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同年月4日,根据她的遗愿,骨灰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宋庆龄一生发表许多文章、演说,著作编有《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选集》和《永远和党在一起》三本文集。

    第十章陈独秀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另有三爱、只眼、顽石、雪衣等三十几个笔名、化名。879年(清光绪五年)0月9日,生于安徽安庆(又称怀宁)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天资聪明,由祖父和大哥教读,8岁考中秀才。转年到南京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这时,他已读到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崇信维新思潮,与安徽维新派人士交往。他对康梁受到的攻击,“愤不能平,恒于广座中为康先生辩护”,遂亦被乡里瞀儒指“为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远之”。

    康梁维新运动失败后,陈独秀也被追捕,逃到东北嗣父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他亲眼目睹了沙俄在我东北烧、杀、淫、掠之暴行,犹如见到母亲遭凌辱,受此刺激,开始思考个人、国家与世界问题。90年赴日留学,曾参加励志社及留学生中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与激进分子交往,阅读大量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书刊,迅速成长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有一次,鉴于清政府委派的学监姚煜阻碍中国留学生的正当要求,陈约同张继、邹容等人闯入姚宅,张抱姚腰,邹捧头,陈挥剪,割发代首,使其威信扫地。陈等3人即被日政府强行遣送回国。

    903年,沙俄背约,拒从我国东北撤兵,并向清政府提出新的侵略要求,因而激起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陈独秀即回安庆发起组织“安徽爱国会”,号召人人“执干戈卫社稷,以恢复国权基础”。5月7日,他们在藏召开演说会,宣传群众。演说毕,决定联络东南各省志士,创一国民同盟会,先谋南方独立,不受异族之欺凌。此活动震动当局,陈被通缉,连夜逃亡上海,与章士钊等合作创办《国民日日报》。年底,该报停刊,又到芜湖办起了《安徽俗话报》。他在该报发表50多篇文章,以白话文议古论今,宣传爱国救亡、反帝反封建、科学和民主。

    904年秋,陈独秀应邀到上海,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与章士钊、杨笃生、蔡元培等试验炸药,研究暗杀。翌年,还参与吴樾谋炸清廷出洋五大臣的策划。这时,他为急于组织革命行动,停办了《安徽俗话报》,只身遍访江淮义士,在芜湖发起成立了“岳王会”,任会长。后来在安庆、南京还设立了分会,势力一度相当可观,“大者聚徒数万,小者结党数千”,培养了许多坚贞革命、至死不屈的领导骨干,为日后同盟会在江淮地区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巡抚恩铭闻知陈的活动后大怒,欲穷治之。陈再次亡命扶桑。接着传来国内同盟会组织的起义不断失败、战友牺牲的消息,他一度陷于深深的苦闷、彷徨和孤愤之中,写下不少诗作,记录下这无限的惆怅。9年,新的革命终于到来。这年0月,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的陈独秀,得到武昌起义消息后,即推动当地党人响应,并写革命檄文多篇,到处张贴,使官吏闻之悚然。杭州光复后,他又参加安徽的斗争,并在胜利后先后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秘书、顾问等职。

    在任秘书长期间,陈独秀曾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铲除旧官僚制度,改善人民生活,企图以猛药治痼疾,遭到群僚的抵制而失败。二次革命起,他协助都督柏文蔚制订反袁大计,起草安徽独立宣言。但是又很快失败,他被通缉,再次亡命上海,其安庆的家被抄,两个儿子延年和乔年也逃到沪上,投靠父亲。这时的陈独秀由于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生活也几近“静待饿死”的境地。

    94年7月,陈独秀应章士钊之邀,去日本协助编辑反袁杂志《甲寅》。月,他在该刊第一次用“陈独秀”笔名发表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在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该文认为近世国家是“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而如今中国,民无建设这种国家的“自觉心”,袁政府又滥用国家威权,进行种种卖国害民的罪恶活动,因此,他认为“恶国家甚于无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文章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急切盼望出现一个“为国人谋幸福”国家的心情,阐述了建设近世国家关键在于提高国民“自觉心”的观点。但是,由于该文采用了“故作危言,以耸国民力争自由”的“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引起了不少人的误解。他们纷纷投书《甲寅》诘问,“以为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陈独秀不屑回答读者的责问,但是他却从中悟出几年来革命屡起屡折、不能救亡的根源,在于国民在孔教和宗法制度的毒害下的愚昧和落后,中国的出路,首先要进行一场文化思想革命。从何入手,应该从办一份鼓吹新思想的杂志入手。而这个新思想就是使西方国家繁荣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他十分自信地对人说“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95年9月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年起,改名为《新青年》)。他在发刊词中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向传统儒家伦理宣战,以图从改变国民性入手,造就一代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从此在全国掀起了一个以批判孔教、批判封建宗法制度、争取个人自由权利为中心,以振兴中华为目标的近代中国启蒙运动。

