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家有深厚的旧文学修养。幼时的沈雁冰受到开明的家庭教育和旧文学的熏陶。

    沈雁冰曾在湖州中学和嘉兴中学就读。这两所中学的校长和多位教员都是同盟会会员学校的革命空气十分活跃。中学毕业后沈雁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准备将来进文法商科。但预科期满经济日窘便没有继续求学伴随着他的职业和社会活动他走上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道路。1916年沈雁冰进入当时的“知识之府”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叩文学的门”时是以翻译家、理论家、文艺革新家的姿态登上文坛的。他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研究外国文学翻译进步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借来火种开通航路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展。

    沈雁冰对外国文学进行穷本溯源的探讨自希腊神话、史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各个历史阶段的名家巨著、思潮流派、社团事件如他自己所说是“横贯十九世纪直到‘世纪末’”。他是站在中外古今文化的交叉点上来俯瞰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

    五四时期流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沈雁冰认为新文学应当是反映社会人生的因此介绍外国文学不仅是介绍文学艺术还应介绍外国的先进思想用以抗议社会的腐败激励民心起到“足救时弊”的作用。他说:“我是倾向人生派的。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而外至少还须含有永存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我觉得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或纠正。我觉得创作者若非是全然和他的社会隔离的若果也有社会的同情他的创作自然不能不对于社会的腐败抗议。”1沈雁冰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也是为了改变国人的文学观念创造中国的新文学。他说:“我们真正主要的事还是介绍西洋文艺思潮进来把国人的小说观念矫正一下”2这是指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一直没有正统地位。关于诗歌他则说:“借此(外国诗的翻译)可感本国诗的革新”。总之“谈革新文学非徒事模仿西方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3。1921年在新文学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是《小说月报》的革新。这两件大事都和沈雁冰有密切的关系。

    1921年初被称为“人生派”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了。沈雁冰是主要起人之一。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揭起“为人生的艺术、建立写实主义文学”的旗帜宣告“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1。以沈雁冰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不仅要反映社会和人生而且要改进社会和人生负起“激励人心”、“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在创作方法上“注1《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2《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3《“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1《文学研究宣言》。

    意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这些提法比《新青年》派的文学主张更前进了一步。在“为人生”的大纛下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对人生进行苦苦的思索追求着人生的真谛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小说月报》原是创刊于宣统年间的刊物十余年来一直被鸳鸯蝴蝶派把持。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沈雁冰接办《小说月报》后对《小说月报》实行了全面的革新打开了鸳鸯蝴蝶派这个顽固堡垒的缺口。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中国文坛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革新《小说月报》的意义不仅在于我国从此有了正式的大型文学期刊更重要的是有了宣传民主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文学的园地。

    《小说月报》除表新人新作外还开辟了一个专栏叫“海外文坛消息”它“介绍西洋之新说以为观摩之助”“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动向”2。这个专栏的开辟意义深远。它将海外文坛最新动态和大量文学信息介绍进来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原来闭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坛大大开阔了中国文坛和中国青年的眼界缩短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距离有助于中国新文学向世界文学靠拢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展。

    沈雁冰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根据1981年茅盾生前自己选定的译文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篇目短篇小说方面共翻译过23个国家4o个作家的作品;剧本方面曾翻译过1o个国家12个作家的作品;杂记、书简、回忆录方面曾翻译过8个作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名作家如易卜生、显克微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也有黎巴嫩等小国的不知名作家的作品。

    沈雁冰写过许多介绍外国文学概况和文学史、文学流派等方面的文章。

    其中有介绍爱尔兰文学、比利时文坛、荷兰诗坛、意大利文坛、澳洲现代诗人、瑞士文坛、近代法国文学、新犹太文学、塞尔维亚情歌、现代捷克文学、未来派文学现状、骑士风的中世纪文学、苏联的文艺阵线、日本的普罗作家联盟、国际反法西斯文学、欧美主要文学杂志、德国流亡作家杂志等等。他的《小说研究abc》、《欧洲大战与文学》、《骑士文学abc》、《近代文学面面观》、《现代文艺杂论》、《六个欧洲文学家》、《西洋文学通论》、《希腊文学abc》等研究外国文学的专著内容范围之广、覆盖面之宽为同时代作家、翻译家所少有。

    沈雁冰撰写过百部以上外国作家评传和作品评介。1919年他在《近代戏剧家传》中向读者介绍了34个欧美戏剧家的传略及作品;192o年他在《小说新潮栏宣言》中提出介绍俄、英、德、法的19个写实派、自然派作家;他写过传略的作家近6o人;直到三十年代他在《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世界文学名著讲话》两书里系统地介绍了从荷马史诗起到十九世纪西方的39部文学名著。这方面的工作量之大内容之丰厚工作之浩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应当记下一笔的。

