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4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画工具写就但手法全新画树干皴法纯为独创巨松伸展枝叶荫下三马体态各异造型结合明暗扬中外绘画之长弃中外绘画之短吞吐融浑自成一家。《西山古松柏》凭借写生使树枝的扭转穿插奇兀而自然远树以大笔点出巧妙地运用透视与渲染加强空间感与质量感。

    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的推荐之下徐悲鸿获得赴法国学习的机会。5月经伦敦抵巴黎。先每日赴各大博物馆深入研究西方艺术之长然后入朱里安画院(anet)习素描两月便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孟画室。他次作油画便得到弗拉孟的赞赏在多次竞试中他都名列前茅。但他并不满足于在美院的学习把博物馆中各派大师的作品作为老师如饥似渴地比较各派的异同和优点从对委拉斯贵支、约尔丹斯、普吕洞、德拉克洛瓦、莫罗、拉斐尔、伦勃朗、哈尔斯等人名作的临摹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还经名雕家唐泼特介绍结识了并不在美术学院任教的名画家达仰·布弗莱。达仰以描绘布列塔尼地区农民、渔民生活而驰名欧美。徐悲鸿从192o年起每周持作品去他的画室求教并参加在该处举行的每周画家聚会受益良深从与贝奈尔、莫尼埃、阿米克等法国名画家的切磋中领会西方绘画的精髓探索展中国绘画之所需。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期间所作素描、写达数干幅大部分是在蒙巴纳斯各自由画室中留下的。他经常每日工作1o小时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去掌握西方绘画技巧。1921年4月法国全国美展开幕他从早到晚仔细观摹当走出会场时才现天降大雪而他整日未曾进食又无御寒的大衣顿时腹痛如绞为此留下肠痉挛症的病根并经常受到折磨但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在现存的一幅素描上有他这样的题字:“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可支也。”徐悲鸿在这些习作中成功地融入东方艺术的美感精致而雅逸尽微而致广风格俊秀独树一帜。这些素描一般不画背景而突出线的灵动。线条在表现体积、空间、质感、量感的同时以粗细、方圆、徐疾、刚柔、藏露的节奏变化传达独特的形式美感。徐悲鸿还喜用灰色画纸利用底色而省去一个颜色层次使画更为凝练。他经常有意削弱明暗对比以大块略去阴影的手法收言简意赅之效从而突出物象精神把壮年男子的强健、女性的柔润细腻、老人的瘦缩、孩童的稚嫩天真刻画得真实动人。

    徐悲鸿觉得在法国所学仍然有限1912年又赴德国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在柏林动物园对猛兽作了大量写创作了《狮吼》、《奴隶与狮》等素描杰作。他将狮的喜怒哀乐、威严和易刻画得淋漓尽致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1923年徐悲鸿从德国回到巴黎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为了把从古代大师画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画上他进一步精研素描在油绘人体时认真作分部研究务求体会精微。他对每幅重要习作都进行默写然后对照原画修改精益求精。1924年他已将油画技巧掌握得精通练达“作画无一致之体力求简约”造型设色均游刃有余。“既成遂得大和有从容遐逸之乐”。他的油画杰作《萧声》、《远闻》、《抚猫人像》、《马夫和马》、《怅望》、《琴课》均运用丰富的造型手段宣达不同旨趣。将古典主义的精卓、浪漫主义的漏点、写实主义的朴茂熔于一炉。1925年徐悲鸿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其所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并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康有为当时写道:“徐悲鸿1o年前为我及文慎公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后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7年。今归所作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1926年徐悲鸿赴布鲁塞尔临画他很爱鲁本斯的作品认为他是古今最大色彩画家之一。他在临摹弗兰德斯名家约尔丹斯之作时尤下功夫每日开馆即入闭馆方出中间连一口水都不喝培养自己吃苦的耐力以求“立至德造大奇为人类申诉”。1927年他又游学于意大利、瑞士赴威尼斯观提香的《圣母升天图》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名雕和西斯廷礼拜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前流连良久并赴庞贝古城领略古代艺术的气氛。在1927年法国国家美展上徐悲鸿送交的9幅作品全部入选作品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巨大成功得到很高赞誉。

