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4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39年7月20日,育才学校在重庆北碚借北温泉小学校舍开学,学生人数从40余到年底增至近百人。分音乐、戏剧、绘画、文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六组。每个组犹如大学的系。办学宗旨是应抗战建国的需要,应用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培养难童中的优秀儿童,使他们成为抗战建国的人才。它的特点是一般基础教育和特殊基础教育同时进行,以促使一般才能和特殊才能的统一发展,防止两者分裂。他说这是知、情、意三者合一的教育。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的教育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同时也是知的教育;而追求真理的感情并且努力奉行,也就是意志教育。在这种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育才学校还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通过集体的生活教育,使儿童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育才学校有“三个不”()不是培养小专家,而是使人才幼苗及时得到培养,不致枯萎。在获得一般智能、懂得一般做人道理的同时,培养有发展前途的特殊才能。(2)不是培养人上人。他们从百姓中来,回到百姓中去,把所学贡献百姓、国家、民族和人类。(3)不是丢掉普通教育,而来干这特殊教育,只是生活教育运动的一件新发展的工作。7月25日,育才学校从北碚迁到合川县草街子凤凰山古圣寺内。陶行知为了办好育才学校,费尽心血。

    在重庆的时候,周恩来和董必武同陶行知的交往日渐增多,不时在一起商谈政治形势和应付国民党反动措施的对策。939年底国民党在华北发动磨擦。940年4月2日陶行知向《新华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指出“目前必须要立即停止磨擦,不使它再发生”,“敌伪怕我们干的事,我们偏要干;敌伪要我们干的,我们偏不干”2。94年初“皖南事变”后,陶行知处境艰难,但他仍不离开重庆。当育才学校在经济、政治多方面受到国民党种种刁难时,他在一次晨会上斩钉截铁地说“育才一定要办下去,决没有自动停办之理;他宣布今天(四月六日)定为“育才兴学节”,“我决心要跟武训学,我们要做一个‘集体的新武训’”。

    94年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华侨方面的经费来源中断,陶行知一面紧缩开支,一面加紧募捐。他还发动组织育才学校中的绘画、戏剧和音乐各组师生举办展销和公演,既扩大了影响,也募集了部分经费。他经常提醒师生,校内可以关起门来随便讲,到重庆就不行了,“大路上讲话,《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42—243页。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378—379页。

    2《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42页。

    草丛中有人听”。这说明了育才学校在政治、经济双重压迫下是如何坚韧不拔地渡过难关,并有所发展的。到944年冬,育才学校学生增至近30年8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中国并未走上和平民主之路,接踵而来的是人民反内战、反独裁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周刊。945年月重庆各民主党派成立了反内战联合会,呼吁各界人士联合起来制止内战。陶行知连续发表文章阐述民主的意义及其和民主教育的关系。他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同年2月,陶行知发表《民主教育之普及》,提出“民主教育一方面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教人发展民主”。“无论是争取民主或是发展民主,都要靠广大人民的群策群力才会成功”。94年月,陶行知和李公朴在重庆管家巷28号院内创办了社会大学。他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他把“社大”的宗旨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社大设有政治教育系、文学系、新闻系、教育系。第一期招收学生90多名,大多是在职青年。学生自费学习,教授义务讲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社会大学的学生在反内战反独裁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

    94年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陶行知和李公朴等组织民主促进会,在重庆沧白堂举办民主讲座。国民党特务时来骚扰会场,于2月日公然大闹沧白堂,打伤讲演者和听众多人。2月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在较场口集会,陶行知和沈钧儒、郭沫若、李公朴等为主席团成员。国民党特务大打出手,打伤李公朴、郭沫若等,制造了“较场口惨案”。国民党反动派竟反诬陶行知指挥育才、社大学生捣乱,要传讯他。由于全国舆论反对,国民党未敢按计划行动。陶行知对师生说“大家要沉着气,要知道民主是需要用鲜血、用生命去争取的。”294年4月,陶行知离开重庆到了上海,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到处为争取民主大声疾呼,连续发表演讲00多次。他一方面要经办和筹划育才学校迁来上海的诸多事宜;另一方面又在恢复和发展山海工学团,兴建了总校所,分校日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5天之后,闻一多又死在无声手枪之下。消息传出,他也已经被列入暗杀的黑名单中。在这种险恶处境中,陶行知毫不畏惧,沉着地对人说“我等着第三枪。”陶行知于7月5日得到上述消息,日给重庆育才全体师生写信嘱咐说“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社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他劝告大家“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前几天,女青年会在沪江大学约我演讲《新中国之新教育》,我提出五项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四为和平而学习,五《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7页。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8页。

