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地理资料,传播地理知识,从考察、讲习、讨论、出版诸方法以达到此目的”。
除了以上的学术团体和机构外,当时还有许多专门从事地图和地学著作的出版机构,如东方舆地学社、世界舆地学社、大陆舆地社、亚光舆地学社、亚新地学社等。这些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地学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像亚新(舆)地学社不但出版地图和地学著作,还组织出版《地理集刊》,组织编撰《亚新舆地丛书》。社长邹新垓在丛书序言中指出:出版丛书是为了“地学理论之阐明,新知之介绍,名著之翻译,调查报告之表”,可见这些机构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学的展。
第三节近代高等地学教育本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地学高等教育展时期,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一批地学系科,从而使中国的地学教育有了质的飞跃。各大学地学系在传播近代地学思想和培养中国近代地学研究人才上,挥了重要的作用。
1913—1916 年,地质研究所培养了2o 多名地质人才,“地质研究所学生毕业之日,即我国地质调查事业轫之时”1。1915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文史地部,1921 年改为东南大学,设立地学系,系内设有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1928 年改为中央大学,1929 年设立地理系,193o 年设立地质系。1917 年北京大学开办地质学系。1921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史地部为史地系,1923 年该校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28 年史地系改名为地理系。1924年广东大学设有地学系。1925 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大学,1929 年设立地理系,1932 年改为地学系。此外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也先后设立地学系,培养了不少地理学人才。
地学系不但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创立了地学团体、出版地学刊物。如上海大夏大学史地社会学研究室创立了大夏史地学会,出版了《史地丛刊》(1934);1919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二年级学生成立地学研究会,192o 年改组为史地研究会,创刊《史地学报》;1932 年以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为主,成立人地学会,1928 年创刊的《地理杂志》(后改名为《方志月刊》),编辑出版《人地学丛书》。
由于地学教育的展,这一时期还表了许多有关近代地学教育的文章、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地学教材。如胡焕庸的《改进大学地理教育刍议》、张其昀的《地理教育之目标》和《地理学与大学教育》、白眉初编《最新民国地志总论上·地文之部》、竺可桢编《地学通论》、王华隆编《自然地理》等。这些文章和教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资料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解放前,绝大多数地学人才是靠高等地学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后来在地学教育及地学研究中,均作出了贡献,成为中国近代、现代地学展的开拓者,并为新中国建立后地学的展奠定了基础。
1 王仰之:《我国早期的地质教育》,《中国科技史料》第四节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成就(一)地学理论1。定义。
由于许多学科不断从地理学母体中分化出去,使地理学者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产生了地理学本身能否继续存在与展的问题。这促使地理学家们开始探讨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这种探讨促进了中国地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姚存吾在《地理学之解释》(《地学杂志》,1922,1)一文中指出:(1)地理学为研求地面自然现象真象之学问;(2)地理学为研究地面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之学问;(3)地理学为综合的科学。竺可桢也曾专门著文阐述《何谓地理学》1。他在文中引用了美国学者台维斯(davis)的观点:“地学者,乃研究地之一种科学,尤其是研究地与人间关系之一种科学。”周立三在《地理学的对象及其任务》2中则提出地理学的对象是地球表面之景观,地理学的任务是地域个性之认识。并总结说:“地理学乃是以地域之观点,将纷然杂陈之地表景物加以分析,依据其形态性质,机能及配列,分别归纳成各种统一而综合之景观,就各景观之分布范围,考察其内部之相互关系,再与其他区域作比较之研究”。李长傅著文《地理学本质论》,列举了许多西方著名学者对于地理学所下的定义,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地理学是对于地球表面自然及文化诸现象之分布,作系统的观察,且究明其相互关系与现象分布之因果”3。任美锷也认为地理学“是最富地域性的一种科学”。李春芬也在《现代地理学与其展望》4一文中指出:“地理学是地域辨异的科学,它的对象是地域”,“它研究地表现象或要素共生共存的相互联系并从中研究地域差异”。当时对于地理学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早期学者多强调地理学研究中的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认识到了地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科学,已有学者明确指出了地理学应“以自然科学为立足点,以社会科学为观察点”1,并强调了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后期学者多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强调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两个主要特点,并且在对地理学的定义中揭露出了地理学的整体本质,这也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关键所在。对地理学定义的探讨影响着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当时地理学的研究向着通论和专论两个方面展。
2。研究方法。
中国学者深感传统“中国地理学的最大缺憾”就是“只有经验的地理学,而没有理论的地理学”,指出正是这种研究方法阻碍了中国地学的进步,纷纷倡议用新的科学方法进行地学研究。许多学者认识到“地理学近几十年在西方的进步,重要的不在乎扩充材料,而在乎改良目的和方法”。
张其昀提出研究地理学的4 条新途径:(1)从通论到方志。即先探讨1 《史学与地学》第1 期。
2 此篇文章写于1929 年,表于《地理》,第2 期。
3 《地学杂志》第1 期。
4 《地理学报》第1 期。
1 张沦波:《地理科学之解释及其代表作》,《地学季刊》(1)3。
自然现象的生、展规律,再进行区域研究,使地理学成为“有本之学”。(2)从领空到领陆。强调对领空、领海的研究。(3)从国家到国际。强调用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国地理,用中国的眼光研究世界地理。提出了对于全球地理的研究。(4)从知往到察来。指出了地理研究中应挥它的预测功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认为这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以上4 点也是中国传统地理研究中长期忽视的问题。当时对于地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一是强调规律性的研究,二是强调综合性研究,三是强调实地考察,四是强调地图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针对中国传统地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的。
