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11年12月蔡元培由德国回到上海。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继续担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任职期间他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把清廷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加以修正删掉忠君、尊孔的内容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他指出这五方面教育皆为当代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界所提倡之军国民主义及实利主义固为救时之必要而不可不以公民道德为中坚。欲养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种哲学上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涵养此等观念不可不注重美育。”他对清廷旧学制进行了重要改革提出务必顺应时势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为此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各种教科书务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初级小学可以男女同校;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分科等。他还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部除设普通教育司和专门教育司外特设社会教育司借以把教育事业从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主张精兵简政节约经费。政府各部人员多者百余人但他主张:为事择人不必多设冗员因而教育部连缮写员在内也只有3o多人。蔡元培为人廉正生活俭朴平等待人极少衙门作风。同盟会员持孙中山介绍信来他不予安排;素不相识的青年王云五因对高等教育提了中肯的意见被破格录用。教育部上起总长下到部员不分等级月薪一律3o元全部开支每月不过千元。由于“诸事简陋惟务实际”勤杂人员用得很少以至堂堂教育总长亲到大总统府去领教育部的大印都是乘人力车往返的。这些带有公仆特色的作风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史上的美1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谈。

    1912年9月蔡元培携眷再度赴德国留学。翌年3月袁世凯刺杀了宋教仁。6月蔡应孙中山之召回国。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痛斥袁世凯是毁弃民元约法的罪魁是凭借武力的野心家主张用武力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

    讨袁军事行动失败后蔡元培于当年1o月到达法国从事学术研究。1916年3月蔡元培等与法国政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起组织华法教育会蔡任中方会长欧乐任法方会长。华法教育会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总部它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从国内招收大批华工并为他们开办华工学校;二是展留法勤工俭学会组织无力出国求学的青年以半工半读方式到法国留学。后这项工作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相当广泛的群众运动一时赴法勤工俭学者达千人。其中许多人在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袖和优秀干部。

    1917年1月在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原来的北京大学是一座封建思想浓厚、官僚积习很深、校政腐败的学府许多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财的阶梯对研究问题并无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吃饭混日子。因此学校被人称为“官僚养成所”。蔡元培上任后先对北京大学的校风进行整顿。他到校第一天校役们列队在门口恭候并向他行礼表示欢迎他立即脱下礼帽向校役们鞠躬还礼。历任北大校长都是由总统任命的特任官他们出入校门是从不理睬校役的。蔡元培的民主作风和平等待人精神在北大师生和校役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师生之间常有文字交往研讨学术因此深受青年学生的景仰。他注重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旧观念教育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财之阶梯”。他衡量教员和学生优劣的标准是学问的有无好坏不是地位的高低和家庭的贫富。

    蔡元培深知办好一所大学激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必须拥有一支积学而热心的教师队伍。为此他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杨昌济、马寅初、马叙伦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这些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到校后成为蔡元培整顿和改革北京大学的重要力量。

    为了鼓励和提倡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在蔡元培的组织和支持下各种学术团体和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如新闻、音乐、画法、书法、体育等研究会以及新潮、国民、平民讲演团消费公社等社团。蔡元培目睹许多学生无意于学术研究却醉心于运动官吏议员从中感到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为此他起组织进德会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不当议员、不吸烟、不饮酒等为戒规以提倡培养个人高尚道德为宗旨。该会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道德堕落的不满对北大部分师生中道德风尚的扭转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因此他在北京大学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后来他总结他在教育界的经验时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展。”1从这种办学方针出蔡元培聘请教员不拘1《宇宙风》第56期1938年1月1日。

    一格唯才是用即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想派别不求全责备不以个人政治倾向作为取舍的标准。“圆通广大兼容并包”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鼓励向封建主义作斗争。因为旧思想旧文化在北京大学仍占统治地位充斥各个学科新思想新文化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提倡“兼容并包”的方针正是为了打破旧思想旧文化专制主义的桎梏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展创造有利条件。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他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两科。鉴于文理分科的流弊力主文理沟通主张废去年级制采用选科制。选科制的实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设立了校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北京大学经过蔡元培的整顿革新面貌为之改观不仅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新的楷模而且促进了知识界思想的转变。在青年学生中掀起追求民主和真理的热潮北京大学因而也就成了五四运动的摇篮。

