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4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蕴岢嘌鋈烁呱械赖挛谥肌8没岬某鱿址从沉说笔苯街斗肿佣陨缁岬赖露槁涞牟宦员贝蟛糠质ι械赖路缟械呐ぷ挠跋臁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因此他在北京大学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后来他总结他在教育界的经验时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展。”1从这种办学方针出蔡元培聘请教员不拘1《宇宙风》第56期1938年1月1日。

    一格唯才是用即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想派别不求全责备不以个人政治倾向作为取舍的标准。“圆通广大兼容并包”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鼓励向封建主义作斗争。因为旧思想旧文化在北京大学仍占统治地位充斥各个学科新思想新文化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提倡“兼容并包”的方针正是为了打破旧思想旧文化主义的桎梏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展创造有利条件。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他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两科。鉴于文理分科的流弊力主文理沟通主张废去年级制采用选科制。选科制的实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设立了校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北京大学经过蔡元培的整顿革新面貌为之改观不仅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新的楷模而且促进了知识界思想的转变。在青年学生中掀起追求民主和真理的热潮北京大学因而也就成了五四运动的摇篮。

    蔡元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倡导者。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蔡元培是这两大口号的积极宣传者。他反对尊孔迷信认为守旧派“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背离了思想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因而是十分荒谬的。他抨击几千年来封建思想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于相对世界持绝对主义执一而排他”给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他说:“欧化优点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1他要求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希望学生立志展科学文化事业使中国加入“世界学术之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强烈反响。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庆祝欧战胜利大会上作了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他声情并茂地说:“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啊!”2这里他所说的劳工是泛指各种劳动者不单指工人即“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3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力量的新认识。“劳工神圣”在当时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蔡元培主张教育平等极力提倡平民教育。他支持学生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赞助他们走出校门去为劳苦大众服务。192o年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北京大学开始规定五一劳动节放假蔡元培以校长名义出布告:“本日为精神劳动纪念日经校务讨论会议决放假一日。”这座全国最高学府公开纪念劳动节反映了时代潮流的变化也反映了蔡元培思想的可贵。

    1919年五四运动爆时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傅增湘要蔡元培负责召回结队游行的学生蔡元培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不大赞成但也不多加干涉因而回答说:“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学生被捕后他同情学生并立即对被捕学生积极进行营救。当警察总监提出释放被捕学生的条件时1何炳松:《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o5页。2《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3《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蔡元培慨然以身家作保表示同意。他还和师生们在校门口列队欢迎被捕同学归来。

    5月8日北京政府决定撤免蔡元培北大校长职务并下令北京各校整饬学风。在巨大的压力下蔡元培悄然离京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北京大学师生起了“挽留蔡校长”的斗争北京各校和社会各团体也积极响应。北京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被迫电促蔡元培回任北大校长。由于校内外各方的再三敦促9月中旬蔡元培返回北大。他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向北大和全国青年学生表示:自今以后“愿与诸君共同尽瘁学术使大学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国文明前途百年大计”1。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却不完全理解群众运动的作用;他忧国忧民富有爱国精神却看不到解放中国的道路。因而他认为救国运动已经完成学生应该“尽瘁学术”。这时的蔡元培依然局限在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之中。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蔡元培认为应以“学术自由”的原则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盲从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必即信仰马克思。”1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启事正式宣布成立蔡元培支持研究会的成立并应约在会上讲话。当时北京政府到处防范“过激主义”北京大学居然允许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存在这说明了蔡元培的胆识。

    192o年冬蔡元培赴欧美各国考察教育1921年9月回国。1922年初北京争取教育独立运动呈现蔡元培积极支持这一运动。3月他表《教育独立议》一文主张“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2。

    1923年夏蔡元培再次赴欧。此后一段时间他虽然仍保留北大校长名义但已不主持北大实际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五卅惨案生后蔡元培在欧洲致电北京大学对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示完全支持。并撰写《为国内反对日英风潮敬告列强》一文在欧洲各国报刊上用英、法、德等文字表揭露惨案真相。

    1926年2月蔡元培由欧洲回国坚辞北大校长职务。虽因各方挽留辞职未果但仍滞留上海没有北上。1927年3月他由杭州到上海参与了蒋介石等策划的“清党”活动。4月初在蔡元培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上通过了吴稚晖等提出的弹劾案并要求国民党采取紧急措施将各地员加以逮捕。4月12日蒋介石动反革命政变。13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开会通过了取缔“反革命分子”等项决议。

