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此来不断扩充生产设备。二是依靠信誉大量抛售远期栈单作为调度资金的手段。三是采取控制原料的办法抢先买下大量的新麦以维持长期不断的生产这样便使自己的企业在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四是十分注意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他们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之所以光滑洁白除选用优质麦为原料外还由于在生产中使用了漂白剂。此外为适应顾客的心理他们还采用上等白布制作比其他厂家更大的面粉袋并且适应一般人的侥幸心理在面粉袋里放铜元作为“彩头”以扩大销路。在面粉业展的过程中荣氏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的有利时机努力展纺织业。1916年在上海招股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确定资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本为3o万元分作3ooo股荣氏兄弟的出资占总资本的6o%荣宗敬任总经理。公司的经营大权、财务调度、各厂成品销售、原料和物料的采购以及人员的雇佣和调动等权力都由总经理掌握。申新纺织无限公司成立后展很快。到1918年其盈利额达到22万多元为1916年该厂盈利额的11倍。1917年荣宗敬又买下了上海恒昌源纱厂1919年3月改称申新二厂。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中国爆了五四爱国运动。上海棉纺织业积极响应举行罢市抗议北洋政府镇压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市罢业期间荣宗敬曾表讲话认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些“不良分子不顾民心”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致学界罢课商业罢市农工辍工风潮飘荡全国风靡人心一致众志成城实敝国数千年来第一之奇特。。。虽然此会之事由敝国不良分子措置不良而实果乃由日本国人违反世界公理有以造成之也。”1荣氏兄弟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同时准备趁此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企业。他们派熟悉国外情况的人至欧美考察购买新式机器及时更换旧的生产设备。同时他们联合同业组织了面粉和纱布交易所。在交易所中荣氏兄弟经营的申新厂不仅做多头大量购进棉纱来哄抬市价而且还大量抛出棉花来压低花价谋取更大的利润。

    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二十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爱国实业家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从19o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小学竞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小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场供学生实习用。学生除学习一般中学的共同课程外还注重工商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该校的毕业生在以后荣家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面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申新纺织厂在这期间也展至4个厂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增长了9。4倍其展度大大地过了同期全国纱厂及民族资本纱厂的度。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

    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更加动荡和不安的时期。荣氏企业也和全国所有民族企业一样在内外压迫下蒙受了不少损失。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为了加强竞争荣德生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厂实行管理改革聘用专家和技术人员替代工头管理生产并制订出一整套厂规条例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全国再次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氵朝。荣宗敬立即表宣言说:“自五月卅日南京路生惨剧以后凡我同胞莫不切齿痛恨致酿成罢课、罢市、罢工之举行。。。现在家常日用与夫个人生活所必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64页。

    需实以舶来品占居多数每年流出之金钱何以胜计漏卮不塞困穷立待。兹由鄙人起自6月1日起凡在本公司范围以内之同仁一律不购买舶来品。”1荣德生也表示了对罢工工人的支持。《锡报》1925年6月26日报道说“自沪案(五卅惨案)生后本邑各界捐款助沪工者颇为踊跃昨本市西门外申新第三纺织厂主人荣德生君因鉴于沪上罢工工人失业日久亟应量力救济愿将厂中端节筵资一百万如数捐助。”荣家企业在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高氵朝中开始转亏为盈。于是荣氏兄弟趁机再次扩大实业。1925年先后收买上海德大纱厂建立申新五厂租办常州纱厂成立申新六厂。北伐高氵朝期间荣氏兄弟对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感到恐惧。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荣宗敬要求白崇禧解除工人武装“以维治安”2。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企图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搜括来维护自己的政权。荣宗敬因抵制蒋介石政府强令摊派购买的“二五库券”而遭到通缉。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荣宗敬被迫屈服购下了摊派的“库券”。为了拉拢荣宗敬国民政府让他担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荣宗敬逐渐向国民政府靠拢与官僚资本加强了联系他以做押款的方式取得银行的支持举债将申新厂又增添了3个。这样到1931年底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系统已展到9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拥有纱锭46万枚。至此申新纺织系统已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资本集团。荣家兄弟继获“面粉大王”称号之后又获得“棉纱大王”的称号。

    但是这时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由于国内捐税的繁重以及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负债累累。到1934年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oo万元负债却过63oo万元致使大部分厂子被抵押了出去。荣宗敬被迫向国民政府实业部请求救济。然而国民政府实业部却趁人之危企图用3oo万元的低廉价格将荣氏企业据为己有。荣宗敬为此致函蒋介石指责实业部不仁不义1。在无锡的荣德生联合申新三厂的股东和同业声援荣宗敬。慑于社会舆论实业部不得不放弃吞噬申新的企图。1936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也企图利用债权吞食申新企业。荣氏兄弟再次借助实业界同仁以及社会舆论的帮助挣脱了宋子文设下的圈套。荣氏企业虽然保存了下来但债台高筑的局面却没能改变。在抗战爆前荣氏各厂仅勉强维持生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荣氏兄弟经营的大部分企业未采取措施向内地迁移致使在战火中损失惨重。纺织厂方面在上海的除申新二、九两厂因开设于租界之内在白天能勉强开工外其余各厂均遭破坏。面粉厂方面上海福新各厂均损失严重。无锡茂新一厂、济南茂新四厂也未能幸免。当时荣宗敬因企业损失严重曾一度参加了日本策划成立的“上海市民协会”企图重振旧业。但由于爱国者及时对他指明了该组织的反动性质他未深陷泥坑。荣宗敬为了逃脱日本侵略军的胁迫1938年1月避居到香港。1938年2月1o日因脑溢血症复医治无效在香港逝世享年65岁。荣宗敬的去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上海各报都以显著地位登载消息竞相表悼念文章。2月17日国民政府也表悼念令褒扬荣宗敬“兴办实业”1《锡报》1925年6月11日。

