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文章赞同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实现国内和平和民族团结欢迎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认为《八一宣言》的表标志着中共政策的“转向”。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以“陶尚行”笔名致函张东荪阐释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赞同张东荪关于中共政策“转向”的观点。张东荪随即表《从教育的意义上欢迎共产党的转向》、《关于陶许两封信的感想》坚持自己的观点。
………………………………
18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东荪分析了国内外时局正式形成了调和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国民党与共产党借以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所谓“中间性的政治路线”。(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1938年初他与叶笃义等人从北平秘密至汉口、桂林借参加国民参政会之机准备将此意见直接进献给国民政府。但他有见于“国共合作并不是建立于诚意真心政府未必采纳”便扫兴地返回北平。在燕京大学他一面教书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著述《知识与文化》一书(194o年最后完稿1946年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集第2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面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时局的展与中共地下党接触介绍学生离开北平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或西南大后方。他预料日美必然开战主张提前先行解散燕大把教员与学生转移到解放区或西南大后方。
张东荪的言行早为日本宪兵注意。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国宣战日本宪兵包围并强占了燕京大学。张东荪与其他1o名燕大教授被捕。他先被送到西苑日本宪兵队不久押送到沙滩旧北京大学的红楼(北平日本宪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论第3页。
2张东荪:《理性与民主》第4—5页。
1记者:《我们所要说的话》《再生》周刊第1卷第1期1932年5月2o日。兵总部所在地)与赵紫宸关在第16号牢房。张东荪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哲学家和学者日本宪兵企图拉拢他为日本人做事。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张东荪利用各种借口挫败了日寇的阴谋。他回忆说:日本人“希望我答应与汪政府合作我便以狡猾的态度对付之。我说:我一向是个国民党的反对者汪精卫是国民党其政府亦是国民党决不能与之合作”。接着日本人“要求我向在拘留中的中国共产党员加以劝诱使其感化可以招供”。张东荪回答说:“共产党不是捉、打、杀所能扑灭的。你们日本军何必来管中国的事因为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上的一个问题。”1关押两个月后1942年2月他被移送铁狮子胡同日本军部然后押解炮局胡同陆军监狱。张东荪先后自杀四次而未遂并与看守厮打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1942年6月18日被日军判处一年半徒刑缓刑三年。在写了一具“出狱以后不离开北平”的保证书后他被保释出狱。在此后3年间他的行动时时为日本宪兵监视。“平均每日宪兵安达必来我家一次。每次都劝我出山”实际上是监视张东荪。尽管张东荪一度产生“出狱后立即逃上西山”的想法但因病终未成行。张东荪出狱半年后开始撰写《思想与社会》一书。“书中所说几乎完全是增补前作《知识与文化》亦可说就是《知识与文化》之续编。或称之为姊妹编亦无不可。”1此书作为“东西文化丛书”之一种194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他“继承前两书中所说的问题而想从另一方面作进一步的挥”遂著成《理性与民主》于抗战胜利前后完稿1946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行。这三本书构成了张东荪独立的知识论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化思想和“渐进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1944年张东荪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常委。1945年11月他作为民盟代表从北平飞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他任政治协商会议军事组的召集人及综合委员会委员。在会议上他提出了《政治协商会议与国防新案》本着“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两个原则认为“民主是一个具有程度的东西”现在中国所要从事的是“民主之起码的基本条件”;提出了三条解决军队问题的方案:“(甲)寓兵于全民;(乙)取消所有常备的职业兵;(丙)使军队等于专门学者(即科学家)然于政党以外而给以最优厚的待遇使其安心任事。”21946年1月16日他与梁漱溟、张君劢、张澜等9人代表中国民主同盟提出《实现军队国家化并大量裁兵案》。当晚在沧白堂政协会议讲演会场张东荪与郭沫若作为报告人介绍政协会议情况时国民党特务进行捣乱他拍案而起怒斥特务们的无耻行径。政协会议结束后他重回北平燕京大学。
1946年5月22日他在天津青年会演讲《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把抗战初形成的“中间路线”的主张正式公诸于世。他认为“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在国共两党关系上“要把他们中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在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下使中国1张东荪:《狱中生活简记》《观察》第2卷第13—17期1947年5月24日—6月21日。下同。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论第1页。
2张东荪:《政治协商会议与国防新案》《民主生活》(重庆版)第2期1946年1月16日。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1。该文表后立即引起较大反响施复亮、储安平、傅雷等人纷纷著文赞同并鼓吹所谓“中间路线”。1946年1o月民盟起“美军退出中国”运动张东荪表《为美国利害着想美军应及早撤退》。当国民党违背政协决议非法召开“国民大会”时张东荪拒绝参加国民大会并与参加“国大”的民社党脑张君劢“划地绝交”以抗议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1946年底他赴上海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召开的一届二中全会。在会上他当选为民盟秘书长为在国内重建和平而努力。1947年3月施复亮在《时与文》创刊号上表《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引起了张东荪的同感和共鸣他一口气写了《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和平何以会死了》及《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进一步阐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当时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由美赴欧鼓吹和平;而张东荪在国内也鼓吹和平一时引起较大震动。张东荪被人称为“东方的华莱士”1。
