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了凄凉的晚年。1965年12月6日夜猝然病逝终年69岁。
2o年后1986年1o月24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北京隆重纪念罗隆基9o诞辰。会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代主席楚图南讲述了罗隆基的生平事迹。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追述了罗隆基的一生肯定罗隆基是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为我们民族和国家做了好事是值得纪念的。
1《人民日报》1957年5月11日、5月23日。
第三十三章张君劢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又字士林号立斋别号世界室主人英文名g。上海市宝山县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1月18日出生于嘉定县城一商宦之家。在12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后与其胞弟张嘉璈共同活跃于中国政坛。张君劢一生出入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在政治学、哲学、文化等方面著述颇丰。
6岁时入家塾记诵儒家经典学作八股文接受传统教育。1897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英文及数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思想进步教员袁希涛的影响开始关心政治。后来张君劢一度成为梁启立宪政治的忠实追随者。
19o2年张君劢应宝山县乡试经义策论中秀才。次年考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半年后改入南京高等学校。拒俄运动生后因报名参加拒俄义勇军被斥退学。19o4年到长沙明德中学教英语不久转澧州、常德等中学任教。19o6年被宝山县公派日本留学抵日后背弃入师范学习理化的承诺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预科后入大学部学习政治精读英人洛克、约翰·弥尔等人的政治学著作初步确立了民主政治思想。因背弃承诺官费仅半年而止不得已卖文谋生。19o6年11月在梁启主办的《新民丛报》上表处*女作《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从此结识流亡日本的梁启。到1929年梁启逝世梁、张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人对德国文化的崇拜使得张君劢萌生了到德国留学的念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诏书后张君劢积极参与19o7年1o月梁启在东京组织的立宪团体政闻社。并在机关刊物《政论》上表《国会与政党》等文鼓吹立宪政治以及西方政党政治学说。政闻社解散后19o9年6月与他人在东京设立“咨议局事务调查所”创办《宪政新志》杂志继续鼓吹议会政治。
191o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参加清政府的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1912年赴京任农商部秘书针对当时争论异常激烈的省制问题张君劢著《省制草案》提出自己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问题上的主张。同年1月与汤化龙、孙洪伊等宪友会成员在上海起共和建设讨论会隐奉梁启为领袖夏秋之间为动员各方面欢迎梁启归国而四处奔波。1o月上旬受民主党委托到日本迎接梁回国下旬记录梁启在各欢迎会上的讲演12月将各讲演结集出版名为《梁任公先生演说集(第一辑)》。
1913年张君劢取道俄国赴德国留学3月入柏林大学学习法政、财政等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对战争生了极大的兴趣。1915、1916年在《大中华杂志》、《浙江兵事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上表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向国内介绍了有关大战的情况。
护国战争爆后应梁启电召归国。1916年春出任浙江省交涉署署长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国会重开后围绕省制是否入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1916年9月张君劢在《大中华杂志》上表《联邦十不可论》并重印《省制草案》重申“大共和国之理想”的主张。
“府院之争”之际张君劢极力主张对德宣战。1917年2月秉梁启之意前往徐州向张勋汇报对德外交情况;4月请梁启起草对德宣战布告。6月建议段祺瑞组织参战军;8月段政府公布对德、奥宣战书。
“安福国会”成立后张君劢追随梁启暂时退出政坛。1918年1月酝酿起松社以纪念在护国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蔡锷(字松坡)将军;12月与梁启等作欧洲旅行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梁启等回国后张君劢仍留居德国耶纳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倭伊铿(rudo1feu)学习生命哲学直到1922年春回国。
旅欧期间张君劢除研究哲学外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翻译了苏俄宪法向国内详细介绍了德国革命的情况鼓吹德国式的社会主义反对苏俄社会主义反对以俄为师从此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大量政论性文章表在《解放与改造》(第三卷起改名为《改造》)杂志上。1922年把介绍德国革命的文章结集出版名为《新德国社会民主政象记》。
1922年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八团体“国是会议”草拟国宪大纲并著《国宪议》加以说明。同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driesch)应讲学社邀请来华讲学。张君劢口译并整理出版《杜里舒讲演录》同时向国人翻译、介绍杜里舒的生机主义哲学。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提出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遭到丁文江(字在君)、胡适等人的反对哲学界因此展开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又称“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张君劢在很多讲演中提及此事因作为论战的一造主角而自豪。
“猪仔议员”制订的“曹锟宪法”公布后张君劢鉴于该宪法采纳了“国是会议”宪草的很多内容主张由国民投票公决遭到邵力子、瞿秋白等人的痛斥。
1923年在上海创办自治学院自任院长次年奉令改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授英国政治、唯物辩证法批判等课后来政治大学的一批学生成为其忠实的政治追随者。北伐军攻克上海后政治大学被关闭。1925年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运动张君劢、梁启等拒绝段政府参加善后会议的邀请。
1927年梁启拟组织一松散的组织作为组党的准备张君劢主张梁宣明政纲直接组党。1928年张君劢与青年党领袖李璜在上海创办《新路》杂志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与训政学说杂志行十期即被停刊。1929年青年党在上海英租界开办知行学院张君劢为学员讲授欧洲政治思想史。端午节前在回家途中遭绑架被囚禁在上海警备司令部附近达2o天之久。9月9日参加完梁启的葬礼不久到德国耶纳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哲学并与倭伊铿合著《人生观问题》。
193o年译著《政治典范》(grammarof)出版因迫于国民党高压统治不得已以“张士林”的名义出版“士林”二字各取“嘉森”二字的上下部分。拉斯基的多元政治论思想对张君劢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8月离开耶纳返国中途在苏联停留一月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情况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北平后到燕京大学讲授黑格尔哲学并与张颐就黑格尔哲学展开讨论。
