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均隶属于各省的建设厅。它们的工作,主要是对本省的矿物及其他原料、产品等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另外,像上海这样的特别市,也设有工业实验所。
私立的化学研究机构有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和上海的中华化学工业研究所,而中国西部科学院则是由川省军政当局及各界人士发起的组织。与实力雄厚的国立或省立机构相比,这些单位虽然规模较小,经费来源单一,甚至时有拮据,但它们却是三十至四十年代中国的化学研究队伍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中又以黄海社的工作最为出色。私立机构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曾有过的一个讲求科学、发展科学以富国强民的热潮。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与化学有关的主要研究机构有北平协和医学院和上海雷斯德医药研究所。此外还有天津的华北化学试验室、上海化验室、上海远东化验室和工部局卫生化验室等。另外还有日本人在上海设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所,其规模较为宏大,所中有化学及生物学两科,研究内容多属于化学,比如中药的提取和研究等。这类机构经费较为充足,研究工作各有成绩,对中国的化学界影响很大。
各个公私立的大学是中国化学研究的另一支主要力量。在各高等学校中,人才集中,资金较为充足,既能从事基础研究,也能从事应用研究。933年到9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发表的203篇论文中,有清华大学化学系的57篇,占总数的28%,由此可见高校研究工作之一斑。
2。出版物的涌现。
专门刊登化学研究论文及有关文章的刊物在中国创办较晚,但化学论文的发表却是在二十世纪初。9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但大部分属于概论,研究论文很少。以后数量虽逐渐有所增加,在《科学》中却仍只占少数,如在第4卷《科学》中,化学论文有9篇,共322页,只占总页数的5。4%。创刊于923年的《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930年改称《化学工业》),是专门登载化学论文的刊物,然而质量又不太高。因此在927年以前,国内的化学论文大多是送到国外刊物上去发表,而且从事化学研究的人以此为荣。927年开始发行的《中国生理学杂志》(由中国生理学会创办),为国内研究论文的发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但是,从化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份杂志所载的化学论文,仅仅局限于生物化学方面,因此有必要创办一种范围更广泛的化学刊物。
中国化学会从建会开始,就把办刊工作作为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932年8月,在学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次理事会上,就决定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该刊于933年创办,由曾昭抡任总编辑,主要是发表全国化学界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从创刊至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933年召开的中国化学会首届年会上,为“求化学在国内之普及”,决定创办中文刊物《化学》,协助中国化学会传播化学知识、推广化学应用、提倡化学研究,以宣传报道化学的进展、化学教学法、国内化工概况、化学科研论文摘要、化学出版介绍与会务记载等内容,由戴安邦任总编辑兼总经理。从创刊至解放前为止,共出刊卷27期,其间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曾一度停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该刊自卷期起,就辟有“中国化学撮要”一栏,由曾昭抡主编(卷3期起,由曾昭抡与张克忠共同主编,曾代表中国化学会主编化学部分,张代表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主编化工部分),将国内各刊物所发表的与化学有关的一切论文、国人在国内完成研究而在国外发表的化学论文、以及由西人撰写但与中国化学有特殊关系的著作等,以摘要形式登出,积累与报道了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末国内化学文献的线索,填补了国外化学文摘杂志报道中国化学文献上的部分空白。这是中国查找近代国内化学文献的一种重要检索工具。
《化学通讯》为中国化学会的又一刊物。93年,理事会为了及时报道会务活动,加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联络与交流,决定由总干事吴承洛创办《化学通讯》。937年理事会改推袁翰青任编辑与经理,94年该职由高济宇(902—)担任。《通讯》初为半月刊,后为不定期刊物,到949年出完第4卷后停刊。
除了中国化学会的三个刊物和前述的《化学工业》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化学工程》,于934年开始出版,中西文稿件并收,多属与化学工程和化学工业有关的研究论文以及材料分析等,选稿较为严格。另外,一些其他学术团体的刊物也时常登载一些化学方面的概论或论文,如中华学艺社的《学艺》、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科学世界》等。
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国内化学刊物及与化学有关的刊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学会刊物、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工厂刊物。在学校刊物中,像《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报告书》(933年创刊)、《山东大学化学系试验室报告》(93年创刊)等都是专载研究论文,而且质量颇高,在化学刊物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而清华大学的《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93年创刊)、北京大学的《国立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929年创刊)、中央大学的《国立中央大学理科研究录》(930年创刊)、金陵大学的《科学教育》(934年创刊)也经常发表一些研究性的化学论文,为化学界所重视,其中尤以清华和北大的两种刊物最为重要,并且具有国际声望。这些学校刊物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国的化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浓厚的学术气氛。
