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被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而中国旧文化的陈腐窳败也已充分显露。于是怀有救国救民壮志的少年鲁迅不愿走科举应试的所谓“正路”也不愿学作幕友或商人决心不顾人们的奚落和排斥“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去探求强国新民之路。1898年5月他带上母亲为他筹集的八元川资去南京考入了可以“学洋务”的江南水师学堂。因对学堂的管理和教学感到失望翌年2月又考入也设在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那里一直学习到19o2年初。在南京将近4年的时间里鲁迅接触到他前所未闻的各种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他通过阅读严复翻译的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对西方正在盛行的作为生物学和历史观的进化论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o2年初鲁迅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其他基础课程。他一面学习一面热情地探求着救国之路。他的献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志愿在他19o3年写给同学兼好友许寿裳的一诗《自题小像》中表达得十分明确:“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在日本积极展开活动。鲁迅赞成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并经常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他坚决反对维新派的保皇立场但对梁启提出的必须改变中国国民愚昧落后精神状态的新民说则给予高度重视。他开始认真思考国民性改造问题。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他讨论这样三个问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19o3年鲁迅翻译并加以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表于《浙江潮》杂志。这篇小说歌颂了斯巴达勇士抵抗侵略、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激昂的爱国热情。同时或稍后鲁迅还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撰写了介绍科学知识的论文《说鈤》和《中国地质略论》。这些译作和文章显示了他对科学的重视。19o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是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和他的救国思想密切相关的。父亲的不治而死给他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后来接触到西方医学知识与先前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加以比较他更加感到中国医学的落后。同时他还从翻译的历史书上得知日本的维新大半端于西方医学的引进。因此他准备学好医学回国医治像自己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同时也借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学习到19o6年初一次影片事件又使他决心弃医从文。有一天教师在授课之余为学生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影片。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据说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要杀头示众另有一群体格健壮的中国人却在麻木地围观。鲁迅深受震动。他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关键在于改变国民的精神。而能够改变精神的他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献身于文艺事业。

    19o6年6月鲁迅结束了在仙台医专的学业自日本回绍兴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对于家庭包办的这件婚事鲁迅很不满意。他后来曾对朋友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在绍兴只住了几天就回到东京一面继续学习外文一面从事文学活动。19o7年春他与许寿裳等人计划创办文学期刊《新生》但因支持者的退出而告失败。19o7年底到19o8年底他在刘师培等人主编的《河南》杂志上表了《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未完)等论文标志着他的独立思想的逐步形成。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落后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落后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落后。国民愚昧、怯懦、自私、冷酷、巧滑、重利。振兴民族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国民精神。他在《文化偏至论》中写道:“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既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他认为新的国民应当有健全的精神既要不畏强暴又要有博爱之心;既要务实又要有形上之需求;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又要有开阔的胸襟不疾天才尊重先驱。

    19o9年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册先后出版。这里面所收的多是东欧弱小民族和俄国作家的作品主题主要是要求民族独立或抨击反动统治。鲁迅选译这类文学作品考虑的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但《域外小说集》销售情况很不理想半年内只售出数十册。

    从19o6至19o9年鲁迅在东京从事的文学活动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处在政治革命的热潮中大部分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变革对于中国改革的重要性。但鲁迅这一时期的努力却是他后来文学活动的必要准备。

    19o9年8月鲁迅因家庭经济上的需要而回国谋职先是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191o年7月又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生物学教员并兼任监学(教务主任)。辛亥革命爆时他曾积极组织声援活动和宣传活动。辛亥革命后不久任绍兴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这年冬天他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作品通过一个市镇的一次由谣传引起的混乱简练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养成的生存方式。小说虽用文言写成但其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已完全具备了现代短篇小说的性质。

    1912年2月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不久随部迁至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第一科科长等职主管文化及社会文化设施等工作。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没有生根本变化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倒行逆施充分暴露了中国旧文化的顽固性。鲁迅一时找不到攻击旧文化的机会和战友直到1917年他还常常感到极度的苦闷和绝望。为了排遣苦闷他便在公余时间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阅读佛经。但他并未完全消沉下去而是常常怀疑自己的绝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一时期他虽然很少表文章然而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中国民主革命的连遭挫折使越来越多的有志改革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开展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的必要性。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等人又动了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早就立志于中国文化改革的鲁迅终于找到了战友和大显身手的机遇开始了他创作的丰收期。

