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一系列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许广平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并很快由战友成为恋人。

    1926年鲁迅将他在1924年和1925年这两年中所写的11篇小说编成他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出版。《彷徨》的创作精神与《呐喊》是一致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基本相同。与《呐喊》相比作者这时已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也更为圆熟但总的说来其中作品的影响力要稍逊于《呐喊》中的作品。《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有力控诉了封建夫权观念的吃人本质。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本想按着封建伦理的要求从一而终不再嫁人但由于她这时不仅仍然属于她死去的丈夫而且还属于她丈夫的家庭所以她又被婆婆强迫嫁给贺家墺的贺老六以便换钱给他的小叔子娶亲。不幸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从此也就成为一个遭人唾弃的人。有人告诉她因为她嫁过两个丈夫死后在阴间就会被锯为两半分属两个丈夫。她因此失魂落魄不久就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惧而死在年终“祝福”的鞭炮声中。在封建夫权社会中妇女从来不属于她自己而只是她丈夫的附庸。祥林嫂正是被这种夫权制度和观念害死的。《伤逝》写的是一对新式青年的婚姻悲剧。子君不顾家庭的阻拦怀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坚定信念与涓生结合了。但她以婚姻自主为思想追求的顶点婚后便不思进取只想依赖着丈夫生活生活趣味也日趋庸俗。于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之花很快枯萎。同时他们自主婚姻的行为也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不久涓生被所在机关辞退谋生又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婚姻只能以离异告终随之子君就抑郁而死了。小说借助涓生的忏悔向读者提出两点忠告:第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第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艺术地显示了作者对于婚恋问题切实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的都是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处境的艰难揭示出封建旧势力的强大和顽固。《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当初都是积极的改革者最终却都败在旧势力手下。作者对他们改革意志的被消磨感到痛心但更多的是对其命运的同情和对旧势力的鞭笞。

    《彷徨》与《呐喊》一样不仅思想先进而深刻艺术上也非常精湛和富于创新。它是继《呐喊》之后鲁迅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展奠定的又一块基石。

    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鲁迅在《语丝》上连续表了23散文诗。1927年作者将它们结集出版并增写了一篇《题辞》这就是著名的《野草》。《野草》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其中不少篇什是对于黑暗现实和浇薄的世态人情的揭露和讽刺但更多的是作者思想矛盾和人格理想的艺术显现。《野草》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有讽喻有拟人也有写实但运用最多的是象征还有不少作品运用象征与梦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野草》里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有独特新颖的构思每一个构思又都有着深远的含义令读者惊异而又回味无穷。《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奠基之作。

    自192o年秋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1924年7、8月间还曾应邀到陕西西安大学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这期间他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著名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开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先河。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受到北洋政府的通缉。为了避开迫害也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鲁迅于同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这里他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等课程所用讲义1938年以《汉文学史纲要》之名收入《鲁迅全集》。

    1926年2至11月间鲁迅在《莽原》半月刊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表了1o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将它们编定成书时又增写了《小引》和《后记》并改题为《朝花夕拾》。在这1o篇散文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生动记叙了自幼年时期直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经历片断。它们不仅为我们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面貌。在这些散文中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不仅谴责了封建孝道教育的荒唐而且也展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死板;《父亲的病》一方面暴露了中国医学的落后一方面也鞭挞了封建礼教的悖谬;《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表示了感佩《范爱农》则揄扬了范爱农对革命的一片赤子之心。《朝花夕拾》以其记叙的生动和思想的深刻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从百草园到》和《藤野先生》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1927年1月鲁迅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在这里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有了较多的接触对当时中国政治革命的实际情况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思想正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了反革命的大杀戮。鲁迅一向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坚决拥护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因此当革命的叛变者举起屠刀时他必然将极大的憎恨投向屠杀者而对被屠杀者给予深切同情。四一五事变的当天他向中山大学当局提出营救被捕学生的要求但遭到拒绝。不久他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残酷的斗争使鲁迅的思想生了巨大的震动。他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三闲集·序言》)他的思路因此轰毁开始由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进入了思想和写作的新的时期。

