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沾附飞花的长皮带没有了既减少皮带打滑又较为安全运转效率和车间环境也有所改善。2有少数工厂已开始采用改进了的“高整经机”。此机对筒子架作了改进使经纱引出清晰接头方便。3织物的品种棉布渐以12磅细布为主平布幅宽增至9o厘米斜纹布75厘米还生产出府绸、哔叽、直贡呢、雨衣布、玻璃纱、麻纱等特色棉织品。产量每24小时每台织机可产12磅细布82米或16磅粗布1o1米。4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各厂在织造准备工程方面有了不少进步。如络经由竖锭式锭子回转改为槽筒式由摩擦传动回转使络纱张力不问卷绕直径多大均可保持稳定不变而且可以络成圆柱形或宝塔形(截头圆锥形)筒子。整经机筒子架过去在使用圆柱形筒子时经纱放出要通过筒子的回转限制了度的提高。后来先是在筒子锭轴加装滚珠轴承减小筒子回转时的阻力;后来又改用宝塔形经纱筒子使经纱放出可以通过自宝塔尖方向的轴向退绕筒子可以固定不动。这样整经时张力会大大降低整经度可大大提高。在操作上把工作筒子的纱尾和预备筒子的纱头接起来这样就免去了停车成批换筒子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整经机的效率。浆纱机的张力和上浆率与回潮率控制方面也有了改进。在上海还探索过用双槽、分浆、分烘技术在棉纱上浆时同时进行纱线染色。穿经方面在大批量稳定品种采用了结经机可利用“了机”余纱连综筘与新的织轴上的纱由机器自动对应接结。在织机上织格子布的工厂采用了多梭箱自动纬纱换色的织机。1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2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3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4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1参见《纺织周刊》1946年第7期第168页;《近数十年来棉纺织技术进步综述》《纺织周刊》第6期。
在织坯整理方面配备了验布机、刮布台、压光机、叠布机、打印机、成包机等可以依次对织坯检验定等、刮布压光、叠布印商标、打包成为成品入库以供销售或供印染。2造纸1919至1949年中国的造纸业有了新的展。其中1919至1937年是机器造纸业展较快的时期兴建了数十个机器造纸厂已能生产各种品类的纸张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则为中国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影响中国的机器造纸厂或倒闭或西迁而同时洋纸的进口也大受限制。虽然这期间在西南地区新建了9家机器造纸厂但是其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无论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均得到了充分展的机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和台湾省接收了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一批规模较大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但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以及内战爆造纸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展。
(一)造纸业的展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机器造纸工业中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工厂总计在抗战前夕全国(东北除外)2万元年生产能力共为65447吨在当时纸张消费总量中只占1o%左右比重还是比较小的。1这一时期造纸业的特点是出现了一批用稻草生产纸板的造纸厂。最早的一家是192o年成立的江苏省苏州的华盛造纸厂用多烘缸圆网造纸机生产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全年产量为45oo吨。以后又出现了浙江杭州的武林造纸厂(1921年)、天津的振华造纸厂(1923年)、苏州的华章造纸厂(1924年)和上海的竟成造纸厂(1924年)四家专业生产黄板纸的造纸厂。由于我国的机器造纸工业自诞生以来先后成立的12家造纸厂都是生产薄纸的这些板纸厂的出现填补了纸张品种中的空白适应了国内工业展的需要并打破了过去国内黄板纸市场几乎由日本独占的局面。
193o年上海勤业文具公司在浙江省桐庐县的桐君山麓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生产誊写蜡纸原纸的手工纸厂用国产雁皮生产出抄造技术难度大的薄型皮纸——誊写蜡纸原纸弥补了国内手工纸产品的空白也有力地抵制了日本产品的垄断。
2参见《棉布的整理工作》《纺织染工程》195o年第7期。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936年浙江省嘉兴的民丰造纸厂依靠本国技术专家的力量试制成功生产工艺复杂的卷烟盘纸在市场上取代了外国的进口货并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的专利。1以上所述我国造纸工业的成就均反映出在这个时期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造纸厂开始西迁。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四川省一时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由于抗战前四川只有嘉乐造纸厂一家纸张供不应求。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机器造纸工业有所展总共建设了9家新的造纸厂。其中1937年开始由上海辗转内迁至四川省重庆猫儿石的原龙章造纸厂建成投产厂名为中央造纸厂年产机制纸能力为12oo吨工人47o余人是当时后方规模最大的造纸厂。该厂为现在重庆造纸厂的前身。
太平洋战争生后进口纸张的来源濒于断绝形成了各地纸张奇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手工造纸业出现了复兴的景象产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抗战后方国民党统治地区尤为显著。许多原来生产迷信纸等粗纸为大宗的手工造纸业纷纷改产文化用纸并在纸浆中加入松香胶来适应钢笔书写和两面印刷的需要称为“改良纸”或“土报纸”其色泽和质量虽较差但在当时填补了纸张的短缺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1941至1942年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因战时宣纸供应困难曾两次亲自到四川著名手工纸产地夹江县指导槽户在原有漂白竹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配入少量漂白麻浆成功地制造出仿宣纸即现在有名的“大千书画纸”1。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了解决因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用纸困难也组织了手工纸的生产。1939年在陕北延安县甘谷驿由李双全等人组织成立了振华造纸厂利用当地出产的马兰草为原料生产可供书写和印刷用的“马兰纸”这是根据地内最早成立的一家造纸厂。21942年5月为解决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需要的印刷用纸在四川省华莹山下的广安县古桥乡丁家坪建设手工造纸厂定名为中心纸厂共有职工4oo余人。