    由此陈独秀名声大作,97年月,蔡元培三顾茅庐聘其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以帮助他对这个封建文化堡垒进行改革和整顿。陈独秀即把《新青年》移到北京,以北大为阵地,先后联络有文学改良思想的胡适,提出“打倒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而“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钱玄同,有辩证法思想呼唤“青春之国家”的李大钊,以“只孔家店的老英雄”著称的吴虞,被鲁迅称为“好伙伴”、“活泼、勇敢的战士”、提倡文章分段和用标点符号的刘半农,以及鲁迅等人,组成一个以他为主帅的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营。他们在批判儒家纲常学说、进行伦理革命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学革命和教育革命。陈独秀在胡适文学改良倡议的基础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更加激进的反封建的文学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在教育方面,北大的改革,特别是陈独秀主持的文科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批判摧残青年身心健康、只顾个人升官发财而与社会脱离的旧式教育,鼓吹“取法西洋”,实行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意志顽狠,体魄强健,独立自主、顺性率真)的教育方针。

    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五四时,受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帮助和影响而出现的宣传新思想、批判旧传统、谋社会改造的刊物达数百种,进步社团也有三四百个。

    但是,陈独秀指导这个运动的哲学思想是“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和形而上学,认为中国衰落是自己不长进,与帝国主义无关,因此他们不提反帝口号。运动初起也不干涉现实政治,企图把运动局限在文化领域里。然而,政治却要来干涉它。首先是受到冲击的保守势力孔孟之道的卫道士们勾结反动政府,对陈独秀和《新青年》横加压迫。陈迎接挑战,坚决反击,并表示为了拥护民主和科学,“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同时,围绕着98年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的召开,维护中国权利的斗争尖锐起来。于是,陈独秀把文化运动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由启蒙走向救亡。

    98年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一起创办了直接干预政治的《每周评论》,并把收回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利问题,作为报道和评论的重点。他写的发刊词和《除三害》等文章,明确提出了外求独立,内反军阀独裁的主张。大战结束时,他曾对西方民主国家特别是高喊以和平、民主、平等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到来了。但是,99年4月,当闻知巴黎和会在英法美操纵下决定把原德国在我国山东掠夺的权利交给日本、北京政府也准备接受时,陈独秀无比愤慨,怒质“公理何在”,嘲笑威尔逊是“威大炮”,号召人民起来“直接行动”,捍卫国家主权。

    5月4日,一个以收回山东权利、惩办三个卖国贼为目标的爱国运动,终于在北京爆发,很快席卷全国。反动政府严厉镇压,爱国学生前仆后继。月9日,在斗争最激烈的时刻,陈独秀和李大钊等草拟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更激进的口号,指导运动向纵深发展。

    日,陈独秀带着自己印刷的“宣言”,到前门闹市区散发,被暗探逮捕。这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团体和名流纷纷奔走营救。在他主办的《湘江评论》上撰文,称陈是“思想界的明星”。9月日,陈独秀终于被释放。

    当时,随着巴黎和会的召开和五四运动的掀起,中国人民对西方民主主义的热情正在消退,而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却挟着十月革命胜利的声威,在神州大地上高歌猛进。陈独秀过去信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宣传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现在认识到没有阶级的解放,个人的解放是不能实现的,因此首先要求阶级的解放。过去他热衷于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如今他说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不过“少数人得着幸福,多数人仍然被压在少数人势力底下,得不着自由与幸福”;“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他还说“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资本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并明确拥护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陈独秀已开始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者即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出狱后,行动仍受监视。翌年,他化装后,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摆脱监视,移居上海。两人分手时,相约分别在南北筹备革命党。陈到沪后,以主要精力从事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创办工人夜校、工人刊物《劳动界》和店员刊物《伙友》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启发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由于中国的五四运动引起了列宁等刚刚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注意,俄共远东局维经斯基等一行人,于920年4月奉派来到中国。他们在北京与李大钊等人联系座谈后,提出帮助中国建立革命政党问题。李介绍他们到上海与陈独秀联络。他们到上海后,陈独秀即召集周围热心宣传社会主义的李汉俊、李达等人,座谈了几次,最后决定酝酿成立政党,并确定名称叫“”。8月,中国发起组正式成立,设临时中央局,推陈为书记,并约请各地社会主义者组织支部。于是北京、济南、长沙、武汉、广东、巴黎、东京等地的早期组织先后成立。

    与此同时,陈独秀等人对当时影响较大的所谓“社会主义新思潮”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论战。通过论战,争取了许多青年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

    当时在广州的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陈炯明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坚聘陈独秀到广东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扩大到广东,并推行他多年来教育改革的主张,920年2月前往应聘。他上任后,利用职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改革广东教育,开办“宣讲员养成所”,发展各种专业教育、补习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在这个过程中,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大批党、团、工会干部,并帮助谭平山、陈公博等人,与占优势的无政府主义者划清界限,重建了广东。所有这些,遭到各种保守势力的强烈反抗,教育改革受阻。陈独秀顿萌退志。正在此时,上海的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连连催促他迅速回沪主持中央工作。马林一行早在92年春来华,他们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