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场2参见张永惠:《中国造纸原料之研究》(一)(二)《工业中心》第8卷3/4期第10卷3/4期。3参见江淮、舟涛:《金瀚与新闻纸》《福建造纸》1985年第4期第57—59页。在工艺技术、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印刷出版诸方面都得到长足进展呈现出蓬勃展的局面和势头。

    (一)中国传统印刷业的更替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革新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以铅印、石印以至照相平印为业的印刷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原有从事传统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印刷机构也先后改用新传入的近代印刷术。中国的传统印刷逐渐让位于铅与火退出了中心舞台。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经过千余年的展自有其西方近代印刷术难以比拟的特长和优点。因此即使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传统的雕版印刷仍在应用中。尤其是佛教经典和木版年画的刻印迄今仍在进行。被北京荣宝斋称作木版水印的饾版印刷更以近现代印刷无法取代、几可乱真的高技艺在现代印刷百花园中依然独放异彩为世人所称颂。

    (二)印刷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与出版事业的展1。上海——中国近代印刷中心地位的形成。

    民国初年包括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有影响的近代印刷企业在内的、全国8o%的新型印刷企业都设于上海足见上海在全国印刷行业的中心地位业已形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图书出版的9o%、报刊出版的8o%均出自上海。上海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方面挥着历史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印刷业展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的印刷中心上海集中了一批印刷行业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振兴中国的印刷工业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他们起成立印刷学术团体开办印刷技术学校研究新的印刷机械和技术在推动近代印刷事业的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贵的贡献。

    1933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中国印刷学会”在上海光裕里58号成立。最初根据学会章程设立了由五至七人组成的“全体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教育、研究三个系。次年12月改设理事会由郁仲华(主席)、唐镜元(副主席)、糜文溶(书记)、柳溥庆(会计)、沈莲芳5人组成。共有会员26人。理事会下设杂志编辑委员会由柳溥庆任主任委员有糜文溶、高元宰、沈励吾和顾秋水。

    中国印刷学会的成立是中国印刷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印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和技术交流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新时期。

    3。印刷科研工作的开展及成果。

    远在中国印刷学会成立之前国人已对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技术进行研究、吸收和利用。例如:19oo年上海文明书局的赵鸿雪先生根据西文图书资料介绍的照相制版法成功地进行了照相铜锌版的研制;19o2年上海文明书局研制珂罗版印刷又获得成功并付诸实施;1933年柳溥庆在上海三一印刷厂采用平凹版制版工艺成功地印制了《美术生活画报》更于1936年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艺印制了《中国印刷》第一期插图。插图画面层次丰富、网点光洁至今仍色彩鲜艳为中国三十年代印刷水平之实物见证。1935年柳溥庆、陈宏阁研究中文照相排字机获得成功。1935年9月29日的上海《申报》和1936年第一期《中国印刷》对此作了类似的报道。上海《申报》在“留法学生柳溥庆明照相排字机”大字标题下报道云:“近国人美术照相制版专家柳溥庆君费数年之心血应用照相原理设计制造排字机。其构造极为精巧所占地位仅一小间即能排制各种大小字号之文字且备有隶体字及其他美术体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种书报杂志。闻该机现已制成正向实业部请求专利。”据图样分析柳氏研制的这台照相排字机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使用的第一代手动式照相排字机原理相同结构相似。在三十年代社会、技术条件下能研制出这样水平的照相排字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这一成果因生在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时期而未能付诸应用。

    4。印刷教育事业的开端。

    历史上中国在印刷技术的传授和继承方面一向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直到本世纪初方有学校教育之出现。19o4年清朝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制版印刷班为中国以学校进行印刷教育之开端。中国印刷学会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了印刷学校教育。计有1933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李石曾先生创办的上海图书学校以及上海斯高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镇江中华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国美术制版印刷函授学校等。以上海图书学校为例该校以“即工即学生产自给”为宗旨设图书、出版、印制、组织四科补习、训练二班。其中印制科设有印刷工场名为“工读印制社”下分印制、排字、浇铸、制模四股。印制科的学生修业三年设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铅印、石印、铸字、浇胶、浇版、装订、制版、铁工等课程。

    5。印刷书刊的出版。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出版贺圣鼐、赖彦予著《近代中国印刷术》和印刷专业杂志数种。其中:《近代中国印刷术》详细介绍了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展情况它的出版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近代印刷的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出版印刷杂志计有《中华印刷》、《中国印刷》、《艺文印刷月刊》、《神州印刷》四种。其中:《中华印刷》创刊于1935年高元宰主编;《中国印刷》创刊于1936年系中国印刷学会主编之季刊;《艺文印刷月刊》1937年创刊刘龙光主编;《神州印刷》仅见于《艺文印刷月刊》之收购书名广告未见实物流传。这四种印刷专业杂志以《艺文印刷月刊》影响最大、行最久共出版25期。内容多为介绍国内外印刷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国内外印刷展情况。

