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中打败冯阎两集团以后在国民党各派军阀中和各派政治势力中占了明显的优势。正当蒋介石踌躇满志高喊消灭两广军阀和“扑灭赤匪”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领土和蒋介石集团实行“不抵抗主义”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日民主浪潮。在革命浪潮冲击下国民党统治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蒋介石又一次被迫下台。蒋重新上台以后为了稳定国民党反动统治立即确定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政外交的根本政策。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被镇压下去了。但由于蒋介石坚持对日妥协退让、对内独裁他除了得到本集团的人和以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为代表的一小部分政界知识界人士拥护以外真心拥蒋的人是不多的。1936年12月生的西安事变使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破产蒋被迫接受并实现了人民的部分要求。从此中国人民开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人也表明态度说:“蒋氏倘能一洗国民党十年反动政策的污垢彻底地改变他的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基本错误而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军事上政治上俱能实际采取救国步骤则自当给他以赞助。”1七七事变特别是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国民党采取了积极抗战的态度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8年3月国民党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决定召集国民参政会。这些虽然还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但毕竟是国民党一种进步的表现。这时一些党派和政治活动人物普遍地拥护国民党蒋介石形成了一面倒的舆论。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在抗战初期有一个共同的政治主张;就是“加强政府中枢”。这就是加强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1937年1o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人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宣布自动解散以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国家社会党代表张君劢、中国青年党代表左舜生致书蒋介石或表示“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或表示“仅有与国民党共患难之一念此外都非所计”。因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而被捕入狱的章乃器刚一出狱就于1937年9月表文章反对“标新立异”要人们“信仰舵师”“信托”政府一致听从蒋介石1。抗战前因进行抗日活动而一度被捕的张申府在抗战开始后说:“我常说蒋先生只要动抗战全国必然景从。我深庆今日已经完全实现了。”2以上这些不是个别1:《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1936年12月28日)《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页。

    1章乃器:《少号召多建议》《申报》1937年9月1日。

    2张申府:《目前的根本要务》济南《实报》1937年1o月11日。

    人的表现而是一种普遍的倾向。这些反映了蒋介石政治地位的提高。

    在论到全国一致拥护国民党蒋介石抗战的时候必须考察的态度。1937年9月22日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宣言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次日蒋介石表了谈话。他以政府的名义“接纳”“使有效忠国家之机会”公开承认了的合法地位实现了两党特殊形式的合作。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央致电大会建议布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建立一种各党派共同参加的某种形式的民族解放同盟”。这些建议表达了对加强国共团结、加强全民族团结的愿望。1938年11月《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再次声明“建立国共两党长期合作”的愿望并表示“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的亲密合作”。

    总之根据事实来考察当蒋介石国民党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行比较积极的抗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和蒋本人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确实是大大提高了。这种地位和威望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达到了最高峰。蒋介石从他叛变革命以后南京政府从它建立以后这时是最受人民拥护的时期。人民的是非判断是清楚的历史的潮流是不可违抗的。

    但是过了一个短暂的时期以后大体上从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起国民党政府和蒋本人的政治地位和人民对他们的某种好感就开始下降了。曾指出过这种事实: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当时全国人民我们人其他民主党派都对国民党政府寄予极大的希望就是说希望它乘此民族艰危、人心振奋的时机厉行民主改革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付诸实施。可是这个希望是落空了。”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秘密布了一系列文件如《共党问题处置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等等。这时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挑起了规模相当大的同的武装冲突。在制造磨擦事件同时国民党于1939年9月到194o年4月玩弄了一次宪政骗局。国民党的假宪政曾引起某些进步民主人士的巨大希望但结果是国民党在他们头上泼了一瓢冷水希望变成了失望。

    194o年底到1941年初国民党又制造了“皖南事变”。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的政治的反人民活动。从此国共关系大大恶化。抗战前途蒙罩了浓厚的阴影。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抗日民主运动的镇压。当时的进步人士揭露说:“新四军事件生以后政治上的逆流更有急转直下之势。即以中外观瞻所系的陪都重庆而言就有许多无辜而告‘失踪’的1:《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o37页。

    青年被送入‘防空洞’。而且不仅知识青年的自由安全毫无保障甚至年高望重为中外人士所敬佩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也因暴露国难财者的罪恶坚持‘有钱出钱’的战时经济政策而被‘遣送前方考察经济’。马先生的下落迄今音讯杳然。”1这里揭露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事实。国民党越是反动就越是失掉人民的拥护。

