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4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得似”。他告诉我们既要避免工匠式的描绘又不要去无中生有地自欺欺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辩证地、恰到好处地把握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对于中国艺术的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齐白石非凡的艺术成就得到徐悲鸿的极大关注1929年徐悲鸿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多次亲往聘请老画家担任该院教授。他的坚持感动了饱经世态炎凉的齐白石。“三顾茅庐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从此他每周到学校去为学生上课、示范给予传统中国画教学以巨大冲击。但是同时他也因此遭到保守势力的围攻被视为“野狐禅”。齐白石的一诗形容了当时的孤立局面:“少小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1931年在徐悲鸿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齐白石的画集徐悲鸿在序言中称赞他“具备万物指挥若定及其既变妙造自然”。1933年齐白石的杰作《荷花》由徐悲鸿携至欧洲于是在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地各大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展上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他的作品被法国、德国、苏联的大博物馆收藏获得极高赞誉。

    七七事变之后齐白石在北平深居简出在大门上贴了“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的声明。在日伪的不断纠缠骚扰之下1943年他又在门上贴了“停止卖画”四个大字并拒绝去日伪把持的艺专上课。看到汉奸的横行霸道他便以画老鼠、螃蟹来予以讽刺题上“看汝横行到几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

    抗战胜利后齐白石重新担任了国立北平艺专的教授并到南京、上海举行画展受到热烈欢迎2oo多张画全部售出。琉璃厂的南纸铺重新挂上他卖画的润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席邀请他共进晚餐并对他的健康和创作非常关心使他深受感动。经过多年战乱常常担惊受怕的老画家对安定和平的生活极为珍视。他清理了多年积存的宣纸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在家里养了鸽子细心观察它们的体态、动作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捕捉它们既温和又机敏的形象创作了许多以和平为主题的花鸟画。他笔下的和平鸽非常美长翅长尾宽肩健羽红爪灰身老大的眼圈和秀气的喙也都是鲜红的。这些气宇轩昂、勃勃向上的鸽子往往立于一个插满荷花的大瓷瓶前这是老人利用了中国文化借助谐音寄情托兴的手法巧妙地以“荷、瓶”隐喻和平为自己的绘画注入了新的生气。1952年为了庆祝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齐白石在“丈二匹”的巨幅宣纸上用彩墨创作了《百花与和平鸽》已年近9o岁的老人用整整三天时间完成的这一巨作充分展示了他那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旺盛的生命力。同和平鸽一起出现在他笔下的新题材还有《万年青》那苍翠的大叶簇拥着挺直向上、欣欣向荣的红花它是画家用自己最美好的艺术语言从心底出的“祖国万岁”的欢呼。1953年1月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庆祝会和宴会为齐白石祝贺生日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的荣誉称号。1o月齐白石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并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他在这一年之中所作的大小画达6oo余幅。

    1954年在东北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举办了《齐白石画展》和《齐白石绘画展览会》。湖南省人民选举他为代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齐白石的艺术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1955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他通讯院士的称号;1956年前苏联举行了庆祝他寿辰的集会。世界和平理事会更授予他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

    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齐白石担任该院的名誉院长。春夏之交老画家开始患病9月病情加剧16日下午逝世。9月22日举行了有周恩来总理参加的公祭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齐白石遗作展览会》以58o余幅画作3oo多件手稿、印石、诗笺展示了这位艺术大师丰富多采、创作等身的一生。1963年齐白石在诞辰1oo周年之际当选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齐白石曾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费了我毕生的精力。”

    第五十三章梅兰芳梅兰芳名澜字畹华(或作浣华)一字鹤鸣小字群儿江苏泰州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祖父巧玲(1842—1882)是清同治、光绪间京剧旦角演员曾掌四喜班能戏甚多也精于昆曲并有戏班管理的才能。伯父雨田(1869—1912)京剧琴师精于京胡、笛子且“六场通透”(京剧场面上任何乐器都能演奏)为谭鑫培操琴伴奏多年二人合作默契相得益彰并与鼓师李五(李奎龄)并称“三绝”。父竹芬(1874—1897)亦工京剧、昆曲旦角举凡梅巧玲演的戏他都能演好可惜英年早逝。

    梅兰芳9岁开始学戏在姐丈朱小芬家由蒙师吴菱仙教授学会了正工青衣戏3o多出。11岁第一次登台串演昆曲《鹊桥密誓》中的织女。14岁搭班“喜连成”科班演出与周信芳、林树森、贯大元、雷喜福等合作演戏。同时仍在朱家学戏向吴菱仙学青衣外又向其姑丈旦角秦稚芬和其伯母的弟弟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和刀马旦戏。

    他幼时练功凡是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基本功全练练就了坚实的、深厚的功底使得他以后演戏能得心应手。

    191o年他17岁时因“倒仓”(青春期变声)而脱离喜连成嗓音恢复后又先后搭入鸣盛和科班、双庆班演戏。其时又向他伯父梅雨田学戏并先后拜王瑶卿、路三宝、陈德霖等为师学了很多京剧、昆曲剧目。再随武生茹莱卿、武花脸钱金福等练武功和学一些武戏包括武小生戏。还曾向乔蕙兰、李寿山、谢昆泉、陈嘉梁、赵子敬等学昆曲。后来到上海又曾与丁兰荪、俞振飞、许伯遒研究过昆曲的身段和唱法。他学昆曲前后不下七八十出一来因为当时昆曲已渐式微他有意加以提倡;二来他为了学习、吸收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特点以丰富京剧艺术。他学昆曲一面向老师学唱和表演一面请精于词曲的老朋友讲解唱词务求字句完全理解并据以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再结合身段研究分析使演出质量逐步提高。他在练工、学戏的同时还养鸽子以锻炼眼睛和臂力养花以培养将各种颜色适当搭配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他的表演、舞蹈和服装设计等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他从1915年开始向王梦白学画其后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徐悲鸿及上海的吴昌硕、汤定之等切磋中国画艺术。又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学习鉴赏文物。他非常重视欣赏古画、古文物、古代雕塑等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从他年轻时起在他的周围就有一大批文人、墨客和受到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帮助他有的帮他编写剧本有的为他搞宣传有的给他做文墨工作有的对他的舞台艺术设计和演出提出意见。对他的舞台艺术的逐渐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

