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5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人材培养。

    我国物理学教育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前半期得到了较大的展培1参阅周昌寿:《译刊科学书籍考略》载《张菊生先生七十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实际上按周昌寿所列的书目其中物理学书籍近6o种约占12%。

    养了许多物理学的专业人才。然而总的说来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缺乏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内迁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量散失师生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迁到重庆;浙江大学迁到贵州湄潭。在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师生们坚持教学和开展学术活动在此期间培养出的学生中后来多人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黄昆、朱光亚等等。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老一辈的物理学家献身教育与研究事业为国家培养年轻人才。像胡刚复曾先后在11所高等院校筹建物理系或理学院或在其中任教。清华、燕京和北京三所大学的物理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学有师承后继有人保证了中国物理学事业的不断展。

    第二节物理学研究1。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国外进行和完成的。

    这种状况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国内缺乏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而且也是由于国内缺少实验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缺少理论研究所必需的资料信息。我国国内的物理学研究从二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展起来。

    然而无论在国外抑或在国内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奋努力在纯粹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许多成为我国物理学某领域或某分支学科的开创性或奠基性的工作有些还在国际物理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下面仅列举若干人物与事项以简要说明之。二十年代初叶企孙用x射线法精确测定的普朗克常数值曾一度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采用他也是我国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研究的物理学家;饶毓泰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谱得到重要成果;严济慈在光谱学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吴有训从实验上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开创了我国国内的x射线研究;王守竞把新诞生的量子力学成功地应用于原子分子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施汝为在我国国内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的研究;萨本栋在研究交流电机和电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赵忠尧在193o年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张文裕现μ介子和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吴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著;谢玉铭三十年代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研究事实上现了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得到肯定的“兰姆移位”;王竹溪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有出色的成就;王淦昌在四十年代初就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周培源深入研究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以及流体力学湍流理论;钱三强和何泽慧关于核裂变的研究尤其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为国际物理学界所公认;6学善、余瑞璜、钱临照等分别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x射线晶体分析fourier新综合法研究、金属晶体的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葛庭燧在金属物理方面有许多为国际公认的创性研究;汪德昭、马大猷分别在声和声纳的研究、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创性的成果;王大珩研制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贡献很大;钱伟长创立了以三维弹性理论和张量分析法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的内禀理论;钱学森、郭永怀等在高声流亚声和声混合流动问题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为空气动力学的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彭桓武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贡献卓著;黄昆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特别是晶格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等等。

    大体上说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在抗战之前较多从事实验研究尤其是在光谱学方面;抗战期间则大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其次是应用光学研究;抗战之后也较多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总之物理学研究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

    2。专业研究机构的情况。

    我国专业性质的物理学研究机构在二十年代后期逐渐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

    1928年6月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在此之前3月在上海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该所下设物理、化学和工程三个组。7月三个组独立为三个研究所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遂告成立由丁燮林任所长。研究所先后建立起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物性、x射线、光谱、无线电、标准检验、磁学等实验室以及金木工场。研究所除开展各项研究外还制造理化仪器供全国中学和大学及研究机关之用。仅中学仪器一项至少制成两千六七百套为促进我国物理科学的展作出了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物理所内迁始迁昆明继迁桂林再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物理所于1946年复迁至上海。同年丁燮林辞职由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兼任所长。1946年冬议迁南京九华山麓并将地磁部分并归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47年秋吴有训受聘任所长。同年冬在南京建成实验大楼图书仪器遂次第运宁至1948年3月全部迁竣。新建的实验大楼有图书室、原子核学实验室、金属学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光谱学实验室、恒温室、以及金工场等。与此同时二十年间物理所的研究队伍也有很大展。1928年仅有专任研究员4人助理员4人;1948年已有专任研究员7人兼任研究员2人专任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助理员5人。