    2《上海总商会会议记录》《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92页。

    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28页。

    的精神。

    荣宗敬去世后荣德生由汉口返回上海。为避免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拒绝出任申新总公司经理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这时荣氏企业多由他的子侄们从事经营其中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在抗战中相继迁入西南和西北为支援抗战起过一定作用。留在上海租界内的申新厂所生产的产品除在上海和内地销售外还畅销于南洋华侨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荣德生积极恢复茂新一厂并于1946年在上海组织“天元实业公司”在无锡开设天元麻毛棉纺织厂。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厂与上海几家大面粉厂合作组织同业联营组织“五厂公证”在国民政府粮食部的支持下曾垄断了小麦的采购并且操纵了面粉的销售。1948年由荣德生主持将申新二、三、五厂和茂新厂组成总管理处并出任总经理。

    荣德生在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有过一定的幻想想通过国民政府向日本索取荣家企业在战争中的损失赔偿同时还想通过得到国民政府的帮助来展荣家企业。1945年他向国民政府婉转进言要求稳定货币建立威信。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o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无锡解放时他留了下来。

    荣德生不仅个人留了下来而且还于1948年下半年制止自己的部属将申新三厂机器拆迁运到台湾的企图。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新中国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人民政府十分尊重荣德生并给予他相当的荣誉和地位。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务。1952年7月他因病逝世于江苏无锡享年77岁。

    第三十八章范旭东范旭东原名源瀼字明俊。1883年(清光绪九年)1o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阴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为直隶大兴县知县。父亲名琛字彦瑜以教书为业。范旭东6岁时其父去世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1892年其长兄源濂任私塾教师他得以继续求学。范旭东自幼从姑母学诗书后入长沙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学八股试帖。他对八股文章很反感曾说:“八股文章代圣贤立言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挥要我伪装圣贤来说假话是不可能的。”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举国上下无不痛心疾范旭东常到宣传新学的求贤书院阅读报纸谈论时事。1898年维新运动中范旭东追随其兄范源濂(梁启的弟子)致力于维新运动受到很大影响为其以后致力于实业救国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oo年范旭东与其兄参加汉口唐才常举义失败即随兄赴日留学改名范锐字旭东。初入东京第六高中后考取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曾参与编辑《游学译编》月刊的地理一栏;同时接近康梁派曾向梁启主编的《清议报》投槁。191o年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次年回国。

    初时范旭东在天津制币厂任总稽核本想为整顿中国币制做一番事业无奈造币厂积弊太深黑暗重重最终只得辞职。之后他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小规模石墨坩锅制造厂。1912年7月范旭东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1913年范旭东被北京政府派往欧洲考察盐务。在欧洲近一年间他参观了欧洲大陆各国矿盐产地和沿海盐场次年回国后向当局提出了改革盐政的建议主张取消专商废除引岸改良盐产统一税率1。时值袁世凯正热衷于皇帝宝座对范旭东的建议置之不理范只好求助于盐务署顾问、《盐政杂志》主编景学钤共同集资5万元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5年6月在塘沽设厂8月正式投产产品商标定为“海王”由景本白任董事长范旭东任总经理。1916年第一批国产精盐运往天津销售揭开了中国盐业史上新的一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欧亚交通梗阻纯碱奇缺独霸我国碱业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趁机囤积居奇致使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些食品业和用碱工业由于买不到纯碱而被迫停产倒闭。1917年吴次伯等人试验制碱成功经人介绍与范旭东商谈办厂事宜。然而卜内门公司百般刁难吴次伯中途背信弃义英国汇丰银行又要挟财政部将用盐制碱特权给予英商面对严峻的形势范旭东毅然亲自北上招股决心担负起办厂重任。

    范旭东的努力终于没有落空。1917年1o月北洋政府批准永利原盐免税并通令在永利厂址百里内不得再设同类工厂。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招募银元4o万。范旭东被董事会推选为总经理。然而永利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外国资本家封锁关键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又缺乏资金股东纷纷退出使永利陷入了困境。

    1李祉川、陈歆文:《祖国·事业·科学·人才》见《化工先导范旭东》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张高峰:《苦海盐边创业纪实》见《化工先导范旭东》第16页。“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1这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