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熙试验了8 种新方法,证明se2c12 可在含7o%的水的体系中制备出来,产率为9o%。这一结果,得到了无机化学界的称赞。不久后,高崇熙用同样方法制得了se2br2,并测出了它的沸点、熔点、密度和折射率等物理性质。此后,他及其合作者又陆续精制出i的硒酸盐和苯胺络合物,还用浸液折射计法测定了硒酸铜从o 到4oc的溶解度。这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对硒及其化合物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32 年,戴安邦(19o1—)表了“氧化铝水溶胶的本质”的博士论文,以配位化学的观点阐明了氧化铝水溶胶的组成、性质、结构和生成机制。这是中国较早从事胶体化学与络合物化学研究的成果。自此,他对硅、铝、钨、钼、钍、铬、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除了戴安邦的工作以外,络合物化学的研究还取得了其他一些进展,例如硼酸溶液中加入多羟基化合物后[h+]或ph 值计算公式的提出、五氨一水合钴及四氨二水合钴的硫酸盐的组成随硫酸浓度而改变的研究等等。这类研究虽属凤毛麟角,但在化学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已是实属不易了。

    在西方,对重水的研究肇端于三十年代初期,1931 年现重氢,1935年重水投产。而在这时,中国尚无重水的生产,自然更谈不上研究了。1935年,在德国学习的张青莲完成了重水的密度…温度状态图,1936 年又提出了地球上重水和重氧水的分布理论,这是中国学者在国外作出的又一项重要成果。1937 年张青莲回国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鉴于当时国内不能生产重水,因而带回了少量重水,以便继续进行研究,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没有停止过。四十年代,张青莲与其合作者进行了两次重水热膨胀的精密测量,所得结果与国外研究非常接近。这是中国重水研究中颇为出色的一部分工作。他还研究了重水的laind1er 反应,证明这种反应在重水中的度比普通水中更快;对d2h2 与hi 的反应度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1949年,张青莲等人以铂为阴极,在室温时电解含有氢氧化钠的重水稀溶液,求得了氕氘的分离因素,从而证明了eyring…g1asstone…laind1er 电位理论(即氕和氘在阴极上的电位不同)。这些工作构成了草创时期的中国同位素化学研究。

    1949 年以前,在无机化学方面,纯粹无机化学范围内的研究寥寥无几,所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无机化学应用方面,也就是无机工业原料和方法的研究,其中有对四川自贡的盐、山东博山的陶土、浙江富阳的矾等物产的分析与开,以及侯德榜对酸和碱的研究,等等。

    无机化学应用方面的工作除了前述的以外,还有潘履洁关于电解电镀的研究和抗战期间对活性炭制造的研究,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从三十年代初开始,潘履洁对铜、黄铜、镍、银、锌等金属的电镀作了多方面的研究,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寻找铜电镀液中a2co3 的最佳摩尔数比、绘制可省去计算麻烦的控制和调节镍电镀液ph 值的图表等。潘履洁的工作,代表了中国三十年代电解电镀研究的水平。

    九一八事变生以后,中国的化学工作者深感国防化学的重要,不少人开始关注于军用物资的制造。在一二九的淞沪之战中,日本人使用了烟幕,因而上海方面的化学家对活性炭作了一些研究,临时赶制了防毒面具送往前线。这场战争刺激了对活性炭制法的研究,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从实验室扩展到了工业生产。军政部应用化学研究所、实业部中央工业实验所、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先后开始了这项研究。其中军政部应用化学研究所先用化学活化法获得了成功。北京大学的研究结果认为活化时用二氧化碳代替蒸汽可提高产量而无损于质量。然而,对活性炭的研究始终未能工业化,五六年后更是销声匿迹了,因而政府所办的防毒面具厂仍不得不购买德国制造的活性炭。抗战期间,中国化学家在用土法研制军用化学物质如火药火器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4。物理化学。

    从1877 年德文的《物理化学杂志》创刊时起,几十年来,在化学各科中物理化学的展是最为迅的。然而在中国,由于人们羡慕的是西方工业的达,因而更加崇尚科学的应用,而往往忽视了纯粹的理论学科,这就使物理化学这门需要非常精密的实验仪器和同时具备深厚的数学、物理学功底的研究者的学科,在中国难以得到长足的进步。据统计,1931—194o 年的1o年间,美国《化学文摘》所摘录、以及《中国化学会会志》和《中国物理学报》所表的中国学者在物理化学方面的论文,是前1o 年的5 倍多,而其中在国外完成的论文则约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物理化学是近代化学中的基本学科之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虽然较迟,展较缓,但还是有一些工作出类拔萃,为世界化学界所关注,同时也为化学在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929 年,傅鹰(19o2—1979)在美国表了《硅胶自溶液中吸附问题》的博士论文。著名的屈劳倍规则认为,吸附量随溶质(同系物)碳氢链(ch2数目)的增大而有规律地增加,然而在傅鹰的论文中,他却以二氧化硅水解制得的纯净硅胶自四氯化碳溶液中吸附低级脂肪酸的同系物,证明吸附量的顺序为甲酸>乙酸>丙酸>丁酸,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屈劳倍规则可以是完全颠倒的。在当时这是一个罕见的结果。此外,在这篇论文中,他还提出硅胶能强烈吸附碱,吸附的顺序为lioh>naoh>koh>nh4oh;但只能吸附少量有机酸(1o 种),不能吸附无机酸(4 种)。同时,他还测定了这14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水解吸附。这篇论文对影响溶液吸附的各种因素(包括溶质、溶剂和吸附剂表面三者的性质)所作的有指导意义的分析,已成为吸附理论的组成部分,有不少学者多次引用这一论文的结果,并认为其结果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另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期间,傅鹰在仔细考察润湿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化学方法,这在当时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与著名的b。e。t。气体吸附法相比,这项工作要早八年,而且不必假设吸附分子的面积,在许多胶体化学的经典著作中都对这一方法作了介绍。这些工作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