    1927年徐悲鸿回到久别的祖国先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建南国艺术学院推动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徐悲鸿担任美术系主任。他在报纸上表文章指出该校旨在“养成能与此时代同呼吸共痛痒的青年以为新时代的先驱”。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也聘请他为艺术系教授他提出不能辞去南国的工作于是半月在南国半月在中大授课。他从欧洲购回了大量艺术教育所需的石膏模型包括艺用解剖学的人物、动物模具亲自撰写美术史教材和艺院建设计划着手建立系统、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1929年他就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又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齐白石为教授并筹建建筑、雕塑学系极力促进中国美术教学的改革。

    徐悲鸿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投入了紧张的创作活动。他的第一幅巨作是1928至193o年绘制的油画《田横五百士》。它取材《史记》选取了田横与5oo壮士诀别的时刻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画上以大片云朵压向地面运用蓝天、碧海、白马、红袍造成的强烈对比加强画面的紧张气氛。画中人物形象的多样和生动开辟了中国画坛的新纪元。画家巧妙地使用了以一当十的构图法在造成强烈的悲剧的同时达到了画面的奇特平衡表现出宏伟的中国气派。在二十年代末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人物画创作也是第一幅油画历史画杰作在处理巨大场面和复杂人物关系上得心应手代表着中国油画的杰出成就。在1928年暑假他还到福州为福建教育厅绘制了大幅油画《蔡公时被难图》歌颂面对日军屠刀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

    193o年他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九方皋》。这幅苦心经营、数次易稿的画作取材于《列子》。画上被伯乐推荐给秦穆公的九方皋正在全神贯注地相马千里马为遇到知己而欢快地扬蹄嘶鸣。画家通过抛弃外表直抵本质的相马高手阐明了自己取精用宏的艺术观抒了自己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强烈感慨。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凡马衬托出良骥。那些无知浅薄而又看不起身为农夫的九方皋的旁观者正好反衬出具有远见卓识而不露声色的智者。画面墨色的安排、线条的运用、虚实的处理均臻于尽善尽美。神情刻划的深入使中国画别开生面。

    1931年徐悲鸿完成了巨幅油画《徯我后》。画面以受到大旱煎熬的百姓期盼甘霖的场面反映着人民反对压迫者期望光明、解放的心声。土地龟裂树木枯死人物瘦骨伶仃把油画的感染力挥到极致令人不觉产生悲天悯人之情。它和《田横五百士》一起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基石成为中国油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艺术进行了多年深入研究之后徐悲鸿提出了中国艺术复兴的主张。他把中国艺术教育在新时期的审美原则总结概括为《新七法》作为完成一个健全画家的定则。它们是“位置得宜、比例正确、黑白分明、动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堵”。在此基础上他还将艺术教育思想概括为“崇德性、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形成从画品到画法的完整的艺术理论。徐悲鸿强调崇德性指出画家的责任是“穷造化之奇探人生究竟”。要求画家无比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艺术“不慕时尚不甘小就不舍己以循人”作到人品画品一致。崇文学旨在把我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其中包括“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要求和寄情、托兴手法扬光大使绘画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致广大尽精微”不仅是指艺术造型的手法和效果更是指艺术的精神那种“水墨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宏大中国气派。这一宏伟气魄是尽精微的前提而“尽精微”的功力则来自于艰苦磨练和认识对象的科学态度。“极高明、道中庸”鲜明地体现出徐悲鸿对中国艺术境界的把握和它与西方艺术的区别。它不因高明而走极端而是找到通向至善尽美的最佳结合点在处理线与面、颜色与素描、虚与实、繁与简、写实与写意、形与神的关系上自始至终处于最佳位势把握美之所在使司空见惯的事物经高明之手出人意表地获得更高层次上的大和。这种恰到好处的把握分寸乃是素养、学识的积累是画家诸方面才智的总汇聚。徐悲鸿的这一艺术思想和它在艺术教育中的实施使得中国绘画扭转了因循守旧、僵化衰微的形势并稳步地向前展。在中国艺术步入现代的过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向欧洲介绍中国的艺术成就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1933到1934年徐悲鸿携带中国古今名家画作和自己的代表作赴欧宣传中国文化。中国绘画先在巴黎引起震动法国文豪保罗·瓦洛里为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举行的这一画展撰写了序言3ooo人参加了开幕式应观众要求展览延至45天目录再版3次。法国政府购藏了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并在外国美术馆设专室陈列。法国报刊称徐悲鸿为大师认为他的古柏可与巴比松画派主将卢梭的橡树相媲美。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美术馆、柏林美术家协会展览馆、法兰克福国家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他在米兰王宫和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列宁格勒埃米塔热(冬宫)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受到极热烈欢迎。意大利报刊称该展是中意文化交流史上自马可·波罗以后最重要的事件。埃米塔热美术馆至今仍陈列着徐悲鸿当年与该馆交换的作品。展后欧洲成立了四处中国绘画的专门展室介绍、报道中国画展的报纸累计达数亿份。