本世纪上半叶有关地理学的理论探讨的文章很多,除了以上有关地理学的定义、分类、方法的探讨外,还涉及到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这些讨论无疑促使地学在本世纪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理论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区域研究近代区域研究于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得以迅的展,是与当时对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最终目的”,这种观点似乎已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随着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区域研究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综合性研究特色而成为地学的主要内容。“区域”是近代地学传入中国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地学术语之一。
1。区域划分原则的探讨。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区划有两大特点。先,区域划分的方法、侧重点不同,数目上也相距很大,对于区域划分的方法也未形成共识。据冯绳武1946 年的统计(《地学集刊》),当时主要有:1926 年张其陶分为23 个区;1934 年葛利石()分为15 个区;李长傅分为26 个区;洪思齐分为25 个区;王益厓分为23 个区;1935 年张其昀又细分为6o 个区;1936 年斯坦普(l。d。stamp)分为17 个区;1939 年李四光分为19 个区。其次,对划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探讨开始较晚,主要集中于本世纪四十年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国近代地理学起步较晚,缺乏大型地学综合研究机构有关,因为对区域划分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它需要以地学各分支学科的考察研究成果为基础。这一点当时的学者也有认识,1934 年洪思齐在《划分中国地理区域的初步研究》中就指出了区域划分研究的四点困难:“(1)精密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壤、天然植物,及人口分布之研究尚未普遍于全国各地,综合的地理研究殊难着手。(2)地理的要素既不止一端,难免顾此失彼。(3)地理区域之范围必须大小适宜,盖太大则失于笼统空泛,太小则失于零碎混乱。(4)地理区域之界线非尽清晰有定”1。
在确定区域划分的原则时,先要考虑的就是面对众多的地理要素如何选择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众说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应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等量齐观”,“以自然环境中之气候及地形为经,以人生活动方式之差异(如农、林、工、矿等要点)为纬,提纲携要而分之”。也有些学者侧重于自然因素。更有学者认为在综合考虑各自然要素的同时,强调交通是区域划分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建议以大都会作为提纲挈领之一法。当时学者对于区域划分原则的认识差异较大。一方面他们希望在区域划分过1 《地理学报》1934期。
程中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各地理要素,同时又认识到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具体的划分过程中只有侧重某些重要的地理要素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洪思齐先根据气候和水利分为两大区,再考虑其他地理要素划分亚区;而冯绳武则根据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5 区,进而再划分亚区。每位学者在区域划分中侧重点都不尽相同。随着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还进行了专题性的区划研究,例如气候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植物区划以及地质区划等等。
2。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专区研究。
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区域研究应该为区域开区域经济展服务,“俾地尽其利,人竭其力,则本区自可日渐繁荣”。要想使“俾地尽其利”就必须进行地理区域综合研究,以便“现地域个性”,充分地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展经济。
在区域研究过程中,地学工作者注意到,区域范围的选择不宜过大,“若范围太大,每以精力、时间、财力所限,不能详加探讨,便失掉了专题的用意”。因此在区域选择上,“最好是一个岛屿、山谷、冲积扇、三角洲、一丘一埠等,因为这一类的研究,宜于精细”。因此当时多以专区性研究成果为主。许多论著,像《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曲靖盆地》、《河西走廊》、《江都西山丘陵区之地理概述》、《渤海地域之研究》、《川东平行岭谷区之自然与人生》、《四川东南山地区之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等都是当时优秀的专区地理研究论著。
(三)地质学1923 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二卷上表了《有助于■类专门鉴定的图解法及其应用于华北■类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是中国学者研究古生物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同年,葛利普应聘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和地质调查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古生物专业人才。到1929 年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地层古生物学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古生界各系地层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东部的大致分布得到了确认1。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促进了古生物学研究的展。
二十年代后,对矿物和岩石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当时对陨石、宝石、玉石的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192第1 卷上表了《玉石在中国历史上之价值及其名称》一文,提出了他的玉石命名方案。这一时期对于碳酸盐类矿物、黄铁矿、锰铁矿等矿产资源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岩石学方面,以火成岩的研究最系统。1934 年叶良辅等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乙种第1 号上表《南京镇江间之火成岩地质史》一文,对当时火成岩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对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岩体构造和基性、基性岩也已有了研究。
在大地构造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2第第3—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