    蔡元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倡导者。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蔡元培是这两大口号的积极宣传者。他反对尊孔迷信认为守旧派“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背离了思想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因而是十分荒谬的。他抨击几千年来封建专制思想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于相对世界持绝对主义执一而排他”给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他说:“欧化优点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1他要求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希望学生立志展科学文化事业使中国加入“世界学术之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强烈反响。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庆祝欧战胜利大会上作了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他声情并茂地说:“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啊!”2这里他所说的劳工是泛指各种劳动者不单指工人即“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3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力量的新认识。“劳工神圣”在当时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奇^书^网''q i'。's u''w a n g '.'c o m'
    蔡元培主张教育平等极力提倡平民教育。他支持学生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赞助他们走出校门去为劳苦大众服务。192o年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北京大学开始规定五一劳动节放假蔡元培以校长名义出布告:“本日为精神劳动纪念日经校务讨论会议决放假一日。”这座全国最高学府公开纪念劳动节反映了时代潮流的变化也反映了蔡元培思想的可贵。

    1919年五四运动爆时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傅增湘要蔡元培负责召回结队游行的学生蔡元培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不大赞成但也不多加干涉因而回答说:“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学生被捕后他同情学生并立即对被捕学生积极进行营救。当警察总监提出释放被捕学生的条件时1何炳松:《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o5页。2《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3《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蔡元培慨然以身家作保表示同意。他还和师生们在校门口列队欢迎被捕同学归来。

    5月8日北京政府决定撤免蔡元培北大校长职务并下令北京各校整饬学风。在巨大的压力下蔡元培悄然离京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北京大学师生起了“挽留蔡校长”的斗争北京各校和社会各团体也积极响应。北京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被迫电促蔡元培回任北大校长。由于校内外各方的再三敦促9月中旬蔡元培返回北大。他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向北大和全国青年学生表示:自今以后“愿与诸君共同尽瘁学术使大学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国文明前途百年大计”1。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却不完全理解群众运动的作用;他忧国忧民富有爱国精神却看不到解放中国的道路。因而他认为救国运动已经完成学生应该“尽瘁学术”。这时的蔡元培依然局限在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之中。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蔡元培认为应以“学术自由”的原则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盲从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必即信仰马克思。”1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启事正式宣布成立蔡元培支持研究会的成立并应约在会上讲话。当时北京政府到处防范“过激主义”北京大学居然允许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存在这说明了蔡元培的胆识。

    192o年冬蔡元培赴欧美各国考察教育1921年9月回国。1922年初北京争取教育独立运动呈现高氵朝蔡元培积极支持这一运动。3月他表《教育独立议》一文主张“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2。

    1923年夏蔡元培再次赴欧。此后一段时间他虽然仍保留北大校长名义但已不主持北大实际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五卅惨案生后蔡元培在欧洲致电北京大学对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示完全支持。并撰写《为国内反对日英风潮敬告列强》一文在欧洲各国报刊上用英、法、德等文字表揭露惨案真相。

    1926年2月蔡元培由欧洲回国坚辞北大校长职务。虽因各方挽留辞职未果但仍滞留上海没有北上。1927年3月他由杭州到上海参与了蒋介石等策划的反共“清党”活动。4月初在蔡元培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上通过了吴稚晖等提出的弹劾共产党案并要求国民党采取紧急措施将各地共产党员加以逮捕。4月12日蒋介石动反革命政变。13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开会通过了取缔“反革命分子”等项决议。

    蔡元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当群众运动日益高涨时害怕群众的觉悟和剧烈的反抗行动;同时他推崇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并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革命高涨和政治大变动的时刻他一度陷入迷途。但不久即同国民党反动政权拉开了距离。1《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7月23日。

    1李季:《马克思传·序》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4月版。

    2《新教育》第4卷第3期。

    从1927年4月起蔡元培先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1928年8月他辞去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蔡元培是中央研究院的奠基人。该院于1928年6月正式成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至193o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等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汇集了丁西林、李四光、竺可桢、傅斯年、陶孟和、翁文灏等众多知名学者。蔡元培知人善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