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是违反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意志的。政协协议如果得到实施就是对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否定。因此政协会议及其各项决议必然遭到国民党内根深蒂固的反动势力的强烈反对。在会议进行期间和闭幕以后国民党特务和暴徒多次破坏在沧白堂举行的演讲会打伤讲演的政协代表郭沫若、张东荪等;国民党政府的警察宪兵非法搜查政协代表黄炎培的住宅;国民党特务和暴徒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打伤知名人士李公朴、郭沫若、章乃器、施复亮、马寅初等及群众6o余人。从2月22日起国民党在重庆和其他一些大城市6续举行反苏游行。这些暴行和游行目的就是破坏政协会议的正常进行和会议后一度出现的和平民主政治气氛。
3月1日至17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六届二中全会。会上法西斯分子猖狂反对政协协议尤其反对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蒋介石宣称宪草修改原则的若干点“与五权宪法的精神相违背”要“多方设法来补救”。全会通过了一项《对政协报告之决议案》提出五条宪草修改原则:(1)制定宪法应以建国大纲为依据;(2)国民大会应为有形之组织用集中开会的方法行使职权;(3)立法院对行政院不应有同意权及不信任权;(4)监察院不应有同意权;(5)省无须制定省宪法。这次全会还决定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指导”国民政府的工作。又决定各党推选的国府委员要拿到国民党中常会去选任。这些都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做法。这就完全推翻了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民主宪政原则。
接踵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中国人的和平建国愿望成了泡影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十七章中间路线的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第一节中间路线的主张及其破产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统治下的中原解放区动进攻接着向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海南岛等解放区动进攻全国规模的大内战爆了。
战争开始后的一年内是国民党军进行战略进攻、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的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解放军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又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至此战争转入国民党军实行战略防御、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的阶段。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开始进攻作战。随后陈谢兵团渡过黄河进入豫西;陈粟率领的解放军越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平原。三路大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战恢复和开辟了广大的解放区把国民党军和解放军作战的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解放军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重镇武汉。在此期间其他各地的解放军的作战也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样战局再展下去就是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了。
国民党动全面内战破坏政协协议召开一党控制的国民大会关闭和谈之门这一系列行动使政协期间一度高涨起来的民主党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是国民党的压力又迫使他们不得不抗争。由于对形势估计的错误由于旧民主主义对人民民主主义的排拒性某些党派和个人更竭力地宣传中间路线和其他资产阶级政治主张为实现中间路线扩大中间派势力而奔走呼号。
1946年11月25日国民大会召开1o天之后民盟负责人罗隆基、章伯钧、张申府等在南京龙门酒家招待新闻记者表了书面谈话并由罗隆基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书面谈话说:“中国民主同盟的目的是实现中国民主。但团结、统一、和平是国家实现民主的先决条件。因此民盟从成立的时候起就决定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努力调节国共的武力冲突。一个分裂的国家一个继续不断从事内战的国家是不会有民主的。我们过去是这样的看法在今天还是这样的看法。”“从今年2月政协闭幕后直到今天民盟始终坚守两个原则:第一拥护政协第二反对内战。”“中国当前有无数个问题待解决但最紧要的问题是停止国共两党的武力战争。我们民盟认清了这个重大关键因此我们愿保持在内战环境中然独立的第三者地位在调节武力党争上继续尽其最大的努力以争取国家的真和平促成国家的真统一建立中国的真宪政实现中国的真民主。”以上书面言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就是:站在然独立的第三者地位调节国共的“武力党争”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是民盟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也是其他许多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1946年6月出版的《再生》第118期上表了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这是这一时期正式提出中间路线的较早的一篇文章。张文说:“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中间的政治制度。”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亦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以上说的是“资本与共产两主义之中间”。
接着他论述“国共两党之中间”。他说:“国民党虽没有明明白白主张资本主义但现在的官僚资本的实况却是国民党一手造成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至于用斗争的方法来平分土地当然不能不说是过左的举动。我们既不赞成官僚资本亦不赞成这种报复性的土地政策。我们主张应当有一个全国适用的土地改革办法使耕者有其田之理想由和平法得以实现。我们同时主张根本铲除官僚资本务使工商业依国家所定的全盘计划得由个人努力以展之。这便是中间性的政治路线。”“所谓中间性的路线乃是要各党共同来走并不是由我们国共以外的第三者单独来走须知这是唯一的路除此以外并无第二条道路。这真是康庄大道。”“这条唯一的路可泛名之曰民主但不是纯粹英美式的至于苏联式的当然更不必说了。”总之张东荪的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就是一条介于美苏之间、资本主义之间、国共两党之间的路线。
“站在第三方面”极力鼓吹“中间派的政治路线”的人是施复亮。
他是民主建国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中间派的政治地位趋向没落的时候连续表文章加紧进行中间路线的宣传。综观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中间路线的轮廓和各个方面。他所阐述的中间路线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中间派的社会基础。