    1927年1o月鲁迅由广州来到上海与许广平一起定居在这里一直战斗到1936年病逝。到上海不久鲁迅就参加了中国革命互济会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联系。1928年初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由于他们错误地将攻击的矛头也指向鲁迅从而引起了与鲁迅的论争。鲁迅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表了许多精辟见解对创造社一些成员的宗派主义倾向和“左”倾幼稚病进行了批评。这有助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健康展。在与创造社的论争过程中鲁迅翻译并钻研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29年他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先后翻译出版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等论著。通过学习他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成为一个历史唯物论者。鲁迅是带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认识带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带着革命民主主义者和革命人道主义者的思想遗产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此他的思想较之当时其他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就显得更成熟、更丰厚。1927至1929年所写文章收入杂文集《而已集》和《三闲集》。

    1929年9月儿子海婴在上海出生。

    193o年2月鲁迅起并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起人之一并参与了领导工作。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他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分析了斗争形势并指明了“左联”工作的方向。“左联”成立前后鲁迅与其他左翼作家一起对资产阶级文化社团新月社和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撰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批判梁实秋宣扬的抽象人性论阐明文学的阶级性原理并指明了梁实秋为资本家效劳的阶级本性。他撰写《“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章揭露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家”的反动阶级本质和民族败类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提倡的文学其实是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效劳的“宠犬文学”。1931年2月“左联”成员、共产党员柔石、殷夫等被国民党杀害。鲁迅撰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分别在国内和国外表控诉国民党悼念死难者。两年后又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再一次控诉反动派并纪念亡友。193o年和1931年所写杂文收入《二心集》。

    1932年和1933年鲁迅在文学战线上与“第三种人”和“论语派”进行了斗争。他在《论“第三种人”》中深刻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第三种人是做不成的:“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反对林语堂、周作人提倡闲适小品认为那只是文坛上的小摆设主张“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1933年1月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他同蔡元培、宋庆龄等一起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拘捕无辜进行种种营救活动。2月英国进步作家萧伯纳来华访问鲁迅写杂文多篇介绍和赞扬萧伯纳批驳反动舆论。这一年鲁迅还写了许多抨击时政的杂文。1932和1933年所写的杂文收入《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和《准风月谈》。1933年4月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出版。1934年蒋介石为了从文化上巩固其反动统治鼓吹以封建教条为准则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并在各级学校推行尊孔复古的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也鼓吹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王道乐土”“恢复孔子之教”。鲁迅写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儒术》等杂文揭露他们鼓吹王道实行霸道的真实面目。“左联”成立后曾进行长期的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鲁迅这时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等文用辩证的观点论述了新旧形式之间的关系。接着学术界又展开了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门外文谈》和《汉字和拉丁化》等文是鲁迅关于这一问题表的意见。这一年鲁迅杂文的产量很大编成《花边文学》和《且介亭杂文》两本杂文集。

    1935年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之际鲁迅密切关注政治形势的展动向。当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o月到达陕北时鲁迅致电中共中央热烈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他热情培育左翼青年作家为叶紫、萧军、萧红的作品写序并将他们的《丰收》、《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编入《奴隶丛书》出版。当有人试图用“文人相轻”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说法来混淆文化界的是非时鲁迅写了八节《“题未定”草》和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杂文使大家辨是非之界明取舍之道。这一年的杂文结成《且介亭杂文二集》。在这一年里鲁迅还写了4篇历史小说《理水》、《采薇》、《出关》和《起死》与1934年写的《非攻》和1927年以前写的《补天》(原名《不周山》)、《奔月》、《铸剑》一起结集为《故事新编》于1936年出版。这部历史小说集的创作历时13年之久前后写法有很大差异。但总的精神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密切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另外其中不少作品还有意糅进一些明显的现代生活细节以引起读者的古今联想和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故事新编》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特点也颇有影响的历史小说集。

    1935年底鲁迅原有的肺病日渐严重但他不愿离开战斗岗位移地疗养。1936年他虽在病中依然勤奋工作写了不少文章。当日本侵略者吞并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中国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急需建立时鲁迅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文章表示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并正确阐述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还澄清了关于“国防文学”的某些不正确的解释批评了左翼文坛内部的某些不良作风。《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这一年文章的结集。

    鲁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最后一息于1936年1o月19日在上海逝世。

    第五十章沈雁冰(茅盾)

    沈雁冰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父亲沈永锡曾考中秀才思想倾向维新派爱好自然科学曾自学高等代数与微积分。母亲陈爱珠是当地一代名医的独生女知书识礼善于治家有深厚的旧文学修养。幼时的沈雁冰受到开明的家庭教育和旧文学的熏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