    作为物理化学内容之一的电化学研究,在中国是一个极少引人注意、展迟缓的分支学科。各大学的课程表中列入了电化学的,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是寥寥无几,自然就谈不上专门的实验课了。然而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学者也有较为出色的工作。早在1919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刘树杞(189o—1935)就完成了很有价值的《从铬酸盐废液中电解再生铬酸的连续方法》的博士论文。用这种方法,能将有机物销毁而将铬酸和硫酸回收,在回收有用物质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因而在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应用后颇受厂家欢迎,并申请了美国专利。直到四十年代,刘树杞这一博士论文的结果,还在一些学者的专著中被引用。他是中国最早研究镀铬的人。1929 年,刘树杞再度赴美后很快完成了《电解制造铍铝合金》的著名论文。铍铝合金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抗腐蚀等许多优良特性,随着航空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的飞展,它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型材料,但很多年来,化学界普遍认为它的制造问题很难解决。因此,刘树杞的成功研究,成为当时化学界公认的卓越明,并在美国商部注册,欧美的学术刊物和报纸争相报道。刘树杞深深地了解中国富藏各种金属,他选择制造铍铝合金及电解取钨、取铝等项目,就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以解决国际民生的大问题,他亲自筹划和安装的中央大学熔盐电化学实验室、主持建设的北京大学电化实验及科研室,都是中国最早进行专题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场所。

    1934 年,黄子卿(19oo—1982)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致力于三相点的测定工作。水的三相点是热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数据,而当时并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精确数据。黄子卿精心设计了实验装置,运用简单的仪器,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复测试,终于测得了当时最精确的水的三相点,即o。oo981c,为热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数据,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其后美国国家标准局组织人力重复验证这一数据,所得结果与黄子卿的测定值一致。从此,黄子卿测定的三相点被公认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数据。三相点是温标研究中必须的几个标准点之一,没有准确的三相点数据,会使热力学的理论计算受到影响。因此,三相点的精确测定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热学计量工作,而且对热力学和物理化学的展都具有意义。黄子卿由于三相点的精确测定,被选入1948 年美国所编的世界名人录。直到1954 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温标会议,还再次确定黄子卿测定的数据,并以此为标准确定绝对零度为—273。15k。四十年代以后,黄子卿又专注于溶液理论的研究工作,1947年。他在“间…硝基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盐效应”一文中,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溶剂、离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提出了新看法。此后他一直对这个课题不间断地做研究工作,他的论文逐渐受到国内外溶液理论工作者的重视。1964 年,一位德国学者就在其博士论文中引用黄子卿的盐效应理论,来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黄子卿测定三相点的同一年,还有一位中国学者也在物理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孙承谔与美国化学家合作,表了有关活化能计算结果的论文。1976 年,在美国化学会百周年纪念时表的“物理化学一百年”专文中,还将此列为百年成就之一,称之为“历史上第一个相当准确的计算,并用现代精确实验证实”。在当时,孙承谔是国内最年轻的一位化学家,在美国留学时先是从事偶极距的测定,后来又致力于量子化学的计算,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仍然从事这两方面的研究,表了不少论文,深受化学界前辈的器重。

    早在1928 年赴美留学期间,李方训(19o2—1962)注意到grignard 试剂在乙醚溶液中的电输现象有着出乎意料的结果。grignard 反应作为有机金属化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反应,当时虽已应用,但对其机理还未阐明。李方训从这个异常现象出,开创了grignard 试剂非水溶液中一系列性质的研究,并先在世界著名期刊上表了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对了解grignard 试剂在非水溶液中的作用机理作出了贡献。抗战期间,他系统地对溶液中离子的性质这个物理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连续表了有关离子的水合热、水化熵、离子的表观体积、等张比容、离子的极化和半径、离子的抗磁性磁化率等几十篇论文,为国际化学界所公认,被许多中外专著所引用,从而取得了优异成果。1947 年,他代表中国化学会出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会议并提交了论文,还出席了英国化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的庆祝大会。会后他应邀到英国和美国讲学,讲学期间,为了表彰他在溶液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美国西北大学于1948 年特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赠予象征已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自从1931 年玻尔(nie1sbohr,1885—1962)应用量子理论解释原子光谱以后,光谱学研究迅展起来,从原子光谱扩展到双原子分子光谱,进而到复杂的多原子分子光谱,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分子光谱学。二十世纪的前一二十年里,中国几乎没有人从事分子光谱学的研究,进入193o 年代后,研究之风骤起,而且是在紧紧追随着世界的研究趋势,甚至于出现了在所表的物理化学方面的论文中以分子光谱的为最多的局面。当然这其中物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居多,但作为中国分子光谱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的吴学周(19o2—1983),他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1933 年,吴学周由德国归来,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他先后带领柳大纲、朱振钧、武迟、张滂、朱晋锠等人,开展了分子光谱学的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物理化学杂志》、《中国化学会会志》、德国《物理化学杂志》、英国《化学杂志》等刊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