    在皖南事变之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于1941年3月成立。这个事件不是偶然的它是阶级关系生重大变化的一种表现。前面说过抗战开始后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一致地拥护国民党蒋介石领导抗战甚至为了团结而解散了自己的组织。现在这种情况生了变化。皖南事变前后国共关系十分紧张抗日阵营出现了巨大危机。这时张君劢、左舜生、黄炎培、梁漱溟等认为“非民主团结大局无出路非加强中间派的组织无由争取民主团结”。他们要“不畏强梁挺起身来代表民众说话并见出真是无所偏倚的精神”1。这种立场和态度和“仅有与国民党共患难之一念此外都非所计”的立场和态度是大大不同了。这表现了一种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政治倾向。

    中央对皖南事变作了这样的估计:“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地位的提高形成了国共力量对比生某种变化的关键。”2“这次的打退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将产生严重的意义。它象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动。”3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蒋介石政治地位开始上升的关键那么皖南事变就是他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的关键。

    1941年以后国统区的经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开始陷入困境1943年以后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而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却大大加强这就使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这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太平洋战争也胜利进展的时候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惨败。国民党政治上军事上的到了人民不能忍受的程度。不久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和国民党宣布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很短时间内国民党的政治地位有所上升;但很快蒋介石国民党动了全面内战又把全国人民拖入黑暗和苦难之中。

    没有多久南京国民党政府就被中国人民推翻了。

    以上是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力量变化的过程。

    1韬奋、茅盾、金仲华等九人:《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大众生活》(香港版)第4期1941年6月8日出版。

    1梁漱溟:《中国民主同盟述略》。

    2:《打退第二次后的时局》(1941年3月18日)《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页。

    3《中央1941年3月政治情报》1941年3月22日。

    第二节政治地位的提高中国有一个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只有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去党的力量、人民革命力量才能得到展。它不是离开国家的民族的历史任务而是满腔热诚地去完成这个任务。任何避开或偏离革命中心任务去谋求革命力量展的意图都是不能实现的。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完满体现因而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极大的展。在七七事变前夕中央就“号召全党同志扬过去15年来英勇无比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去迎接将要到来的民族抗战每一个同志应该深入到农村、城市、工厂、兵营中去唤醒千千万万的同胞们到抗日战争中来并成为他们的领导者。没有千千万万人民的参加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提出了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命令红军改编为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2中国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党员作为革命先锋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群众动起来了人民革命力量壮大起来了。

    抗战开始的时候有党员4万军队有4万多人根据地人口15o多万。到194o年党员展到8o万军队近5o万人根据地人口约1万万开辟了广大的解放区。中间虽然经过挫折但到抗战结束时有党员12o万军队12o万民兵2oo多万建立了19个解放区人口12ooo余万。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大展。这时国共两党掌握的军事力量在绝对数量上解放军不如国民党军多并且相差还很大;但相对来说同抗战以前相比两军的差距是大大缩小了。在政治威望方面大大上升国民党大大下降这虽然不能具体地比较但事实是确实存在的。

    综合以上所述从国民党和两方面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所代表的政治力量消长的关键。

    1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1937年4月15日。

    2:《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o月)《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第十四章世界战局的根本转变和各党派对建国主张的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1943年整个战局生了根本变化。1943年2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1943年7月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十月意大利政府正式退出德意同盟向德国宣战。同一期间被德国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有了很大展。在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日军和美军进行了中途岛海战日军遭到惨败。中途岛之战成为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的开始。从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美军和日军进行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日军战败退出瓜岛。从此日军在西南太平洋由攻势转为守势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太平洋战场的形势生了根本的变化。从1943年6月起美军先后从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向日军展开反攻日军节节败退。总之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根本变化的一年。至此世界法西斯集团必败反法西斯集团必胜的形势基本上确定了。当世界战局已经明朗化的时候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军事实力还是强大的打败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胜利是肯定的。在这种时候中国的各党派都从两方面观察中国的形势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和目标:一方面要努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在打败日本的过程中都为自己在战后中国政局中获得有利的地位而做准备。战后中国的总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新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过去各党派虽不断有所阐述而这时需要更加详明地说明自己的总体构想和各项方针政策扩大宣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以便那时按自己党派的意图左右政局实现自己的主张。抗战后期各党派对建国问题的阐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节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中国的民主人士民主党派及时地观察到了上述变化。1943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澜表小册子《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其中说:“这次世界大战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