    2《陶行知年谱稿》,第34页。

    为科学创造而学习。这些也希望大家共勉并指教。”谁知道,这封循循善诱的信件,竟成了他为教育事业,为和平民主奋斗终生的遗书。

    94年7月25日,由于长期劳累和一连串事件的烦扰,陶行知在上海爱棠新村的朋友家里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噩耗传开,正在上海的周恩来立即和邓颖超赶往陶的住处作最后的告别。延安《解放日报》在极醒目的版面刊登了的题词手迹“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陶行知一生的著作编为《陶行知全集》,985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95页。

    第四十五章冯友兰冯友兰,字芝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是新理学的创立者。

    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幼读私塾,稍长入新式学校读书。95至98年,在北京大学主修中国哲学。920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等人学习西方哲学。923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州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离京赴云南,任西南联大教授、文学院院长。94年8月赴美讲学,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948年3月回国,并坚持留在国内直至北平解放。952年调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建国初期,其思想就开始被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其本人则被批斗、抄家。“文革”后期曾撰写过批判孔子的文章、著作。八十年代以后开始正常的学术研究工作,982年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984年任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985年任中华孔子研究所名誉所长。990年月因病去世。

    冯友兰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部分一是他在四十年代创立的新理学。该哲学体系“对于宋、明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都利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加以说明,这对于中国哲学的近代化是有益的”。其代表作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二是他二三十年代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三是建国后他对中国哲学史的重新论述,及对一些零散的哲学思想的阐释,代表作是七册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从学术价值上看,前两部分显然要大于后一部分,下面就作分别介绍。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建立在“理”、“气”、“道体”、“大全”这四个中心观念之上的,冯友兰自己说这四个基本概念是自己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他认为新理学的真正任务是指出和解释上述四个概念及其代表的共相、殊相世界的关系。

    所谓“理”,即某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成为某物的原理。它和事物的关系,是“共相”和“殊相”,也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无某“理”就没有某“事”,但无某“事”不一定无某可以不依存“事”而存在,而且“在时间上说,理先于具体事物而有;就重要性说,理比具体事物更根本”2。二者的关系,是“理在事上”、“理在事先”。冯友兰在晚年受了唯物论的影响,一度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宣称有“事”就有“理”,无“事”则无“理”,二者的关系是“理在事中”。

    在新理学中,“理”还指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和道德原则,具有伦理学的含义,这是对程朱之“理”的承继与发展。

    新旧理学对“理”的阐释也有不同之处。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中具有造物能力的创造力量,它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也有变化、生灭。而新理学认为“理”是纯粹的逻辑概念,无造物能力,也不在时空中。它不生不灭,永恒不变。

    “气”不仅是一切“理”所借以实现的总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具体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册,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99年2月初版,第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984年版,第250页。

    界的总的物质基础”。“气”不是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一点与程朱理学相异。程朱理学认为,“气”有“清、浊之分”,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在“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上,新理学认为前者可以离开后者而独立存在,这与程朱理学并无不同。

    “道体”是指从“气”到“理”实现的过程。按照冯友兰的原话就是“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某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实际的存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2。“大全”就是宇宙,就是“理世界”和“器世界”的总和3,也就是“所有的东西的总名”。“大全”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因为思议中的“大全”,已不包括思议本身;言说中的“大全”,也不包括言说在内,两者都缩小了“大全”的外延。因此,“对于大全底思议,必是错误底思议。所以对于大全,一涉思议,即成错误”4。当然,“大全”的这种不可思议性,正是人思议后得出的结论,是一种没有结果的结果。

    冯友兰认为,不仅“大全”,“理”、“气”、“道体”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也都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这些观念“不能使人有积极底知识,亦不能使人有驾驭实际底能力”,但它们可以使人知天、事天、乐天、同天,以至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处的天,即宇宙和大全)。这种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的作用,是一种大用。在冯友兰看来,哲学本是空虚之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2,“是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3。哲学的作用不是使人增加实际知识,增加驾驭实际的能力,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理”、“气”、“道体”、“大全”既然是形而上的东西,那么新理学确实是一种“‘不著实际’底形上学”4。它所讲的,实质上是“圣人之道”,而儒学认为圣人最适宜于做王,因此,新理学所讲的,是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而且是‘内圣外王之道’的最精纯底要素”5。从这一点上来看,冯友兰确实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为一种较为完善的哲学体系,新理学还有其独特的道德观、历史观、人生境界说、唯物唯心说等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