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2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学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其中最突出的是高平子和朱文鑫(1883—1939)。1922年高平子提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四条原则:(1)以科学方法整理历法系统;(2)以科学方法疏解并证明古法原理;(3)以科学公式推算古法疏密程度;(4)以科学需要应用古测天象。它们对我国天文史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遵循这些原则高平子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观测方法表有“中国诸历岁实朔实考”(1924年)、《史日长编》(1932年)、《圭表测景论》(1939年)等论文著作朱文鑫的重要著作有《〈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年)、《天文考古录》(1933年)、《历代日食考》(1934年)和《历法通志》(1934年)等3。此外高鲁的《星象统笺》(1933年)、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和地点》(1944年)、董作宾的《殷历谱》(1945年)也均为天文史研究的力作。

    这一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在国外所作的天文研究中最有成就的是紫金山和凤凰山两山天文台的创建者余青松。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利克天文台率先开展了恒星连续光谱的研究对91颗恒星的连续光谱进行分光光度测量得出恒星光谱的能量分布曲线阐明了恒星紫外光谱中巴尔末跃变的性质证明恒星辐射类似黑体辐射并通过恒星能量分布曲线与普朗克黑体辐射理1徐汇平:《近十二年来青岛观象台所见之奇特黑子》《宇宙》第8卷第7—8期第1o1页1938年。1见《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7页1937年。

    2见《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9页1937年。

    3马星垣:《高平子》席泽宗:《朱文鑫》分别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247页。

    论曲线的拟合求得不同光谱型恒星的有效温度从而最有说服力地阐明了恒星光谱哈佛分类的物理意义1。他在恒星连续光谱研究中所作的这些奠基性工作被认为是恒星能量分布工作的重要里程碑2。

    张钰哲、张云和李珩等人也是颇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张钰哲于1928年11月22日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现一颗新的小行星——小行星1125号将其命名为“中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46年访美期间又在麦克唐纳天文台现一颗新的食双星bd—6°2376。并对一些食双星作了卓有成效的分光观测和研究3。张云于194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先是协助张钰哲现了那颗新的食双星接着在当年12月又现一颗北冕座r型新变星被命名为鹿豹座xx星4。李珩于1948—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著名天文学家史瓦西(m。schwarzshi)合作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表《化学组成不均匀的红巨星模型》一文被认为是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颇有成就的工作1。此外程茂兰(19o5—1978)和戴文赛于三四十年代分别在法国和英国对恒星或其他天体做过一些颇有价值的光谱研究或分光光度研究工作。

    1tine1oushydrogenabsorptioninspectraofc1assa(1926)。g(1992)。3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4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二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et;p。631(1949)。第五十七章气象学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世界气象观测网的主要特点是高空气象观测的兴起。能迅测得气压、气温、湿度测值的无线电探空仪在三十年代逐渐投入业务使用一些欧美国家在二战中已据此每日绘制高空天气图。随后雷达测风、测雨技术也开始推广。二十年代对中纬度主要天气系统(气旋)模式的研究取得突破。高空天气图出现后四十年代现大气长波和高空急流大气运动的理论研究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基础。已有5o多年历史的国际气象组织自三十年代起逐渐改变为政府间的组织以适应日益增大的海运、农业、水利特别是远程民间航空方面的服务要求。而我国在这一期间气象工作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在谋求改善地面气象观测网。在抗日战争中观测网受到严重摧残但科学研究开始勉力进行取得一些成绩。

    第一节气象观测网建设和技术进步1。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并推动台站网建设。

    1928年2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决定由中央研究院筹设气象研究所1929年1月成立竺可桢博士任所长。

    竺可桢(189o—1974)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之一。浙江上虞人。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28—1946)浙江大学校长(1936—1949)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49—1974)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193o)对中国天气学、气候学、气候变化、地理学、自然资源考察等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1929年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钦天山观象台故址新建气象台开始地面气象观测并在几年内配全新气象和地震仪器。先后开展全国最早的气球测风、日射、微尘和大气电观测。1932年开始地面观测。积极进行高空气象观测1929至193o年多次施放气球高空气象自记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但未能回收。1936年3月16日次回收自记仪器取得我国最早一批高空气压、温度、湿度记录弥足珍贵。1935至1936年研究所在南京、昆明和杭州由航空学校的飞机携带专用自记气象仪器进行高空气象观测高度达4ooo米。竺可桢对外国侵我主权长期在我国设气象台站十分愤慨。他深知台站网是气象研究和服务的基础早在1921年就著文呼吁我国应多设气象台并多次著文宣传气象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的重要。1928年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但未得到国民党政府的重视。研究所并无统筹台站网建设的职责但竺可桢克服种种困难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1929至1937年间的台站建设:调查各省已有测候所情况;编印观测规程、规范和整套技术指导书刊;代购国内外仪器;办观测员训练班;三次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讨论统一技术规定;促进、协助各省部门建设台站。

    研究所还自筹经费在193o至1942年间设立了3o个直属测候所并且着重于两部一直空白的地区。除北平和上海外其中还有为参加国际极年科学活动而设的峨嵋山、泰山、拉萨测候所;在西北、西南空白区设立的有:酒泉、西宁、同心城、中宁、都兰、安西测候所;与民航部合作而设的有:包头、郑州、宁夏、贵阳测候所;受水利部门资助而设立的有武汉、西安、南郑、榆林、华山、商县、松潘、灌县、广元、大理、保山、昌都、北碚、缙云山测候所等。1942年将尚存的17个测候所交给新成立的中央气象局。193o年研究所开始绘制天气图、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从此改变了上海法国教会徐家汇观象台把持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研究所还曾致力扩充国内气象电报设立电台抄收东亚、东南亚各国气象电报并广播国内气象电报和预报、警报并与交通部商榷由上海国际无线电台和五处海岸电台广播台风消息和警报。至1936年天气图上国内气象电报已达9o余处。

