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以理性为体本能理智为用”的文化心理学。梁漱溟的这种文化心理学在三十年代已见雏形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又有进一步的论述但系统阐则是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之中。
《东方学术概观》是由《儒佛异同论》、《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和《东方学术概观》三篇文章组成的一本论文集(1986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儒佛异同论》写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是在没有一本参考书情况下写成的。顾名思义该文谈的主要是儒、佛两家的异同问题。《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写于1974年。当时正在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彻底否定孔子并把林彪的所作所为归罪于孔孟之道。梁漱溟不同意这种做法于是著文表示自己的态度。在他看来孔子是中国四五千年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其功过应视中国文化在世界史上表现出的成功失败而定之总的来看是功大于过就是过有的也是后儒之失而孔子不任其咎。《东方学术概观》初稿写于五六十年代1975年写完《人心与人生》的全书后对初稿作了“重新写作”。梁认为东方学术包括儒、释、道三家。三家均重在修证重在人生实践并非仅是一种哲学;哲学只是其实践中所得之副产物。儒家肯定人生佛家否定人生道家肯定人生却又主张出家修炼三家人生态度各不相同但出点均为“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心力之用向内不向外;学者自愿真切有不容己;为学要在亲证离言。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和“左”的影响的被排除梁漱溟又重新恢复了他的政治和学术活动198o年他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他的一些著作如《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以及《梁漱溟教育文录》、《我的努力与反省》、《忆往谈旧录》、《朝话》等文集也先后出版或再版。八十年代中他不顾自己9o余岁的高龄又重返大学讲坛出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多次给学员讲授《中国文化要义》、《略论孔子及其后儒学术传衍流布的分歧与它的时盛时衰》等大题目。当然由于年事太高除了整理、修改一些旧著外这一时期梁漱溟没有什么新的论著问世。
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漫长曲折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逝世后他的遗文被编为《梁漱溟全集》(共8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四十二章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乐山观峨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学名开贞。“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次在《学灯》上表新诗时所用的笔名取他故乡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两河合龙之意。
郭沫若祖籍福建汀州宁化于1781年定居沙湾。至其父郭潮沛时他家展为一个兼营商业的中等地主。郭潮沛重视子女的教育对郭沫若及其兄弟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大哥郭开文(1877—1936)是四川第一批留日学生之一较早接受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对郭沫若有较深的影响。
1897到19o5年郭沫若在私塾读书。19o5年考入嘉定高等小学堂19o7年升入嘉定中学堂一直到19o9年。这期间他开始向文学方面展。课余时间他阅读了梁启翻译的《经国美谈》、《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译的《天演论》等外国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展及思想倾向都有重大影响。郭沫若在学生时代就具有反抗的个性。19o9年1o月嘉定中学有学生和营防军生冲突学生被打成重伤郭沫若以学生代表身份要求学校出面交涉被校方开除。次年2月插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丙班就读又因为代表班级参加全市罢课斗争于1911年1月被学校开除由于他大哥郭开文是该校教员才得以继续在该校就读。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诞生唤醒了郭沫若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但他不能忍受辛亥革命后的黑暗现实渴望到外地去寻找新的生活。促成他离乡远行的还有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成婚的不幸婚姻。1913年底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1o年是郭沫若学生时代最勤勉的一段。除学习日、德、英几门外语外医学功课非常繁重但他很刻苦获得了医学士学位。后来他之所以放弃行医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是因为得过伤寒留有后遗症两耳重听的缘故。
留学日本对郭沫若一生的展十分重要。日本帝国主义于1915年5月向北京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为此郭沫若与几个同学回国抗争虽未成功却充分表明了他的爱国热情。1919年5月中旬郭沫若与夏禹鼎、徐诵明等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爱国小团体——“夏社”翻译日本人仇华消息或自己动手写些排日的文章向上海各报馆投寄。接着他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一起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了创造社。郭沫若不仅推动了创造社的成立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挥了核心作用。前期创造社先后办了3个刊物即《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创造日》。《创造》季刊虽然由上述三人轮流编辑但郭负责最多。《创造周报》则主要是郭负责。
1919年下半年至192o年上半年是郭沫若的新诗创作的爆期他自认是“最可纪念的一段时期”。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除《序诗》外共56。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有强烈的反帝思想和推翻军阀统治的要求。1923年出版的《星空》是他的第二部诗集共收诗34。《星空》的格调比较低沉反映了郭沫若思想的苦闷。他自认为《星空》是五四退潮后的一些“微波”在这里“像产生《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式的内情感是没有了”1。诗集《前茅》共收入郭沫若诗作23大部分写于1923年。这时我国工农革命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郭沫若的思想也有了较显著的变化。在这里诗人不再只是迷恋自然、颂扬自然而是敢于正视人生正视人世间的苦乐有些诗甚至就是工农革命的战歌。此外他的诗集还有《瓶》、《恢复》等。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卓文君》、《王昭君》等诗剧写了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和自传体小说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方面也作出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卓文君》、《王昭君》两剧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人”的觉醒歌颂了人格独立、人人平等、婚姻自主的五四精神。
