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教仁遇刺身亡使国内舆论大哗。孙中山由日本返国认为“非去袁不可”力主兴师讨袁。“二次革命”于7月动。张群在陈其美催促下放弃去英国的计划返回上海参加“二次革命”任上海讨袁军副团长(总司令是陈其美团长是蒋介石)。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大肆搜捕国民党人张群携夫人和其他国民党人亡命日本。这时恰巧日本政府宣布保留辛亥年在日本联队的士官生的学籍张群于1914年再度入日本士官学校读书翌年毕业。因为国内袁世凯正阴谋复辟帝制回国不大可能加上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迫使袁世凯接受使中国人在日本生活有不安全感所以张群应友人之邀到南洋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爪哇在府巴达维亚(batavia印尼独立后改名为雅加达jakarta)的中华学校1《张群先生话往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4页。

    教书暂避风头。

    1915年12月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宣布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奋起反袁动护国运动。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起义讨袁。张群此时响应护国运动从爪哇回国投身反袁曾任国民党浙军参谋官。

    1917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通过“西原借款”等善后大借款大肆出卖主权遭到国人谴责。张群积极参与反对段祺瑞借款的活动。他代表上海的两家报社《中华新报》和《民国日报》参加上海新闻记者访日团到日本进行反对借款的活动。张群凭借曾在日本军校读过书、与日本军方人士有过接触的条件与当时的日本参谋部次官、中将田中义一进行了交谈。张群问田中日本为什么要帮助段祺瑞?田中回答说北京政府是中国的中央政府而段祺瑞是中央政府的总理因为“中日亲善”段现在没有钱没有力量而中国要参加欧战必须增强实力所以要支持他借款给他。张群对此不以为然他说:你们这不是看错人吗!中国和日本不一样。中国军阀的派系多互相混战如果这一派的势力增强了使他有了凭借正足以挑起他的野心引起更多的内战使中国内战不休更贫更弱这哪里算是帮助中国呢?1张群与田中的谈话不欢而散。西原借款最终签订。张群回国后在《中华新报》上表文章《中日亲善的疑云》批评日本的对华政策。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组织护法军政府。作为国民党员的张群到广州在大元帅府任参军。翌年4月在政学会的策划下桂滇军阀操纵国会非常会议改大元帅领制为总裁会议制孙中山坚决反对并愤而辞职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张群则继续留在广州于8月间被任命为军政府政务厅的副官长。192o年受命前去四川调解四川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的不和后留下任四川警务处长兼成都警察厅长。1921年西南军阀纠纷再起张群调处失败遂离川赴上海闲居一年有余。1924年初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写信叫张群前去广东他借故推托。这时期张群的好友黄郛深得北洋政府徐世昌的信任于是张群前往北京和黄郛在北洋政府中共事。1924年1o月北京政变后由于黄郛的关系张群投身冯玉祥的国民军来到在河南的国民军第二军胡景翼那里。不久任河南警务处长兼警备司令以及开封警察厅长。这段时间张群和在广东的蒋介石经常保持联系。1925年应蒋介石之约张群离开河南到广东参加北伐从此开始与蒋共事成为蒋的一位重要谋臣。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进入江西张群成为南昌司令部的总参议。

    1927年4月蒋介石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张群在上海积极协助蒋。他和新任上海市长黄郛密切合作通过政治交易为蒋介石获取工商界的支持。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不久到日本考察军事和外交张群作为翻译官陪同前往。蒋在日本会见了田中义一等政界军界要人。田中在言谈中表露出阻挠国民革命军北伐之意。1928年1月蒋介石通电宣告复职。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蒋集国民党军政大权于一身继续进行北伐。张群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同时兼陆军部政务次长、上海兵工厂厂长和同济大学校长。

    北伐军进军山东触及日本在山东的利益。为避免出现直接的冲突张1《张群先生话往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2页。

    群负命前往日本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5月4日张群抵达东京时才知道在前一天生了济南惨案日军肆意屠杀中国军民。5月5日张群会见日本相田中义一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纷争。稍后日方决定派参谋本部第二部长松井石根作为谈判代表前往济南。张群迅即回国13日抵上海。蒋介石决定张群作为中方代表与松井交涉所采取的方针是“尽量容忍使完成北伐统一为第一要务”1。张群与松井在济南南边的党家庄会谈几番交涉无有进展。日军仍驻留济南国民党军妥协退让绕道北上。

    1928年6月北伐结束。此后张群再次衔命赴日。他在与田中义一会见时表示蒋介石即将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希望日本在东北问题上保持友好态度对中国的统一事业不加阻难。12月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实现表面上的统一。次年3月张群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接替黄郛任上海特别市市长至1931年。任内在上海市区设施建设上有所建树。这期间在国民党军阀大混战中张群始终协助蒋介石对付各路反蒋势力以巩固其地位。193o年5月爆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联手反蒋蒋地位危急。而张学良坐镇东北静观局势的变化。蒋介石为拉拢张学良派张群和吴铁城前往东北游说张学良。张决意倒向蒋9月18日出拥蒋通电随即派兵入关。蒋介石最终在中原大战中取胜进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占领了东三省。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国民党政府进行抵抗在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日浪潮。张群此时赞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认为中国正处于贫弱和内战的境地无力单独抗击日本。张群的言行引起上海抗日救国团体的不满指责张群是亲日派因此他辞去了上海市市长一职。是年冬张群到武汉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武汉行营政治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

