分别于1937 年和1948 年设立杨铨、丁文江奖金和蔡元培奖学金。杨铨奖金是授予对人文科学研究有新贡献者;丁文江奖金是授予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新贡献者。每种奖金定额2ooo 元,隔年一次,受奖人以中国国籍年龄在第一届杨铨奖金为语言学家李方桂所得,第一届丁文江奖金为物理学家吴大猷所得。蔡元培奖学金设5o 名,分别授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成绩特优学生。

    北平研究院1。北平研究院1的建立。北平研究院是在筹建中央研究院的过程中,由李煜瀛提出设立局部或地方研究院的议案而建立的。1929月6 日由国民政府定名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其性质为一独立的学术机构;同月,教育部聘李煜瀛为院长;9日李就院长职,并于是日组织成立总办事处;北平研究院就此正式成立。同年11 月,李煜瀛院长聘请李书华为副院长,襄理院务。2。北平研究院的组织结构。(1)前期组织:院…部…所(会)三级结构。

    在北平研究院成立初期,全院分为行政与学术十大部分。行政部分有总务部、出版部、海外部;学术部分有天算部、理化部、生物部、人地部、群治部、文艺部、国学部。理化部又设有物理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由李书华、李麟玉分别兼任所主任。生物部设有生物学研究所(1934 年改为生理学研究所)、植物学研究所、动物学研究所,由经利彬、陆鼎恒、刘慎谔分别为三所主任。人地部设有地质学研究所(系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合作),由翁文灏为所主任。第二次留法归来,即被聘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不久,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合作设立镭学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又聘严济1 参见林文照:《北平研究院历史概述》,《中国科技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