    中国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印刷事业中新兴领域的肇始和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印刷业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中国印刷事业的进一步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萌芽和展近代印刷采用机械设备和相应器材进行生产离不开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支持和配合。早期的印刷设备、器材均由国外进口。后来随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国人自办的由维修、仿制到自行设计和制造近代印刷机械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和造纸、制墨等相关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初步的展。1895年中国第一家印刷机械厂——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随后公义昌机器厂、贻来牟铁工厂等七家印刷机器厂相继建立。这八家印刷机器厂建厂初期均以印刷机修理为主要业务。辛亥革命后上海、北京、青岛、广州、长沙、长春等地纷纷建立印刷机器厂。这些印刷机器厂除修配印刷机外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圆盘机、切纸机、照相机等当时亟需的印刷机械设备为中国印刷机器制造业之先驱。此后除魏聚成、顺昌、姚公记、明精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机器厂6续创建外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出版印刷企业也自建印刷机械修配和生产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自19o3年起即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多种印刷机械设备到1926年已扩建成有相当规模的华东机器制造厂。

    (四)近代印刷工艺技术的演进近代印刷术虽来自欧美但其由印刷数十个字母组成的西文转向印刷数以万计的中文为我所用则非国人参与不可故其在中国有着一个吸收、演进过程。即使在传入初期西方传教士对中文活字的研制中也同样离不开国人的参与和配合。18o7年马礼逊来华雇人刻中文字模受雇者自然是中国人。1832年前石印术传入中国这手书中文上版者也必是中国人。此后无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还是凹版印刷在其传入、展进程中国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譬如:19o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厘正从此排印报章时文困难减矣”1。1922年张菊生先生从排字架、铅字分类法和铅字检查法三者同时入手革新又创新式排字架。

    19o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由徐锡祥镌刻字模。1916年1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61页。钱塘丁氏仿宋代精刻欧体活字倡制“聚珍仿宋活字”。1918年海陵韩佑子先生创制“仿古活字”。

    1925年王宠佑先生创制华文排铸机。

    19o2年赵鸿雪先生研制铜锌版制版法历时数月而告成。同年又试制珂罗版亦告成功。

    1888年元和王肇鋐在日本习得雕刻铜凹版之法并著有《铜刻小记》详记之。

    1935年柳溥庆先生费数年心血研制成功手动照相排字机。

    从以上数例可见国人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与展中作为之一斑。正如贺圣鼐先生在《近代中国印刷术》一书的“结论”中所说的:“综观此过去数十年吾国印刷术诚不可谓之无进步。历年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印刷技师教授艺徒故数十年间印刷人才辈出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1二、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印刷业的破坏和摧残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近代印刷业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崛起并高展着的近代印刷业迅即从停滞走向衰退。日寇的铁蹄踏向哪里哪里的印刷企业则不明不白地为日人所据有不少设备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剩下来的要么为日人占有要么被迫停业。当时全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逃脱这一悲惨的命运。不少从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后方转移的印刷设备器材在转移途中被日军飞机炸毁。譬如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沉在洞庭湖中。

    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印刷业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方面加以记述。

    (一)国统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印刷工业比较达的大城市先后为日军侵占。这些城市的印刷企业遂向内地转移。转移后最集中的地方是重庆和桂林。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创办了一些新的印刷厂并由上海、武汉等地迁来很多印刷厂出版了《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多种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前重庆计有印刷所、店5oo多家。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均在此设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印书局有资金7oo万元;职工人数最多的是中央印制厂的重庆印刷厂有15oo多人。

    桂林地处边陲交通落后战前印刷业十分落后。抗战爆上海、武1贺圣鼐:《近代中国印刷术》参见《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汉、广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业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云集使桂林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计有包括生活书店、新华日报、三户图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在内的出版企业22o余家;包括三户印刷厂、秦记西南印刷厂、广西印刷厂等著名印刷厂在内的印刷厂1oo多家。拥有对开印刷机5o余台四开印刷机6o余台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为抗战时期全国出版印刷业集中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

    除重庆、桂林外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以及广西的南宁、湖南的邵阳和衡阳、江西的赣州等一些边远城市的印刷业也相对集中但规模远逊于重庆和桂林。

    (二)解放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中国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许多印刷厂。

    1935年1o月中央率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中央所在地随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中央印刷厂(1937)、八路军印刷厂(1938)、光华印刷厂并在绥德建立了抗敌印刷厂。此后在其他根据地6续建立印刷厂多处。基本情况是:晋察冀边区建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冀中导报印刷厂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