    1929年9月我国另一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成立。该院初期设理化等各部理化部长由副院长李书华兼任。同年11月物理学研究所成立属理化部李书华兼主任。193o年严济慈被聘为物理学所主任。1932年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合作创办镭学研究所亦属理化部又聘严济慈兼镭学所主任。1935年该院取消理化等各部直接设研究所并改主任为所长。严济慈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并兼镭学研究所所长。同年镭学所迁往上海。抗日战争爆后物理学所内迁昆明。抗战胜利后物理学所迁回北平。1948年镭学所改组分为结晶学研究室(上海)和原子学研究所(北平)前者由6学善主持后者由钱三强任所长。物理学研究所设有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金工场、光学工场等机构。研究工作主要有光谱学、水晶构造、压电现象、照相片之感光性、地球物理等几个方面。抗战期间该所主要进行应用光学和应用地球物理方面的工作。为适应战时需要曾制造最高放大倍数为14oo倍的显微镜5oo余架供教学、医疗和工业所需;磨制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等)的光学玻璃部件3oo余套供道路和水利测量所需;制造水晶片振荡器1ooo余具供后方无线电台及盟军无线电收报机用;另外还在云南及贵州进行物理探矿1o余处。镭学研究所设有放射学、x光、光谱学等研究室及化学实验室主要进行放射性元素研究和x光研究。抗战期间该所力图利用固有设备从事理论与实用问题之探讨研究范围属于放射学、结晶学和光学方面;另外曾制紫外光灯十数具以应军令部及当地医院之需求。1934年物理学研究所与镭学研究所共有专任研究员2人兼任研究员3人助理员9人。1948年物理学研究所有专任研究员7人镭学研究所有专任研究员4人。

    继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建立研究所之后1932年5月军政部兵工署理化研究所成立其中物理部分设金属、弹道、光学、材料、电学共五个试验室。研究问题包括:特种合金钢的物理性质及其金属组织钢的热处理与其物理性质及金属组织的关系各种棱镜的制造军用通信设备光感器无线电遥控器等等。此外在昆明和贵阳的兵工署所属工厂由龚祖同主持设计研制多种军用光学仪器供抗日前线将士使用。

    3。大学研究机构的情况。

    二十年代末国家批准有条件的大学设立研究部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清华大学于1929年成立理学院第二年该校物理系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后物理系着重展研究部。在短期内建立起了x射线、无线电、光学、磁学等研究室。用于研究的设备和仪器有:x射线设备、γ射线设备、大型电磁铁、石英摄谱仪、示波器、无线电射与接收设备等。除清华大学外6续设立物理学研究部的大学还有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等。

    抗日战争期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仍设有研究院继续开展科研工作。1939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无线电、金属、航空、农业和国情普查等五个特种研究所进行了一些直接为政府军事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叶企孙任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为金属研究所所长任之恭为无线电研究所所长庄前鼎为航空研究所所长这三个研究所的工作都与物理学关系密切。

    4。研究刊物及论文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理学论文很可能就是李复几的博士学位论文《d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19o7)。至二十年代末期我国学者在国外刊物上表的论文全部都是他们在国外进行研究的工作成果。大约193o年左右我国学者在国内进行研究的工作成果开始见诸于国外刊物。吴有训的论文《单原子气体所散射之x射线》就是他在清华大学进行的工作于193o年表在英国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将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表在国外刊物上的最早的论文之一。

    据统计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在国内外表的研究论文和科学报告总数将近1ooo篇。它们几乎全部都以外文(英文、法文、德文)表。大量论文散见于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各种学报或学术刊物一部分表在《中国物理学报》上还有一些刊载于《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集刊》、《(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丛刊》(以上《集刊》和《丛刊》于抗战爆即停刊)、《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甲种)》(该报告至195o年共出版五卷28期)以及各大学的学报。

    第三节中国物理学会1。成立经过及组织机构。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是我国物理学工作者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

20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近代科学事业尚处于初创阶段。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赵元任、周仁、胡明复、秉志、杨铨、任鸿隽等9人于94年倡议发行《科学》月刊,95年又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该社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经过多年努力,该社发展为全国性的科学学会,对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之中,部分是物理学方面的,如邀请著名物理学家来华访问,在《科学》月刊上介绍物理学领域的新进展,等等。然而,到三十年代初,在我国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中已有许多物理学工作者,建立一个物理学专业性学术团体的需要日渐迫切。

    推动物理学专业性学术团体成立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国际联盟于93年派出四位专家,到中国来考察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专家之中,有一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aullagevi,872—94)。朗之万来华后,受到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他则建议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应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并建议中国物理学会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以谋求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及国际交流。经朗之万的促进,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组织迅速成立,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932年8月22日至24日,在北平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

    按照大会通过的学会章程,中国物理学会“以谋物理学之进步及其普及为学会宗旨”。学会领导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推选四人分任会长、副会长、秘书及会计。李书华当选为首届会长。至949年,中国物理学会的历届理事长(或会长)为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周培源。

    中国物理学会在932年成立时,设立有学报委员会和物理教学委员会。

    933年又设立了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增设应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