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斯年、陶孟和、翁文灏等众多知名学者。蔡元培知人善任他聘请杨杏佛任总干事就是以杨之长补己之短。他说:“我素来宽容而迂缓杨君精悍而机警正可以他之长补我之短。”1他挑选造诣深厚的学者做各所的所长用有科学知识和有领导能力的人做总干事。他们都有充分的权力展其所长。因此中央研究院的经费虽不甚多却能在短时期内取得一些引起世界学者注目的科研成果。蔡元培为展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倾注了满腔心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国民党“清党”以后蔡元培曾希望依托蒋介石政权来谋取国家独立实现民主政治但这个政权越来越专制独裁完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日本动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又推行不抵抗主义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起来抗争。

    193o年8月邓演达成立第三党揭起反蒋旗帜蔡元培表示支持并打算同邓合作酝酿反蒋各派的大联合。1932年12月他和宋庆龄、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任务是营救关押在狱中的政治犯。同盟成立前后他和宋庆龄等曾联名营救杨开慧、邓演达、史良、罗隆基、胡也频、陈独秀、牛兰夫妇、许德珩、罗登贤、廖承志、陈赓、侯外庐、丁玲、潘梓年等人。同盟的争取民主自由和营救活动引起蒋介石的恐惧与仇恨他指使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杨杏佛并迫使同盟停止活动。尽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是蔡元培后期政治生活的光荣一页。

    1933年3月14日蔡元培等百余人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

    他说:“迩年来我国以反对共产党之故辄联而及于马克思之思想与学说寝且言者有罪此种观念亟应打破。”1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上海蔡元培等敢于带头起纪念马克思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936年1o月鲁迅逝世。蔡元培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反对和宋庆龄等组织治丧委员会亲自执绋并致悼词。他说:“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1这一果敢行动既表现了蔡元培对鲁迅没世不渝的友谊又是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愤怒抗议。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坚决主张抗击日本侵略。他痛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1933年5月他在上海青年会举办的国耻纪念会上表演说指出:日本侵华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它灭亡朝鲜的老办法来灭亡中国。现在它在东北制造伪国就是这一套老把戏。1934年他又坚定地表示:我们“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我们的后辈也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2。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浩然正气。19371《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248页。

    1《申报》1933年3月13日。

    1《救亡情报》第24期1936年11月1日。

    2王世杰:《追忆蔡先生》194o年3月24日《中央日报》。

    年抗日战争爆后蔡元培于同年11月由上海移居香港。居港期间年老多病的蔡元培依然忧念国事不忘收复河山。“由来境异便情迁历史循环溯大原。还我河山旧标语可能实现在今年。”31938年4月会晤吴玉章时蔡元培“犹欣欣然以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为国家民族之大幸”4。1939年12月蔡元培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身份为该分会撰写了一会歌歌词爱国热情洋溢充满反侵略战争必胜的信心:“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独立宁辞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1194o年2月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举行成立大会通过蔡元培、宋庆龄、毛泽东等为大会名誉主席团成员。

    194o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深切哀悼蔡元培的逝世。毛泽东在唁电中称颂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在延安各界追悼大会上赠送的挽联中写道:“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全国人民对一代宗师蔡元培崇高、公正的历史评价。

    3《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9o年版。

    4《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98页。

    1《中央日报》(重庆)194o年3月24日。

    第四十章胡适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有希强、自胜生、铁儿、冬心、适、藏晖室主人等。安徽绩溪人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他家是一个亦官亦商的地主家庭。其父胡传曾随吴大澂先后在东北边疆和广东海南供职颇有志于研究边疆地理。母亲冯顺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是胡传的第三房妻子。1893年胡适随母亲到父亲在台湾的任所。1895年回到家乡绩溪入塾读书。胡适6岁丧父由年轻的寡母抚育长大。19o4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读书期间他受到严复、梁启的启蒙思想影响。中国公学是由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的所谓“取缔规划”而归国创办的所以校内革命空气甚浓。这时的胡适经常为颇带革命倾向的《竞业旬报》写稿。从24期(19o8年8月)起他接任主编。从此他在《竞业旬报》上表的文章更多有时一期杂志差不多全是他一个人的手笔。他常用的笔名有自胜生、希强、适之、铁儿、适庵、冬心、骍、蝶等等。胡适在他所写的“社说”、“时评”、“时闻”、“杂俎”等文章里经常激烈攻击旧礼俗和批评政府官吏。此外他也时常表一些杂记、小品、诗词等文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连载自己创作的小说《真如岛》。