1932年与张东荪、罗隆基等在北平秘密成立中国国家社会党创办《再生》杂志表《我们所要说的话》、《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等纲领性文章提出国家民族本位、民族建国、修正的民主政治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等政治主张。1934年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被选为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出路在于“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同年12月国民党当局将3ooo余册《再生》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籍一同焚毁。
1935年再生社出版《中国往那里去》汇集了国家社会党的一些纲领性文件。《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汇集了张君劢在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文章及讲演。是年到北平、广州、太原等地讲演积极宣传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6年国社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连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职。译德国鲁登道夫著《全民族战争论》(dertota1kriegbyludendorf)呼吁全民抗战。
全面战争爆后应邀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国防参议会并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家社会党得到政府的承认愿意共赴国难。1938年12月表《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希望共产党放弃阶级斗争、取消军队和边区。同年出版《立国之道》详细阐述了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9年各民主党派利用国民参政会的合法地位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在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张君劢等36名参政员联名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扬民力而利抗战案》要求政府授权国民参政会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制订宪法结束党治。同时又与左舜生等其他55人联名提出《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提出以宪政代替党治立即成立举国一致的战时行政院。随即与张澜等人起组织宪政座谈会并决定成立宪政促进会。
随着抗战形势的展及国共之间矛盾的尖锐194o年张君劢、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秘密集会商讨民主党派的联合问题后来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与胞弟张嘉璈视察滇缅公路并撰《尼赫鲁传》希望国民像尼氏那样勇敢地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并以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明书院的宗旨。该书院与勉仁书院、复性书院齐名成为抗战时期的三大书院之一。表《胡适思想路线评论》一文认为孔子为中国文化的柱石胡适提倡打倒孔家店是因为他对孔子没有正确的认识。
皖南事变后为调和国共之间的冲突抵制蒋介石利用国民参政会为残杀新四军的行为辩护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如结束党治还政于民实行宪政军队属于国家军委会要有中共领导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主席团必须有周恩来参加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太平洋战争爆后因涉嫌策动反对宋霭龄用飞机运狗事件的学潮被困于重庆汪山民族文化书院被迫停办。
1944年继续积极从事民主宪政运动。宪政实施协进会第四次常务会通过张提出的《人民基本权利三项之保障之建议》。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开幕当天提出将来的政治必须实现各党各派共同合作的民主政治。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并任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年底赴美国参加太平洋学术会议。1945年春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次年经英国回国途中考察英国工党的政治主张并访问《历史研究》作者汤因比。
1946年1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反对一党专制极力主张议会政治。
政协协议确立了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等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适逢六十大寿各民主党派领袖及社会贤达前往祝贺周恩来送给张君劢的寿文是“民主之寿”。政治协商会议后参加宪法草案审议会并根据政协达成的协议拟一份宪法草案供审议会参考。后来国民党方面对该草案作了修改并由“制宪国大”通过成为中华民国宪法。7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讲中华民国未来宪法问题讲稿于1947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8月美国方面宣布调停失败蒋介石不顾政协协议及各方面的反对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同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张被选为中央组织委员会主席。美国宣布调停失败后张君劢、黄炎培等以第三方面的姿态调停国共之间的冲突1o月张在上海代表民社党招待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及社会贤达的代表呼吁和平、民主、统一。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制宪国大”开幕中共及民盟中的进步人士极力反对。11月2o日张君劢在蒋介石的劝诱下不顾民盟及民社党中进步人士的劝阻与蒋介石交换了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换文。民盟随即将民社党开除出盟。1947年4月张与蒋介石、曾琦在“新政府之施政方针”上签字并向国民党当局提交国社党参加政府的名单。此事遭到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抨击。
1947年7月民社党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张被选为主席并亲拟党歌歌词重申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1o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并加以镇压张与李璜联名致函行政院长张群表示抗议。12月底应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邀请赴美讲演新宪法。1948年4月初讲学归来积极支持民社党出席“行宪国大”的代表选举蒋介石为总统。6月在上海为民社党党员作题为《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的长篇讲演。
南京解放后民社党总部随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