    1918年初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同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小说史上新的一页。从此“一而不可收”在五四时期又连续表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等多篇小说。这些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和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地震撼了当时进步知识青年的心同时也最早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除小说创作外当时他还写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论文和相当数量的“随感录”。这些文章或者系统地驳斥男子本位、长者本位的封建道德或者针对保守派的种种谬论作脱手一掷的迎击都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五四高氵朝过后新文化阵营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感到自己“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但他这次没有再放下战斗的笔。1922年初当穿着西装革履却从事复古活动的“学衡派”趁新文化立足未稳而起进攻时鲁迅立即写了《估〈学衡〉》等杂文抨击了这股复古思想。从1918年到这时他所写的各类杂文收在杂文集《热风》和《坟》里。

    1923年鲁迅将他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出版(该书在193o年第13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不周山》一篇)。《呐喊》以反对封建伦理文化的启蒙主义为宗旨以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历史为背景猛烈抨击了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冷酷性、陈腐性和保守性深刻揭示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国民精神的弱点同时也赞美了保留在天性未混的儿童和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还艺术地再现了革命先驱在当时的艰难处境。《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身患“迫害狂”的人道主义者的独特视点揭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可怕事实并通过这一可怕事实与家族制度和礼教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孔乙己》着重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毒害。孔乙己虽已穷困潦倒但仍不肯脱掉那身标志读书人资格却已“又脏又破”的长衫而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们却因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将他作为取乐的材料。封建等级观念使人变得滑稽使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同情。《药》写的是革命者夏瑜的血被愚昧的群众当作医治痨病的药而食用的事情反映了群众与革命的隔膜。中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性格小说。作者着力刻划了阿q这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被压迫、被蹂躏者形象。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因而他不得不一方面盲目地服膺封建兽道伦理文化一方面又本能地适应封建吃人社会现实。他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其思想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对“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阿q从实际感受出也常常觉得“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但他终其一生未能在理性观念上否定过封建制度和文化。阿q没有理性自我却有着本能自我。既然不能从理性观念上否定封建文化他就只能按着本能需求去适应那个吃人的、对于他这样一个底层人来说完全是异己的社会现实。他适应现实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精神胜利法即当他在生活中处于困境或遭受失败时就靠自欺来自慰。因为他常处逆境这成了他主要的适应方式。另一种是一旦有机会就爬到更高的等级阶梯上去如革命到来时他便跃跃欲试。但爬上去的可能本来就非常小阿q也终于作为替罪羊而被那个社会吃掉了。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学典型既生动具体又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鲁迅是怀着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复杂心情来描写阿q的。他怒其服膺不该服膺的兽道文化怒其适应无法适应的吃人现实他哀其被侮辱、被损害的悲惨处境哀其终于被吃掉的悲剧命运。鲁迅将阿q的精神弱点撕破给人看又将他的尊严和权利践踏给人看将他的生命毁灭给人看因而作品具有极为感人的悲喜剧交融的审美特征。《阿q正传》最初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表后立即引起了新文学界的注意。大半个世纪以来它不仅在中国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已经被译为世界各主要语种的文字有了很高的世界声誉。阿q则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典型之一。在《呐喊》中《一件小事》、《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也都有较大影响。

    1924年底鲁迅参与了《语丝》周刊的创办并参加了语丝社。1925年又先后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和未名社。这些社团在新文化的建设和当时的政治斗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生了进步学生反对实行家长式教育的校长杨荫榆的斗争。正在这所学校兼课的鲁迅站在进步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及其后台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斗争中他运用杂文痛斥杨荫榆迫害学生的行径批驳其后台章士钊的复古主义论调揭露“现代评论派”陈源等貌似公允实则向反动当局摇尾乞怜的叭儿狗本性。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他痛悼死难者对杀人凶手进行了彻底揭露和强烈谴责。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在这一系列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许广平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并很快由战友成为恋人。

    19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