在研究机关的出版物中,《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集刊》(93年开始发行,为不定期刊,935年改出《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专门刊登本所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也于934年月起发行类似的不定期刊《国立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丛刊》,但最初所文都是用英文或法文写成,并且很多文章又重复登载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930年创刊)上。除此之外,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的《燃料研究专报》、各省商品检验局及工业试验所的不定期刊,也多发表一些化学、化工方面的调查或研究论文。而私立研究机关中,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印行有不定期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国西部科学院则有《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丛刊》(不定期)。930年创刊的《海王》,属于由化学工厂发行的刊物,它是由塘沽的久大、永利及黄海三机关联合设置、由海王社创办的,其中不乏颇有参考价值的化工论文。这种种刊物,虽有专门与非专门之分,并且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都是三十年代中国化学研究勃起的产物,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状况。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二十年代初,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窦维廉(illiamherydolph,890—952)就开始把发表在中国刊物上的重要论文写成英文摘要,送给美国化学会所办的《化学文摘》(hemialbstrats)登载。935年,由于国内研究论文的日益增多,窦维廉一人难以承担,便邀请曾昭抡参加这项工作,由美国化学文摘聘请为摘要员。尽管在20多年里在该文摘上登载的中国化学家的论文摘要屈指可数,而且偏向于生物方面,但由于美国化学文摘为世界上堪称完善的化学文摘刊物,因而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它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中国与世界学术界的交流。
除了刊物以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927至94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这是与当时中国热衷于发展化学工业以解决国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的状况密不可分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而程度高深的研究专著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的化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才刚刚开始在中国的学术界站住脚跟。
谭勤余“中国化学史与出版物”,《学林》第8辑,94年月。第三节二十世纪上半叶名词术语的厘订化学译名问题,在中国的近代化学史上占有一个比较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自江南制造局翻译化学书籍以后,化学译名便成为各家译书者共同注目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成为中国早期化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自十九世纪以来,化学发展迅猛,更是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新名词,而且科学愈是精深,其名词也就愈加复杂。中国的化学较西方起步晚,势必要以翻译西书作为基础,因而命名系统的创立便应时而生。在92年以前,就已有了虞和钦的《有机化学命名草》、李景镐的《有机化学命名例》等,但都未能得以普及。95年,教育部公布《无机化学名词》,仍是不甚详细,而且没有涉及到有机名词。到98年,由博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医药学会及江苏省教育会等组织的“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扩展成了“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并且除了医、药两组外又加入了化学组,开始审查化学名词,从元素到无机化合物,到术语,到理化仪器,到有机化学普通名词,最后到有机化学系统名词。92年全部名词审查完毕,由教育部公布,至此化学名词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期间花了五年的时间。
但是,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制定的化学名词,却始终未能得到普遍推行,反对力量主要是来自当时在国内出版界居首要地位的商务印书馆。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务印书馆就一直在采用郑贞文(89—99)制定的无机和有机名词系统,而且鉴于该馆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当时社会上所用的化学译名,绝大多数都出自该馆。郑贞文的名词系统与科学名词审查会的方案有很大分歧,这样,关于化学名词的激烈争论一直持续到932年以后。
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设立大学院为全国教育最高机关,以代替以前的教育部。928年,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成立,“聘请专员,广搜近年出版书籍,调查著作界采用化学术名之标准,分列统计,以察众意之所趋。未及决定,而大学院改组,译名工作遂由教育部编审处继续进行”。932年5月,国立编译馆成立,在这之前,译名问题虽然没有确定方案,但这一时期所做的工作为后来审定译名打下了基础。
国立编译馆成立,便开始着手整理化学名词,聘请郑贞文主持此项工作,参考各方意见,编成具体方案。932年8月,教育部采纳陈可忠的建议,召开化学讨论会,讨论国防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化学译名三大要案。在译名方面,由郑贞文拟定的草案,在经提案委员会审查并交译名组通过后,由大会讨论,通过了若干条重要的化学命名原则,并对元素译名进行了表决。同时请求国立编译馆尽快成立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详订有机化学名词,清理无机化学和仪器名词。同年8月,教育部及编译馆聘请郑贞文等7人为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郑贞文为主任委员,根据化学讨论会的议决案,积极整理、反复讨论,并征求各处学术机关的意见,终于完成了《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月由教育部公布命令,次年月出版,成为国立编译馆最早出版的科学名词专著。
《化学命名原则》出版后,在学术界及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推行,新出版的化学书籍几乎全都采用了这项原则。至此,十多年来一直迁延未决的化合物译名问题,终于得以告一段落。
《化学命名原则》,国立编译馆933年版。
除《化学命名原则》外,在国立编译馆编辑制定的化学名词中,还有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化学术语、化学物质名称等。这些工作在三十年代都得到很好完成,成为化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良好基础。
《化学命名原则》为数种化学物质的西名中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可行的、统一的标准。它列出了92种天然元素,在标出其拉丁名、英文名以及符号的同时,列出了中文译名和读音,采取“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石”的命名方式。清末徐寿和傅兰雅曾给4种元素命名,而在《原则》中,这4个元素名称里有44个被保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另外有0种采用了新的读音以使其与拉丁原文相符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