    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编工作是气候研究的基础。研究所定期出版了1928至1937年1月的《气象月刊》和《气象年报》载有全国台站的逐日气象统计(徐家汇观象台月刊只有月值)。整编出版各地历年温度、降水量资料。1936年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后先后由吕炯(1936年1o月—1943年3月)和赵九章(1944年5月—1946年)任代理所长1946年赵九章任所长。1937年日军入侵研究所于11月迁重庆北碚。

    2。国民党政府中央气象局。

    1941年1o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隶属行政院后改属教育部(1945年7月)又改属交通部(1947年2月)。局长为黄厦千博士原中央大学教授。1943年4月由吕炯接替。气象局于1942年接办气象研究所的直属气象站1941—1944年新设2o个站。抗战胜利气象局迁到南京后展很小。1947年6月接办原属国防部气象总站(上海)和4o个站。1947年有直属站1o3个。

    太平洋战争爆后国防部第二厅、国民党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都展有无线电通信的气象测报网和天气预报工作。

    1943—1945年只有两部18个测候所每日加密向重庆气象电报且无国外气象电报实际已不能进行天气预报。1946年迁南京后仍由电报局收集测候所的气象电报和空军各地的气象电报广播1947年下半年增由上海民航电台转来35个站电报天气预报条件有所改善。所属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气象台和定海测候所也进行天气预报。

    1946年接收上海原法租界外滩信号台改设上海气象台。原国防部第二厅上海气象总站并入上海气象台。上海气象台有本地天气预报、海区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由海岸电台广播)、港埠天气信号向各轮船公司预报和天气图。在龙华机场设有气象组独立绘图和布航站、航路预报配合民航航路管制和机场业务。

    1949年2月中央气象局迁广州旋即迁台湾。

    3。省级测候所。

    由于局势开始相对稳定加上气象研究所的推动和协助三十年代有12个省在省政府或建设、农林、水利厅下设了省级气象部门并布设少数测候所;四十年代又增加两个省。但1937年起凡日军入侵所至完全停办。在后方的四川、贵州、福建测站有所增加。在抗日胜利后至解放前的几年中恢复不多。陈一得(1886—1958)云南盐津人师范理科毕业研究气象、天文、地震。1927年7月在昆明自设一得测候所是这时唯一的个人所设的测候所。至1936年6月省教育厅在昆明太华山设省立气象测候所委陈一得为所长。4。海关气象观测网。

    54个海关测候所是最大的观测网。三十年代又新设3个在这57个站中仍只有一个岛屿、7个沿海港埠、7个内地所向徐家汇(1931年起向气象研究所)气象电报。日军侵入后除重庆测候所外其余都在1937—1944年期间先后停止工作。

    5。青岛观象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2年底北洋政府收回胶州湾租界。1924年收回青岛测候所蒋丙然出任所长不久改称观象台有气象、天文、地磁观测。1928年开拓海洋学观测研究工作。1932年得到许多部门的资助建成青岛水族馆。1938年1月青岛观象台再度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观象台恢复工作。

    6。民用航空气象工作。

    中国航空公司在193o至1943年间气象工作由其通信部门兼办。1937年前有21个航站报告天气。七七事变后航线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后航运增多开辟了昆明、重庆至印度的航线设专职气象员承担物资航运保障气象台站有1o处。抗战胜利后国内航线增至2o多条国外航线增至8条业务量大增。上海龙华机场增设机场气象台站18处。

    7。高空气象观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欧美国家布设气球携带无线电气象仪器的高空气象观测站。战后进入高空气象观测的新时期。高空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日高空气象图的绘制使天气学、气候学研究和天气预报业务获得很大的进步。

    中国在这个时期先后有26个地点用经纬仪跟踪小气球移动的高空风观测。但入云后便无观测因此这对机场业务有用而对天气预报帮助有限。1944—1947年间驻华美军曾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在我国设1o个无线电探空和测风站供中美空军混合团指挥作战之用。所取得的记录成为我国天气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8。高等教育与学会。

    气象学高等教育自193o年开始中央大学(南京)设地理学系气象组1933年清华大学地学系设气象组1938年浙江大学史地系设气象组。1944年中央大学成立气象系。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气象系。

    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1o月成立于青岛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十多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宗旨是“谋气象学术进步与测候事业的展”。届会长为蒋丙然高恩洪、张謇、高鲁为名誉会长。1929年起会务中心转移到南京。至1948年时已举行年会15次。193o年起会长为竺可桢。学术刊物有:《会刊》(1925—1932)《气象杂志》月刊(1935年7月—1937年7月)《气象学报》(1941—1944)。

    第二节外国人所设的气象台站1。徐家汇观象台。

    192o年徐家汇观象台除继续原有业务外开始注意航空需要由云的移动推算高空风1931年1月开始气球测风观测。19o7—1944年在我国先进行高空臭氧观测。日军侵入后工作缩小但观测工作未停止。195o年12月徐家汇观象台由军委气象局和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