1947年冬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准备所谓“行宪”国民大会。梁漱溟表《预告选灾追论宪政》一文抨击国民党独裁专制对中国能否走上“英美式宪政之路”表示怀疑。张东荪也著文《我亦追论宪政兼及文化的诊断》认为中国自民国以来所有的选举都为特殊势力所利用。西方民主制度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而毛病还是出于中国本身”是由于中国“文化之失调”。该文表后立即引起较大争议。北京大学教授樊弘表《与梁漱溟张东荪两先生论中国的文化与政治》。12月3日张东荪表《敬答樊弘先生》接着又表了《关于中国出路的看法——再答樊弘先生》、《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等文章围绕“中国出路”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1948年7月张东荪著成《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该书“主要在于说明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只是民主主义的后身二者本是一物若以为二者对立且有冲突乃是错误的。同时要说明经过历史的教训社会主义者早已将若干不切实际的地方自行删去了。”2这部著作一经出版立即畅销全国在社会思想界引起较大反响。不到半年时间便四次再版行达9ooo册。
《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出版后张东荪又表了《增产与革命——写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后》、《论真革命与假革命》、《知识分子与文化的自由》等文重新调整自己的政治思路放弃和修改了部分政治主张倾向于中共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认识到“知识分子不足为社会的中坚”提出中国今后的前途只有一个即“新型民主”。“新型民主”实际上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是一致的。
此后张东荪多方与中共地下党秘密接触。1948年底他代表民盟建议傅作义将军与中共联系走和平解放北平的道路。12月24日他作为傅作义的和谈代表到蓟县与中共代表秘密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初曾到河北西柏坡与中共领袖毛泽东会晤。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燕京大学(后为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因故辞去1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周刊第118期。1946年6月22日。1俞颂华:《论张东荪》。
2张东荪:《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政府职务。1968年1月被捕。1973年6月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张东荪一生“以哲学兴趣为主而又不能忘情于政治”1。毕生勤奋研读不停地著述。先后表了数百篇各类文章著译、编各种著作2o余部。其主要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道德哲学》、《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等。
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论第2页。
第四十七章李四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o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1。祖父库里蒙古族人。父亲卓侯改为李姓是一位乡村私塾的教师。李仲揆5岁入塾学习。19o2年到武昌考入新办的第二高等小学堂改名四光。在校学习成绩优异19o4年获官费保送赴日本留学。
抵日后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结识宋教仁、马君武等人。19o5年8月三人一起参加了孙中山倡导的革命活动成立中国同盟会时为创建会员李四光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孙中山见他年轻曾赠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给以勉励和期望。19o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机械。191o年7月毕业归国任教于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并参与了一些革命社团之间的联络活动。1911年夏秋之交清廷举行辛亥第六次游学生廷试李四光到北京参加了这次考试成绩为最优等被列入“工科进士”榜。1o月1o日武昌义爆全国响应湖北成立鄂军都督府。李四光立即赶回武昌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随后被选为实业部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湖北实业部改为实业司李四光仍任司长为调整恢复工商业支援革命战争做了大量工作。次年3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倒行逆施。鄂军都督黎元洪归附袁世凯。李四光愤于辛亥革命失败辞去了一切职务。按临时政府稽勋局规定李四光被列为对革命有功人员再度公费保送出国留学。1913年7月李四光远涉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了两年采冶再转入地质系专攻地质学。入学期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物价上涨生活艰苦李四光曾多次利用假期到矿山工作赚点钱以弥补其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之不足;并对英国矿业情况有所了解。经过五年的学习1918年5月李四光提交了题为“中国之地质”的论文。6月经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告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了“和平会议”。李四光决定去欧洲大陆作一次地质旅行并对战后各国情况作些了解。
192o年2月李四光应友人的邀请到巴黎留法勤工俭学会作了一次学术讲演题目是《现代繁华与炭》。讲演时他提出:“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搞科学研究的“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掌握逻辑思维天经地义的学说也不能吓倒我们要知真正讲学的精神就是为真理而奋斗。”1这些语言表达了他在学术上要求独立思考走独立自主道路的意志。他这篇以煤炭为主并涉及到各种新能源的讲演也勾画出他后来为中国现代化解决能源长期思索和实践的精神。
离开巴黎后他到了瑞士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考察了琳琅瑰丽的现代冰川及地貌形态;深入莱茵谷地考察了有关矿山和构造;并到德国柏林等处察看战后景况然后由柏林到莫斯科坐火车穿过辽阔的西伯利亚回到了北京。应蔡元培的聘约1921年1月到北京大学地质系正式开课开始他的教授生活。
1下张家湾村现为回龙一库水库库区村已不存。
1李四光:《现代繁华与炭》原载《太平洋》第2卷第七号192o年。现载《李四光全集》第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中国近代科学在二十世纪初还处于草创的初始阶段。辛亥革命后经章鸿钊的倡议丁文江的经营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