    日寇侵占东三省后又把矛头指向华北。1933年初日军先后攻占山海关和承德并向长城各口进犯平津危急。国民党政府一心“剿共”对日寇的进攻采取妥协的政策。5月3日国民党政府明令设立行政院政务整理委员会任命亲日派黄郛为委员长北上负责对日交涉停战。张群为协助黄郛与之一同前往北平。22日黄郛与日本驻北平武官永津达成《停战案概要备忘录》。5月31日在蒋、汪的同意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指派熊斌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从1933年中到1935年底张群任湖北省政府主席。这期间为稳定华中他在湖北推行了以下几项工作:赈灾、调整税率、促进地方工业、平衡财政收支、提高行政效率、选拔县长、召集省参议会等。

    1935年11月12至23日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此时国难日重国民党内外要求“立息内争”的呼声高涨。蒋介石在会上表对外关系演讲声称“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也不轻言牺牲”;“以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达奠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这表明国民党的对日外交开始生某些变化。大会以后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2月16日改组蒋介石接替汪精卫任行政院长张群出任外交部长。从此至1937年12月25日张群任外交部长职1张群:《我与日本七十年》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3年版第42页。一年两个月又十天。

    张群此时担任外交部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利用他与日本的渊源“希望透过各种公私的关系来缓和中日间的紧张局势使政府能有力量先把国内的问题料理清楚这也是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1。就任的第三天张群就外交方针表谈话指出:“中日两国处于今日之情势若不谋国交之彻底调整不独为两国本身之不利即东亚和平亦将受其影响。故本人受任以来即具有充分决心主张由外交途径调整中日关系。”“所谓调整以地言不限一隅以事言不限一事以时言非为目前之苟安而为双方万世子孙谋永久之共同生存。”张群表示:“深望双方负责当局就大处远处着想各用最大之努力树立善意的谅解祛除敌意的祸根尤须相互明了其立场与困难迅经由正当途径开诚协议。”1本着这一方针张群一改前任汪精卫“不与日本直接交涉”的外交政策主动与日方谈判以求中日关系的全面调整。在任期间张群先后与日本三任驻华大使有吉明、有田八郎、川越茂进行谈判采取强硬态度竭力与日方周旋。

    中日外交谈判先涉及的一是华北问题二是如何看待“广田三原则”

    问题。1935年12月2o日张群与有吉进行第一次会谈。张群表示“愿以最大努力经由外交途径采用正常办法商谈中日间整个关系之调整”。同时提醒对方特别注意“在进行商讨解决中日双方问题时日方在华北一切行动务须停止”。有吉提出要国民政府授权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就地解决中日问题之全权”张群当即拒绝。关于“广田三原则”有吉表示蒋介石已于上月2o日表示无条件的赞同2问张群意见如何。张群答道:“蒋委员长之言赞成系赞成三原则之商讨;无对案者系因三原则无具体意见无从提出对案绝非无条件的赞成三原则乃希望贵方提出更具体之意见以便商讨之意。”此后张群又特命外交部言人表声明否认所谓蒋介石无条件赞成三原则的说法。

    1936年2月7日日本召回有吉明改派有田八郎为驻华大使。从3月16至19日张群与有田在南京举行4次会谈。16日第一次会谈历时三小时。张群主张从东北问题谈起有田谓尚非其时。张群又称至少须先消灭妨碍冀察内蒙行政完整的状态。这次会谈没有结果。17日的第二次会谈有田提出“广田三原则”张群表示不赞同以广田三原则作为调整中日关系的基础并声明整个的立场和见解。18日的会谈有田说明了日本的立场和见解。19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后表共同声明谓双方见解未能全部一致。张群与有田4次会谈虽无结果但气氛改善了许多。中日间的紧张情势也较前有所缓和。据张群的外交报告称:“经此四次谈话之后形式上虽无结果可言而有田对于我方实际情形确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当他回国就任外相之后在议会演说外交方针已一改从前的口吻对广田三原则亦有不拘泥形式之说对华北地方问题所持态度也和以前不同。”1有田在华任期不足一个1《张群先生话往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6页。

    1《张群先生话往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75—76页。

    2蒋介石在会见有吉时说:予对三原则全然同意无何等对案甚望及早商讨具体实施办法。又称:但广田三原则与华北关系密切如华北生事故三原则中之一、二两项自皆无由商谈及实行。转引自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综合周刊社出版第224页。

    1《中国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张群委员外交报告》(1936年7月1o日)《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月3月24日广田内阁组成有田任外相。随后日本任命其驻天津总领事川越茂为驻华大使6月下旬川越来华。

    在有田离华、川越尚未到任期间日本加强在华北的驻军日军在天津人数由2ooo多人骤增至8ooo多人。北平已处于日军威胁之下。国民政府外交部几经交涉均无结果。之后生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在此背景下张群与川越于9月15日举行第一次会谈至12月3日共会谈8次。第一次会谈开始张群主张先谈蓉案(成都事件)不与调整问题混为一谈。但川越认为蓉案不难解决若仅解决蓉案仍不能缓和日方空气须先解决若干政治问题始可商谈蓉案。日方遂提出如下要求:允许日本在长江驻兵;修改教科书删除排日思想;华北五省自治;中日经济交流。张群予以拒绝。然而日本并不罢休9月23日在第三次会谈中川越又强硬地提出极苛刻的7项要求:(1)取缔排日问题;(2)华北问题;(3)共同防共问题;(4)减低入口税问题;(5)上海至福冈间通航问题;(6)聘用日籍顾问问题;(7)取缔朝鲜人问题。张群在与蒋介石商议后断然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并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