    蔡元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当群众运动日益高涨时害怕群众的觉悟和剧烈的反抗行动;同时他推崇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并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革命高涨和政治大变动的时刻他一度陷入迷途。但不久即同国民党反动政权拉开了距离。1《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7月23日。

    1李季:《马克思传·序》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4月版。

    2《新教育》第4卷第3期。

    从1927年4月起蔡元培先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1928年8月他辞去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蔡元培是中央研究院的奠基人。该院于1928年6月正式成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至193o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等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汇集了丁西林、李四光、竺可桢、傅斯年、陶孟和、翁文灏等众多知名学者。蔡元培知人善任他聘请杨杏佛任总干事就是以杨之长补己之短。他说:“我素来宽容而迂缓杨君精悍而机警正可以他之长补我之短。”1他挑选造诣深厚的学者做各所的所长用有科学知识和有领导能力的人做总干事。他们都有充分的权力展其所长。因此中央研究院的经费虽不甚多却能在短时期内取得一些引起世界学者注目的科研成果。蔡元培为展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倾注了满腔心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国民党“清党”以后蔡元培曾希望依托蒋介石政权来谋取国家独立实现民主政治但这个政权越来越独裁完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日本动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又推行不抵抗主义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起来抗争。

    193o年8月邓演达成立第三党揭起反蒋旗帜蔡元培表示支持并打算同邓合作酝酿反蒋各派的大联合。1932年12月他和宋庆龄、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任务是营救关押在狱中的政治犯。同盟成立前后他和宋庆龄等曾联名营救杨开慧、邓演达、史良、罗隆基、胡也频、陈独秀、牛兰夫妇、许德珩、罗登贤、廖承志、陈赓、侯外庐、丁玲、潘梓年等人。同盟的争取民主自由和营救活动引起蒋介石的恐惧与仇恨他指使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杨杏佛并迫使同盟停止活动。尽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是蔡元培后期政治生活的光荣一页。

    1933年3月14日蔡元培等百余人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

    他说:“迩年来我国以反对之故辄联而及于马克思之思想与学说寝且言者有罪此种观念亟应打破。”1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上海蔡元培等敢于带头起纪念马克思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936年1o月鲁迅逝世。蔡元培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反对和宋庆龄等组织治丧委员会亲自执绋并致悼词。他说:“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1这一果敢行动既表现了蔡元培对鲁迅没世不渝的友谊又是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愤怒抗议。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坚决主张抗击日本侵略。他痛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1933年5月他在上海青年会举办的国耻纪念会上表演说指出:日本侵华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它灭亡朝鲜的老办法来灭亡中国。现在它在东北制造伪国就是这一套老把戏。1934年他又坚定地表示:我们“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我们的后辈也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2。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浩然正气。19371《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248页。

    1《申报》1933年3月13日。

    1《救亡情报》第24期1936年11月1日。

    2王世杰:《追忆蔡先生》194o年3月24日《中央日报》。

    年抗日战争爆后蔡元培于同年11月由上海移居香港。居港期间年老多病的蔡元培依然忧念国事不忘收复河山。“由来境异便情迁历史循环溯大原。还我河山旧标语可能实现在今年。”31938年4月会晤吴玉章时蔡元培“犹欣欣然以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为国家民族之大幸”4。1939年12月蔡元培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身份为该分会撰写了一会歌歌词爱国热情洋溢充满反侵略战争必胜的信心:“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独立宁辞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1194o年2月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举行成立大会通过蔡元培、宋庆龄、等为大会名誉主席团成员。

    194o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深切哀悼蔡元培的逝世。在唁电中称颂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在延安各界追悼大会上赠送的挽联中写道:“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全国人民对一代宗师蔡元培崇高、公正的历史评价。

    3《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9o年版。

    4《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98页。

    1《中央日报》(重庆)194o年3月24日。

    第四十章胡适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有希强、自胜生、铁儿、冬心、适、藏晖室主人等。安徽绩溪人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他家是一个亦官亦商的地主家庭。其父胡传曾随吴大澂先后在东北边疆和广东海南供职颇有志于研究边疆地理。母亲冯顺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是胡传的第三房妻子。1893年胡适随母亲到父亲在台湾的任所。1895年回到家乡绩溪入塾读书。胡适6岁丧父由年轻的寡母抚育长大。19o4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读书期间他受到严复、梁启的启蒙思想影响。中国公学是由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的所谓“取缔规划”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