    沈雁冰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9年间不仅从事大量的文学翻译、文学理论建树、文艺社团的组建和文艺刊物的革新同时也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192o年7月由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起成立共产党小组沈雁冰于1o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小组。次年冬天陈独秀被捕《新青年》被迫停刊以后沈雁冰利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做掩护担任了共产党中2《“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央的联络员一方面从事党务工作一方面编辑《小说月报》开展了对鸳鸯蝴蝶派和学衡派的两次论战表了不少著名的论文。他的政治生涯虽和他的文学活动紧密联系着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1。茅盾经历了从五卅前后到大革命时期一段极其动荡的生活。1924年奉中共中央之命他与恽代英等在上海组织国民党左派上海市党部。1925年茅盾作为商务印书馆党的负责人领导了商务的罢工斗争。1926年元旦茅盾前往广州去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留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当时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长。“中山舰事件”爆后不久他由穗回沪待革命军攻下武汉茅盾又到武昌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这个报纸名义上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机关报实权则操在共产党手中。报社工作及来自各方面的新闻消息为茅盾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茅盾受到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通缉。他在十分愤懑的心情下从汉口到牯岭从牯岭回到上海他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1这就是茅盾开始写作处*女作《蚀》时的心情。

    《蚀》是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反映了五四以后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小资产阶级青年在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他们在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以及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其中《动摇》是写得最成功的一部曾受到高尔基的赞许。写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前夕生在湖北地区的矛盾和斗争。作家取材于湖北某县的政治形势和当时一些未能披露的新闻材料反映了大革命后期“武汉政府”中的两条路线斗争一条是以李克为代表的共产党的路线一条是以方罗兰为代表的汪精卫派的路线。

    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茅盾在《蚀》中已经显露了组织概括多方面的社会题材、塑造多种人物形象的巨大才能。《蚀》对于揭露旧制度、旧势力的黑暗揭示小资产阶级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激人们对黑暗现实的痛恨等方面都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但是《蚀》的基调是消沉的同一时期完成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也是如此这和大革命失败后作家的苦闷心情有关。从此茅盾脱离了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创作。

    1929年4月为了避开国民党的追捕通缉也为了让自己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茅盾东渡日本写下一部未完成的长篇目的“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1这就是《虹》。

    《虹》的主人公梅行素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她信仰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正当五四的热潮燃遍全中国时十八岁的梅行素却由父亲作主嫁给苏货铺的少掌柜、自己的姑表兄柳遇春她将要成为一个偷卖日货的苏货铺的女主人。为了反抗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她勇敢地冲破了家庭的牢笼走上了寻求新的人生的斗争之路。但是诡谲多变的现实1《从牯岭到东京》。

    1《从牯岭到东京》。

    1《〈虹〉跋》。

    颠沛的生活黑暗与光明交织成她的生命之丝她恨姑表兄柳遇春却爱着姨表兄韦玉。韦玉是个软弱的人他不但不能帮助梅增添斗争的勇气反而劝她妥协。社会黑暗、排挤诽谤使梅变得只相信自己成了得过且过我行我素的“现在叛徒”。正当她凭个人的力量在社会上冲来冲去的时候她遇到了革命者梁刚夫。梁刚夫帮助她逐渐接近了革命、认识了革命、最后参加了革命。她已经完全不同于《蚀》中的静女士、章秋柳等人后者自始至终沉缅在追求、幻灭之中而梅则是虹一样的人物作家说“虹是一座桥便是春之女神由此以出冥国重到世间的那一座桥”2是一个对社会始终采取挑战态度的女性在她身上寄托了作家对革命前途的希望和信念。

    在日本时期作家写下许多优美的散文。《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散文既有怅惘、苦闷的情绪也有对暴风雨和阳光的期待和小说《虹》一样是过渡性的作品是作家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

    1928年到1929年间中国革命文艺界内部生了一场以创造社、太阳社为一方以鲁迅、茅盾为另一方的论战文学史上称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茅盾积极参与了这一场论战在论战中他提出并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服务对象问题这是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文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和太阳社里一部分人错误地把鲁迅、茅盾当作了革命的对象在指责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的同时把茅盾说成是“不长进的所谓革命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那么文学作品究竟能不能描写小资产阶级呢?描写小资产阶级是否违背了无产阶级艺术的要求呢?描写对象与服务对象的问题便成为这场论争的焦点之一。茅盾写了《从牯岭到东京》指出如何对待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文学的重要课题。创造社和太阳社从政治思想上否定小资产阶级把他们看成“落伍者”甚至“反动者”把他们从革命军中或同盟军中开除出去视为革命的对立面显然是错误的。茅盾一方面肯定革命文学描写穷苦大众是对的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指出不应将小资产阶级抛弃。

    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是这次论争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如果按照“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去演绎和图解生活势必产生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只有深入生活认识生活才能正确反映生活。茅盾认为文艺的创造者必须与实际生活建立“极密切的关系”掌握文艺的特殊规律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将来的伟大作品之产生不能不根据三个条件:正确的观念充实的生活和纯熟的技术然而最最主要的还是充实的生活。”1茅盾的这些论文不仅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