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4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为中国师范教育开一个新纪元”2。92年冬,他会同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一起拟订了乡村教育计划,发表了宣言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办学申请,着手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92年2月,陶行知和赵叔愚公布了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乡村师范第一院简章,暂定学制年,招收初、高中或大学第三年肄业学生有农业经验者,修学期满,成绩合格,服务半年后,可以任初小、高小或师范学校教师;有特殊才能者可任各级学校校长和乡村教育辅导员。入学考试科目除作文、常识、智力测验外,必须在“农场操作一日”。927年3月5日,晓庄师范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批学生人。

    晓庄师范是一所集资的私立学校,上设乡村师范董事会,蔡元培和王云五分别任正副董事长,陶行知任秘书长兼校长,赵叔愚任小学师范院院长兼研究部长。

    2《陶行知年谱稿》,第9页。

    3《陶行知年谱稿》,第页。

    4《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40—4页。

    5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98年版,第3页。

    《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55页。

    2《中国教育改造》,第5页。

    927年3月下旬北伐军进驻南京,晓庄师生列队欢迎,慰劳和协助部队救护伤员,参加农民协会。同年3月底,他去上海和北方筹措经费,奔走了一个多月。4月初,他在上海给晓庄师生写信说“本校既已参加农民协会,当为乡村组织教学做之实例,就是已经开始与土豪、劣绅、伪农民短兵相接了。我们必须有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信中他还说到“上海杀机四伏”,倘若他被炸死,“这封信就算作我的遗嘱”。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5月5日他又写信鼓励晓庄师生,“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2。晓庄师范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艰苦创业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渐次形成的。其代表作有《从野人生活出发》、《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如何教农民出头》、《平等与自由》、《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生活即教育》等重要文章。通过这些文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两方面各翻了半个筋斗一是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倒翻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半个筋斗使他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观点“有用即真理”一致起来。这半个筋斗还促使他把陶知行的名字改为陶行知(934年正式改名)。另半个筋斗是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做中学”的理论,倒翻过来成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说,8年来我推行杜威的思想后,经验告诉我,“此路不通!”“教学做合一”是碰壁后才找到的新路。他说实际上“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所以我把杜威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按“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实施教育学。陶行知推崇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提出农民要在农业上“安根”,必须依靠教师教农民实行把民权操在手中,“在立脚点上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2。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

    自晓庄师范开办后,各省市在它的影响下,风起云涌,竞相创设乡村师范,浙江湘湖师范的建立和发展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然而好景不长,晴天霹雳,930年4月2日,国民党政府派兵占领了晓庄师范,陶行知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日本。

    晓庄师范被封闭时,师生30余人被捕,4名党员和共青团员牺牲。这一惨痛教训使陶行知意识到“我们是实际的革命者,我们已经打了一仗,但还没有来得及回敬人家一拳,就溃败下来了”;“中国革命要得到成功,非三万万四千万农民起来不可”。393年春,陶行知自日本潜回上海,匿居四川北路,秘密为《申报》工作。他曾和《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说起,日本工业发展和科学发达有关。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东亚图书馆933年版,第97—98页。2《知行书信》,第99—200页。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87页。

    2《中国教育改造》,第99页。

    3《陶行知年谱稿》,第84—85页。

    《陶行知年谱稿》,第45—4页。

    史量才表示愿意捐助0万元,供他作普及科学研究基金。于是陶行知开始筹办“自然科学园”和“科学下嫁运动”的普及教育工作。当时陶行知在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下无法公开活动,只得召集原晓庄师生中的董纯才、戴白韬和方与严等人出面创办“自然科学园”,用陈鹤琴的名义主编“儿童科学丛书”08册,由儿童书局出版。他亲自编写《儿童科学指导》册,提倡“玩科学把戏”和手脑并用的科学普及教育。当时他发表的《手脑相长歌》,不胫而走,十分流行。歌词是“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2这一时期内,陶行知还在《申报》的《自由谈》专栏上以“不除庭草斋夫”等名连续发表政论性文章,抨击“不抵抗主义”,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提出“不贪钱的文官”,“不怕死的武官”,“手脑并用的散思先生(指科学)”是救国的“三个牛皮匠”3。他还认为“我们应当从屠夫的手里把科学夺过来”,“拿科学来抑强扶弱”。他说“科学的使命是要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4933年,陶行知在上海组织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招收工读生,先后组成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和他亲自组建的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家庭亭子间工学团和读书班等。到934年月,仅山海工学团就已发展到7处,共3人参加,普及“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生活教育。中国的地下组织通过这些活动推动抗日反蒋运动,发展革命势力。如晨更工学团就是教联、沪西团区委、剧联、左联的一个活动据点。不久,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和“即知即传”原则,推行读书识字。