留日十年特别是从五四到1923年这几年可以说是郭文学活动的全盛时期。他的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对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从1924到1926年北伐前郭沫若逐渐减少了文学活动主要投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的探讨。这使他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使郭沫若对社会主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这部著作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过程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前进的途径。尽管它在论点上有个别错误但总体上还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和唯物史观的。从事这部著作的翻译使他在理性上开始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他在《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说:“我从前只是茫然地对于个人资本主义怀着憎恨对于社会革命怀着信心如今更得到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感情作用了。这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转换时期。”11924年郭沫若携妻儿由日本回国。对郭沫若的思想展产生很大影响的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o日那天郭沫若目睹了上海工人、学生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杀害工人顾正红往工部局示威请愿惨遭外国巡捕屠杀的情景。工人阶级浴血奋战的精神深刻地教育了他。他积极投身于反帝斗争的洪流。他参与组织“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并为该会起草《五卅案宣言》。他多次在群众集会上表演说指出必须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实践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历史剧《聂嫈》就是在五卅高氵朝中写成并上演的。
五卅运动后他“中止了前期创造社的纯文艺活动开始转入了对于辩证唯物论的深入的认识”“从以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坚决地走到现实主义的路上来”“更由文艺界跳进革命运动的浪潮里去了”。郭沫若的这个转变也是前期创造社能够转向中期创造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成仿吾南下郁达夫北上在上海的创造社元老郭沫若自然就成为中期创造社的实际指导者。他以《洪水》为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积极撰文批判国家主义派的反共、反苏、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言论。
1926年3月经瞿秋白的推荐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聘请郭沫若任文科学长(文学院长)。在进步师生的支持下他大胆地整顿了文科学院将腐败的前清翰林清除出校新聘了不少左派教授。他还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在广东大学高师部学生毕业典礼上他表讲话勉励毕业生“在社会里头1《序我的诗》《沫若文集》第13卷1961年版第121页。
1《沫若文集》第1o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89页。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拿革命的手段努力为群众利益前途奋斗”1。5月间他应毛泽东邀请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报告并兼任第六届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此时他应邀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联合举行的马克思诞辰1o8周年的纪念大会并表演说。
1926年7月下旬郭沫若投笔从戎与阳翰生、李一氓一起从广州出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o月间到达武昌城下。在这期间他由宣传科长、宣传处长、秘书长升任政治部副主任;军衔由中校升为中将。11月上旬北伐军占领九江、南昌后他接到邓演达电令立即组织精干人员赶赴江西主持政治工作。1927年3月浙江、安徽、江苏、上海都被北伐军占领孙传芳的势力迅崩溃。这时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先后制造了赣州惨案南昌、九江事件和安庆惨案。当时郭沫若先在南昌后又到安庆主持政治工作蒋介石曾多次用高官厚禄收买他任命他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每月另加3oo元大洋津贴但是郭沫若目睹一系列惨案的生洞察了蒋介石叛变的部分内幕在革命与反革命生死搏斗的严重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密电武汉中央揭蒋介石的叛变行径并秘密离开蒋介石到达南昌。到达南昌的当天即3月31日他便写下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及时地揭露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革命者、制造安庆惨案的罪行。他的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4月14日他到达上海向周恩来报告了蒋介石一手制造九江、安庆惨案的经过。随后郭离开上海去武汉出席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不久又赴河南参加北伐战争。
7月中旬武汉的国民党进行“分共”活动郭即去九江。8月1日南昌起义时他虽没到南昌但他是由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委员由7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并兼任宣传委员会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8月4日郭到南昌后的第二天随军撤离南昌。部队转战到瑞金时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部队在汕头失败郭沫若等4人在当地农民协会的帮助下于1927年1o月经香港到上海。后于1928年2月24日离开上海去日本。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通缉郭沫若。郭沫若到达日本后几经搬迁最后定居在市川市须和田。在这里郭沫若成就了他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事业。
这段时期郭沫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他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认为“要使这种新思想真正地得到广泛的接受必须熟练地善于使用这种方法而使它中国化”1。于是他着手翻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928年7月他开始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o年3月汇集出版。这部著作用大量史实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展的过程论证中国古代存在过奴隶制社会从而说明中国社会展史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社会展史的普遍规律相一致。这部著作被史学界公认为“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史著作”。
除此之外郭沫若依靠日本和国内朋友的帮助克服了政治上不自由、1李江:《鲁迅与毕磊》《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o年版第216—217页。
1《海涛集·跨着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