施复亮说中国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占优势的小生产制的社会阶级分化还不十分尖锐中间阶层还占着全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民族企业家、手工业者、工商业从业人员、知识分子(公教人员及自由职业者)、小地主、富农、中农(自耕农和一部分佃农)等都是今天的中间阶层。简单说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是今天中国的中间阶层。这些中间阶层都是中间派的社会基础。他认为中间派的政治基础是很广大的也就是说中间派是广大中间阶层的政治代表。既然中间派代表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又很广大所以施复亮认为中间派的立场是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中间派的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中间派对于下层劳苦民众——工人、贫农和一切失业者采取同情和扶助的态度。1第二中间派的政治理论和主张。
施复亮说: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在今日中国是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和大地主)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展民族资本主义。中间派在政治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党独裁或阶级独裁也不赞成依赖任何外国;在经济上反对殖民地化也不赞成在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来实行社会主义。中间派在思想上是自由主义的(某些个人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倾向)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统制和清一色没有教条主义的信仰。中间派在行动上“是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1。这就是一条“和平的改良道路”。他认为目前大多数人民都愿意走和平的改良道路所有的中间政治集团都想走这样的道路。施复亮说: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新中国达到“国际地位的平等”、“政治地位的平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是中国人民唯一的建国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政治上必须民主化在经济上必须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工业化是我们建国的两大基本方针也是我们当前奋斗的两大具体任务。2施复亮提出:“中国中间阶层的历史是要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且是改良的。”他又提出中间派政治路线的“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第一中间派所要建设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在形式上是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许它成为少数特权阶级所独占的民主政治必须把它变成为多数平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进一步且须变成为全体人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第二中间派所要建设的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在展生产力方面主张尽量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优点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工业化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主张尽量革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采用进步的社会政策以保障劳动大众的职业和生活。同时为着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民的购买力主张立即实施进步的土地改革。第三在阶级关系上主张跟工人贫农合作共同反抗官僚买办资本家和大地主的压迫;在党派关系上主张跟左翼党派合作共同制止右翼党派的反动政策但须保持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立场不可无原则的附和左翼党派的主张。”“只要中间派能够始终坚持这三个基本原则我相信中间派的政治路线一定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成为当前中国唯一正确的政治路线。”1施复亮主张拥护政协道路呼吁回到政协路线。他说:“坚决拥护和平、1施复亮:《何谓中间派?》上海《文汇报》1946年7月14日。
1施复亮:《何谓中间派?》上海《文汇报》1946年7月14日。
2施复亮:《两条道路一个动力》《周报》第48期1946年8月3日出版。1施复亮:《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时与文》创刊号1947年3月14日出版。民主、团结、统一的政协道路努力促其实现。政协道路是符合全国多数人民的利益特别符合于中间阶层利益的走向民主的道路应为‘第三方面’的党派和群众所一致拥护。”中间派反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独揽政权和伪装民主“但不欲以暴力手段去推翻现有政府只想借和平奋斗的方法去唤醒并组织民众迫使国民党当局重新走回政协的道路”。2第三中间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
施复亮十分强调中间派在中国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他的这种看法是同他对整个中国形势的估计分不开的。据他估计在最近的将来国民党不能用武力统一中国也不能用武力统一中国。即使将来统一了中国那时的中国必是一个“糜烂不堪的中国”。内战有长期化的可能“国民党既不能用武力消灭也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而国际形势也不许可有一个完全右倾的国民党政权或完全左倾的政权。在这种客观情势之下唯一可能的正确道路就是恢复中间性的政协路线由国共两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织民主的联合政府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种种改革。但要走回这条道路先必须造成一个强大的中间派独立于国民党统治集团与之间取得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中间派不只“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地位挥决定的作用”“而且应当做人民的动机”意思就是领导者。
施复亮也看到“内战对于中间派最为不利如果长期继续下去可能使中间派归于瓦解”。因此必须制止内战。“但要制止内战尤其要在最短期内制止内战倘若有强大独立的中间派便可能生决定的作用。在和平恢复以后推行民主政治的时候中间派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的力量”。目前只有加强中间派的力量才能使国共双方不能不互让从而“获致‘调和’达到‘统一’建立‘民主主义的社会’”。1第四在组织上建立强大的中间派。
施复亮认为要实现中间性的改良路线即实现政协路线必须全国的中间阶层在政治上形成一个强大的中间的政治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共之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民党统治集团与以外的一切民主党派(包括国民党民主派)和民主人士应当赶紧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独立的中间派的政治力量担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