    过去京剧旦角一行青衣、花旦、刀马旦之间的界限很严格不许兼演。但是梅巧玲、竹芬父子曾打破界限青衣、花旦戏都演而且在演花旦戏的时候不踩o被人讥为“大脚花旦”。尤其是王瑶卿开始突破藩篱融花旦活泼、灵巧的身段于青衣和刀马旦的表演中使原来抱着肚子唱的青衣和偏重武功的刀马旦的演技都有了展变化。可惜王瑶卿正当壮年时“塌中”(中年嗓败)了幸有梅兰芳请教他并按着他的路子来完成了他的未竟之功。

    1913年2o岁的梅兰芳随王凤卿到上海演出主要是在前场演出但他不仅为王凤卿配演生旦的“对儿戏”而且还演出了压台的大轴戏第一次演出了刀马旦戏《穆柯寨》。接着他又向王凤卿学会了接在后面的《枪挑穆天王》由王凤卿为他配演他所塑造的顶盔贯甲的年轻女英雄穆桂英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在上海演出间隙梅兰芳还到各剧场去看戏从别人的戏特别是夏月润弟兄和潘月樵经营的新舞台和他们演出的一些反映时事的新戏及欧阳予倩等演的文明戏里受到影响。回北京后他在翊文社班主田际云(想九霄)的鼓励下试排了一出时事新戏《孽海波澜》。不久他又一次随王凤卿到上海演出更在剧目、化妆和舞台艺术上接受了不少新东西对演戏的社会意义提高了认识。1915年4月至次年9月间他排演了各种新戏同时集中学习了一批昆曲。他排演的新戏有:穿老戏服装的《牢狱鸳鸯》穿时装的《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着古装的《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这些新戏的排演在北京的京剧舞台上开了新风也是他的艺术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一时期他所演出的时装戏都是取材于现实旨在警世砭俗但因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艺术处理上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因而没能流传下来。而他所致力创制的古装戏一开始就在头饰、化妆、服装、音乐、表演、舞蹈、灯光、布景等各个方面大胆试验取得成功。并在其后1o多年间6续排演的《天女散花》、《麻姑献寿》、《霸王别姬》、《西施》、《洛神》、《廉锦枫》、《太真外传》、《俊袭人》等戏中在旦角的头饰、化妆、服装等方面进行革新取得良好效果影响着整个京剧旦角艺术的展以至其他剧种也往往学用。

    其后的几年中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而且与前辈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合作演出从同台演出和观摩中他又学到了不少艺术创造方面的学问使他的演技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展成“梅派”。

    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应邀两次到日本访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天女散花》、《麻姑献寿》、《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御碑亭》、《贵妃醉酒》、《虹霓关》、《游龙戏凤》、《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洛神》、《红线盗盒》等都是与日本歌舞伎同台演出。两次赴日他结交了不少日本文艺界的朋友并与歌舞伎演员交流演艺完成了他的预期目的:一方面把中国戏曲介绍到国外;另一方面是借此机会观摩、吸收外国艺术来丰富中国的戏曲艺术。

    二十年代中期梅兰芳应实业家张謇之邀多次到江苏南通结识了南方京剧旦角演员欧阳予倩后来人们并称他们为“南欧北梅”。在二十年代末期当时的舆论界根据广大观众的评定把成就较大、排演新戏较多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为“四大名旦”。

    193o年梅兰芳率团到美国去访问演出。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地演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天女散花》、《贵妃醉酒》、《刺虎》、《汾河湾》、《霸王别姬》、《打渔杀家》等。在美国他结识了电影演员卓别林等。美国波摩那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还赠予他文学博士学位。

    这一时期梅兰芳京剧艺术造诣有了很大的提高。认识到一个戏曲演员必须要把“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很好地融会起来熟练地运用到舞台上与内心的体验成为一致由内到外由外到内内外结合设身处地这样才能够在创造人物的时候随心所欲、指挥如意达到和谐顺适的境地。他把练会这一本领列为演员所必须的另一项“基本功”并把这些体会写进他的著作。

    梅兰芳十分重视培养京剧艺术接班人的工作。1931年5月梅兰芳与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学会展开对京剧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就建立了附设在学会内的国剧传习所招收了六七十个学生聘请了王瑶卿、尚和玉等教师授艺他自己也担任教戏课程。1年以后他迁居上海还寄钱来使传习所又维持了1年多。他还一直关心“富连成”科班。1936年他回北平演出时收了“富连成”科里的学生李世芳、毛世来、张世孝、刘元彤为弟子并亲自教导他们。其后为了支持在西安成立的夏声剧校他建议把剧校调进上海自己担任了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北京艺培学校筹办时担任了董事长。他先后为这两所学校奔走呼号演出筹款。


………………………………

19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并不断南侵。梅兰芳乃于1932年举家南迁上海。1933年为了鼓动抗战他排演了《抗金兵》在上海、武汉等地演出。

    1935年2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因他表示不愿从6路经过日寇占领下的伪满洲国到苏联乃由苏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