    这是他创造的一种普及教育的方法。这一方法经过宣传介绍,后来推行到全国23个省市的一些地方。陶行知出国访问时,还把小先生制传入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

    935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2月2日,陶行知和沈钧儒、马相伯、胡愈之、邹韬奋等280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提出要坚持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伪组织和华北自治,用全国的兵力、财力反抗敌人的侵略,严惩一切卖国贼并抄没其财产等8项救国的主张。随后参与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93年月组织国难教育社,陶行知被选为社长,起草《国难教育方案》。同年5月,他与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

    93年3月,陶行知在《生活教育》(934年创刊)第3卷,第、2期上先后发表《国难教育方案之实质》和《生活教育之特质》两篇论文,对生活教育作出了新的解释,从而使他的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立场开始转变。在前一篇论文中指出,当前的“生活”是国难当头,整个中华民族除了反抗敌人的侵略,没有法子可以获得民族解放,除了流血不会获得民族自由。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他把当前的国难教育任务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把大众共赴国难的生活作为教材,改变了过2《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73页。

    3《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357页。

    4《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242、243页。

    去把日常生活作为教材的基本立场。他认为()当前的教育之生命即民族之生命,国难教育和生活教育已成为单一的教育。(2)国难教育在于唤醒大众组织起来救国。教育大众是当前国难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第一件大事。不许大众救国的教育是亡国的教育,不是救国的教育。(3)国难教育要求一切活动以国难为中心,整个中华民族就成了伟大的学校。(4)领导和群众要上下沟通,才能完成救亡的使命。(5)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把将亡之国救回来,要在行动上接受民族解放的理论、组织、计划、纪律。为教育而教育,不许行动的教育,乃是加重国难的教育,不是解决国难的教育。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陶行知提出,真的生活教育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总之,他把生活教育和国难教育合为一体,表明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国难教育的任务的一致。

    93年7月,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新教育会议”。会后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访问欧、美、亚、非28国和地区。他在国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宣传中国的抗日形势,动员各国人民抵制日货和联络华侨发动募捐救国,历时4年多。938年回国后,他将从国外捐募所得的物资,经由宋庆龄转送给八路军,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运动作出重大贡献。他在国内外的声誉也因此大为提高。

    使陶行知十分气愤的是在他出国前,国民党政府不给他发出国护照。93年4月他离沪去华南宣传国难教育,5月从广东去香港设法解决,月到达香港。在香港逗留4天的时间里,他参与撰写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这是一篇要求各党各派停止内争,建立联合战线,一致抗日的宣言性文件。同年7月,他和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签名发表了这个文件。同年9月8日,写了致章、陶、沈、邹的信,向他们表示“敬意”,并指出“要达到实际地停止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攻,实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先生们与我们还必须在各方面作更广大的努力与更亲密的合作。”93年7月0日,陶行知离香港出访。月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等“七君子”被捕入狱。陶行知正在美国,也遭通缉。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在全国上下要求释放一切政治犯、共同抗日的压力下,“七君子”被释放,陶也免遭通缉。当时他在国外发表的演说中,将国难教育改为战时教育。同年0月在给友人信中他分析了日本必败的三点理由()中国的联合和持久抗战;(2)日本国内民主力量的兴起;(3)全世界各国对日的道义上的谴责和经济封锁。他说“我将尽最大努力来唤醒西方国家的朋友。假使日本不能从这些国家获得战略物资,它就不可能继续发动战争。”2938年8月30日,陶行知回到香港。3日,香港各界人士举办欢迎他和邓颖超的聚餐会。此后他在香港四处宣传、募捐、动员港人和在港华侨抗日达3个多月。离港前他向记者发表谈话,提出今后的三大心愿()创办晓庄学院,培养高级人才;(2)办难童学校,收容和培养流散于各地的难童;(3)办香港店员职业补习学校,动员各界港胞与在港华侨抗日。0月初他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回国参加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一次他在国《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9—2页。

    《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983年版,第3页。

    2《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32页。

    外未能参加)。会上,他提出关于推行普及教育以增加抗战力量和建国基础的提案,指出全面抗战要全面教育配合,以争取最后的全面胜利,这是抗战建国的最高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学校与社会联成一气;(2)抗战建国的生活与抗战建国的教育结成一体;(3)教人在团体的生活里取得团体的教育;(4)教人用手用脑用机械,在抗战建国的工作上取得抗战建国的教育;(5)即知即传,节省时间,花钱最少,使穷人也能受教育。实际上这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抗战建国条件下的新发展。同年2月,他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成立那天,郭沫若、白崇禧等文化军政要人均前来祝贺。

    939年7月20日,育才学校在重庆北碚借北温泉小学校舍开学,学生人数从40余到年底增至近百人。分音乐、戏剧、绘画、文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六组。每个组犹如大学的系。办学宗旨是应抗战建国的需要,应用生活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