    徐悲鸿从1935年到1938年夏多次前往广西帮助筹建美术馆、美术学院和组织第一届省美术展览。并且主持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讲习班以切实推动艺术教育的展。秀甲天下的阳朔使他漏点澎湃他刻了《阳朔天民》的印章放舟于漓江之上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泼墨山水画《漓江春雨》。该画纯以墨块写物造型把水墨画的洇墨、渗透作用挥得淋漓尽致使鬼斧神工的山丘、错落有致的房舍树木在濛濛烟雨之中若隐若现。画面几无线条更无皴擦的痕迹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美感沁人肺腑那空灵的山光荡漾的水影与洒脱飘逸、韵味无穷的用笔使该作堪称中国山水画之大奇。抗战开始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迁到重庆国破家亡的感慨凝于笔端使他的艺术更加升华。在1938年除夕他为一位拾破烂的贫穷女子画的肖像《巴之贫妇》以异常简洁生动的手法抒写满腔的同情。其时画家居住在磐溪每日过嘉陵江去中大授课目睹重庆人民上下百丈石阶挑水的艰辛感慨万分又创作了《巴人汲水》。画面让俯身汲水者处于大角度的短缩透视之中与转身上坡的挑水者形成用力方向的强烈对比并以长竖幅的新颖构图巧妙地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棘手难题使它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杰作。在抗日战争中徐悲鸿的画笔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紧密相连笔下的形象饱含象征意义抒着爱国的情操。他反复创作以狮为题材的寄兴画。《新生命活跃起来》表现睡狮的觉醒它在穿山越涧勇往直前;《负伤之狮》双目喷射着复仇的火焰;《狮与蛇》以雄狮侧目鄙视挑衅者来抒对于侵略者的痛恨;《群狮》则取会师东京之谐音表现出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对最终胜利的信念和预言。在岩石之巅高啼的雄鸡勇敢、忠诚奔向胜利和光明的骏马也都是托兴的最好对象画家借它们一吐积郁寄托渴望把中国文人画借梅兰竹菊以自况的传统大大地提升、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并造就了中国动物画的高峰。《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以及作于第二次长沙会战之时的《奔马》都是该时期驰名遐迩的传世之作。

    1939至1942年徐悲鸿几次奔赴南洋以画笔为民族救亡服务。他在吉隆坡、新加坡、梹城、怡保等地举行了6次徐悲鸿画展将卖画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国家以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和阵亡将士的遗孤。他在新加坡的画展由以陈嘉庚为的救赈总会主办售出画作达四、五百幅在6o万人口的新加坡就有3万多人参观了画展成为以文化支援抗战的空前盛事。在新加坡他还创作了以著名街头剧为名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和圣地尼克坦举行画展。泰戈尔主持画展开幕并亲笔撰写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