    191o年夏胡适考取庚款官费留美。8月离上海9月到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农科。一年多以后改学文科1914年获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胡适特别注意观风问俗有意识地参与当地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使他对美国的文比、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较深入的了解。他经常被当地各种社会团体请去作讲演通过这些讲演既训练了他自己的英语能力增加了阅历同时也向美国人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这种经历对他日后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重大课题极有帮助。

    胡适从他的导师杜威那里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对思想方法的高度重视。在学术方面他把实验主义的精义与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考证学相结合创造出他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这套方法不但支配了他自己一生的学术工作也对一代中国青年学子产生重大的影响。自然杜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也对胡适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但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胡适最为热衷的也是为他一生事业奠定基础的则是文学革命的尝试。

    每谈起文学革命的历史胡适都要提到当时在留美学生监督处工作的钟文鳌。此人每月给分散在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分寄官费时都顺便附上宣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拼音的传单。胡适很不赞成他这种轻率无据的态度但却因此引起他对中国文字语言问题的关切。胡适自幼在私塾读书时已备感古文与日用语言分离的痛苦。当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之后他提出:“古文乃是半死之文字”白话的文字才是活文字的见解。从此他和几个最接近的朋友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唐钺等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文字与文学问题。在讨论中梅光迪最守旧他绝对不承认“古文是半死的文字”。为了反驳梅氏胡适乃广泛搜集资料披阅中外文献著述来检验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由此双方辩论日多梅氏愈辩愈保守胡适则愈辩愈坚决终于激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来并试验用白话作诗、作文。

    1916年秋冬应《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之请胡适把他文学革命的基本主张用很谦虚的口气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1917年1月刚刚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将《新青年》亦迁到北京编辑并表了胡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提出著名的八项主张:(1)须言之有物;(2)不摹仿古人;(3)须讲文法;(4)不作无病之呻吟;(5)务去烂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语俗字。文中特别强调文学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切忌摹仿古人。他断言白话当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应当用白话写诗、作文作一切文学的利器。

    文章表后反响特别强烈陈独秀接着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把胡适的温和的学理式的主张变成了革命的檄文。

    1917年7月胡适回国9月即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与《新青年》一班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鲁迅、周作人兄弟等结合在一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大本营以《新青年》为中心阵地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开展了包括文学、思想、道德、政治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有相当深度的赢得全国进步青年和知识界热烈响应的震荡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胡适成了与陈独秀齐名的领袖他在许多方面挥了有力的影响。

    主要的有:1。继续推动文学革命运动。

    围绕着胡适提出的八项主张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集中的是白话与文言的问题。反对白话文的主张亦时有表。他们视为最有力的理由是说以白话代替文言只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文学革命应革其内容而不在革其形式。胡适回答他们说:“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作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1胡适认为文学形式的变革正是文学内容变革的必备条件。胡适更注意到要真正解决白话代替文言的问题必须成功地创造出有价值、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来。1918年4月他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堂堂正正地标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并系统地提出创造新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这篇极有分量的大文章被郑振铎诩之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胡适还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写实主义提倡写短篇小说提倡戏剧改革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独辟蹊径创作白话新诗。在白话与文言的论争中最受守旧派攻击的就是白话诗。胡适于1919年1o月表《谈新诗》一篇长文其中回答了争论中最关键的问题即新诗的音韵问题。从而为新诗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朱自清说《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了诗的创造与批评的金科玉律了”。

    192o年3月胡适的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出版。著名文学史家陈子展评价说:“《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
………………………………

17

    2。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中最能激励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是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胡适于1918年6月表《易卜生主义》一文极力宣扬易卜生关于充分1《尝试集》自序。

    展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主张指出“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展”。而要展个人的个性“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他特别强调易卜生的一句名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个性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要解放人就必须争得社会自由。胡适主张应当“极力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养成一种自由的空气”。192o年8月他同北大教授蒋梦麟、李大钊、高一涵等联名表《争自由的宣言》。宣言中严厉抨击北洋政府的假共和真专制;要求废除一切破坏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迁徙及人身等项自由权的法律命令;切实保障人民最基本的自由权。这些要求在当时自然是与虎谋皮但终究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抗争是推动思想解放的有力举动。

    1919年11月胡适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真正具有纲领性意义的文献。文中提出最中心的口号是“重新评定一切价值”这是思想解放最彻底的宣言。从此出可以打破一切教条的束缚根本改变人们对传统道德、礼俗等等的看法适应社会转型的新要求重新确立各种规范。胡适就家庭、伦理、女子解放等问题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许多新观念令人耳目一新唤起广大的青年男女向往新的社会新的生活。这对五四以后中国一代青年的思想和行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教育改革。

    胡适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由于他学有根底又富有新思想了解国外教育的展加上在新文化运动中赢得极高的声誉使他对教育改革问题拥有最多的言权。他在就任北大教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