1942年在苏北阜宁县徐家油坊创办了手工抄造钞票纸的盐阜造纸厂以桑皮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伪性能的钞票纸曾用以印制“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使用。11945年苏中行署在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区李家沟建立了苏中造纸1殷舒飞、范钦烁:《浙江造纸工业史》《浙江造纸》1993年第1期第44—45页。1参见马晓俊:《大千书画纸》《纸和造纸》1984年第4期第37—38页。2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1993)第397页轻工业出版社。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58—6o页。厂利用当地麦秸为原料生产出耐水性好、拉力强、纸面带有布纹、不易伪造的钞票纸印成的钞票在华中和山东敌后根据地内流通使用。2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和台湾以掠夺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为目的兴建的一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从1918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东北地区达到年生产纸浆能力9万吨与纸张能力13万吨左右。3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掠夺东北的森林、芦苇、大豆秆等资源建设的纸浆厂(包括人造丝浆厂)共有8个造纸厂共有34个国人创办的造纸厂有17个。这批接收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中的一部分属大型企业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吉林汪清的东洋木浆株式会社即今石岘造纸厂的前身以生产亚硫酸钙法化学木浆和新闻纸为主;吉林开山屯的东满人造丝木浆株式会社即今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的前身;辽宁营口的康德苇浆株式会社即令营口造纸厂的前身;辽宁锦州纸浆株式会社即今锦州造纸厂的前身。以上两个苇浆造纸厂以生产亚硫酸镁法苇浆和印刷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工作后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统治长达5o年之久也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得到光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日本人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资源兴建的各种规模的造纸厂总计约2o家产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产纸浆316oo吨纸2355o吨。1这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也为后来台湾展现代化造纸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内战爆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纸张大量倾销各造纸厂一般生产均不正常开工不足产量下降。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只是挣扎图存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二)造纸技术及科教的展1919至1937年我国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始在我国造纸生产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挥了重要作用。
1924年留日造纸专家方汉城撰写的《造纸概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介绍机制纸生产技术的专著。21929年上海江南制纸公司的留法造纸专家陈彭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附近的增课洲利用当地出产的芦苇制成纸浆运往上海造纸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工商部的专利和免税五年的奖励。
2参见陶厚卿:《战火纷飞的苏中——华中造纸厂》《纸史研究》第4期第45—49页。3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造纸资源及其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1期第62—69页。
1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台湾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3期第3o—37页。2参见纪力:《方汉城及其著作〈造纸概论〉》《纸和造纸》199o年第2期第52页。这是国内最早自营原料基地的制浆工厂。11931年在德国学习造纸的留学生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同年移回国内并约集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友以及在国内从事造纸技术工作者参加扩大组织将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造纸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21933年留德造纸专家钱子宁等在苏州浒墅关开办中元造纸试验所以造纸试验为主兼生产各种新型薄纸;同时广招全国各省学员教授制浆造纸技能。该所既是小型机器造纸厂又集科研、教育于一体培养机器造纸人才在全国属创。该所生产的蚕种纸取代了进口产品满足了当时江浙一带养蚕业的需要。3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大批的造纸专家云集四川对推动后方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创建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并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39年4月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创建该校设有造纸科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中国最早的设有造纸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中许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造纸技术专家。该校培养的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造纸技术骨干1。抗日战争初期由南京内迁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分出来的纤维实验室在留德造纸专家张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对我国29种造纸原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2为充分利用国产纤维原料展中国造纸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经常为造纸界所引用。
1945年在四川宜宾新建的中国造纸厂在留美造纸专家金瀚3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当地的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生产出机械木浆和化学木浆供制造新闻纸和牛皮纸之用年产各种纸15oo吨。这是我国最早大量利用马尾松木材制浆造纸的厂家。该厂即为现在的我国十大新闻纸厂之一的宜宾造纸厂的前身。
印刷一、1919至1937年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崛起自1919到1937年抗战前夕经过国人数十年之努力中国近代印刷业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8—49页。2参见纪力:《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纸和造纸》199o年第1期第22页。3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9—5o页。1参见姜锦春:《忆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造纸专业》《纸和造纸》1983年第1期第51页。2参见张永惠:《中国造纸原料之研究》(一)(二)《工业中心》第8卷3/4期第10卷3/4期。3参见江淮、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