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和同志领导的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实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实行了同志所制定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同志关于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创造性地丰富和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我们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1有人这样说:“武汉失守之后日寇与蒋介石的作战重心同时指向。”“自从武汉失守之后蒋日之间已经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战斗。那时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文件称:‘剿匪的重心必须指向。’由中国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成为主要的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主力日寇集中攻击的目标就是解放区和八路军、新四军。”“蒋介石由消极应战的政策转移到观战与求和的政策因此重点也就由对外转移到对内由联共的政策转移到‘防共’、的政策。”1有人这样说:“抗日战争八年国共合作八年也是蒋家王朝向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抗日民主根据地进攻的八年。”2大6上的政治人物和历史学家作这类论述的人非常多不必再举了。

    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著作则往往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同样的问题例如有人这样说:“共军改编后即蓄意扩充实力避免作战不打敌人专1:《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14页。1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第4章第5节。

    2荣孟源:《蒋家王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o年版第219、22o页。事袭击友军据统帅部的统计共军第十八集团军自29年11月至3o年1o月止在一年之内因袭击友军引起之战斗次数即达395次之多。”3“真正的抗日战争一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中我们的国力、人力、经济资源损失得非常重大但是最使人愤慨的我们中国的内奸和叛徒——一直和日本军阀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共同颠覆我们的国家破坏我们的政府”4上面摘录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否认了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只有少数汉奸亲日派除外)共同进行的战争。仔细分析起来那些资料中含有的对抗日战争的看法有以下几种:1。半个战争论。此论认为当时中国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抗战。

    此论又分两种:第一一派观点认为:抗日战争完全是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至少在八年抗战的大部分时间内是如此。“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我们党(指)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这个战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这就是说进行抗日战争的只有占中国少部分地区的解放区战场而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国国民党在武汉失守之后“蒋日之间已经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战斗”。这是一种半个战争论。

    第二另一派观点认为:八路军、新四军“避免作战不打敌人”。甚至无根据地恶意中伤说中国“一直和日本军阀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狼狈为奸”进行抗日战争的只有国民党。这是另一种半个战争论。

    2。两个战争论。上面两种不同的意见各自承认自己在抗战。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那么中国就存在着两个战争了。此种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两个战争一个是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一个是中国国民党进行的抗日战争各自打各自的。两个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和战略配合。这样中国也就不存在一个各民族各阶级共同进行的战争了。

    3。三个战争论。两个战争论认为一个是进行的抗日战争一个是国民党进行的抗日战争;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再加上一个国共之间的战争。这第三个战争如有的书上所说:“抗日战争八年国共合作八年也是蒋家王朝向领导的人民武装、抗日民主根据地进攻的八年。”这样抗日战争期间就存在着三个战争了。

    上述各种意见认为: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不存在一个各民族各阶3何应钦:《对日抗战与台湾光复的经过》1962年3月6日见何应钦《为邦百年集》台湾1987年版第29页。

    4何应钦:《再斥破坏抗战罪行》1972年8月见何应钦《为邦百年集》台湾1987年版第449页。

    级共同进行的抗日战争而是存在着半个战争、两个战争或三个战争。我们当然不是说抗日战争期间不存在两个战场(这一点下面就要说到)及其对立甚至生过武装冲突(如皖南事变);也不是说国共之间没有原则分歧和斗争;也不是说蒋介石集团没有与日本谋和和活动但不能说得过分违背史实。

    只有一个战争的论点是正确的。在《论持久战》中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里说的中日战争是“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不是哪一部分中国人同日本的战争。又说:“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1这里说的都是全体中国人。在《论新阶段》中又说过: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全民族所有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军队不同国内民族之一个最广大团体”。朱德也说过:“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共同进行的战争这在那时是一种普遍的看法许多报刊书籍大量宣传这种看法例如当时广泛行的《救亡手册》就这样说:“在民族危机高于一切亡国奴的威胁要降临到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时不仅是广大的工农大众就连资产阶级甚至封建军阀也生了他们的存亡问题而逐渐改变他们犹疑畏缩的态度走到救亡阵线中来。”“不分阶级、党派、信仰也不分上层下层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最凶恶的死敌这是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1在一个整体的抗日战争大前提下中国各阶层的人们最广泛地动员了起来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战争。这样在抗日战争的敌我力量对比上“敌小我大”更加突出“敌强我弱”则被大大减弱。

    这个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共同进行的战争在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了。

    抗日战争是全国一致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它表达了一个历史时期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实它表明了中国格局的整体性它以我为主包括了战争双方整体制约局部。在抗日战争期间各种政治纷争都受它的制约。尽管国共之间的斗争很尖锐但都没有出这个整体所制约的范围。它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表现形态。这个“一个战争”最大限度地动员了集中了全中国的抗战力量这个事实是中国胜利、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

    1《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455页。

    2朱德:《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第四周年》《解放》第131、132期合刊1941年7月7日出版。1钱俊瑞、姜君辰等编《救亡手册》生活书店1938年1月行第6、7页。第二节两个战场抗日战争期间存在着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大特点之一。抗战期间之所以存在着两个战场是由于解放区战场的存在。它的存在是决定因素。

    解放区战场的存在、两个战场的存在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延续和展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点的进步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抗战期间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是我们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格局的重大因素它也极大地影响了战争胜利后的中国政局和中国前途。

    解放区战场的形成也就是两个战场的出现过程如下: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军部下辖一一五、一二o、一二九3个师。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红军改编命令随即出开赴前线。1937年1o月南方八省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6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2月军部在汉口成立随即赴前线作战。

    1937年1o月下旬第一一五师一部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区展开。

    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1938年1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4月建立了冀中军区广泛开展平原地区的游击战。同年夏开辟了冀东游击区。

    1937年9月下旬一二o师进入晋西北地区1938年初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9月初一二o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地区随后开辟了绥中、绥南、绥西3个游击区。

    1937年11月一二九师主力一部在晋冀边区开展游击战。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与此同时一二九师一部和一一五师一部挺进冀南8月成立冀南行政公署。晋冀豫部队还向豫北、冀西、晋南展开展游击战。在山东1938年12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军。同月一一五师一部开赴山东加强了该地的游击战。

    新四军组建以后第一、二支队进入苏南开展游击战到1938年12月底初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第三支队进入皖南抗日前线。第四支队进入皖东以藕塘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

    在日军战略进攻、国民党军战略退却阶段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o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军作战16oo余次毙伤俘敌54ooo余人。八路军展到156ooo多人新四军展到25ooo多人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山东、苏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末敌后解放区战场已经形成。这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就存在着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的存在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不同。国民党军处在日军战略进攻的正面负责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处于日军的后面或侧面负责敌后战场的作战。解放区战场是独立存在的。国民党军在敌后也有游击军但起的作用不大。

    第二两个战场是各自独立的。解放区战场形成后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战役上的配合也是有的。两个战场的敌人是一个作战目的相同。两个战场的命运息息相关但主要是各自与日军作战各有各的作战区域总的说是一个战争的两个部分。

    第三两个战场实行不同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军作战主要是正规战、阵地战为此而制定了一套作战原则和战术。八路军、新四军则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由此而产生一套作战原则和战术。国民党军事当局未尝不想扩大敌后的游击战但由于它的军队的反人民性质而未能长久坚持。

    第四解放区战场的独立性随国共关系的恶化而加大。国共两党关系恶化以后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供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由解放区政府筹集和仰赖人民直接供给。这一方面增加了解放区战场的困难但另一方面更增加了解放区战场的独立性。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有时斗争很尖锐生过华北的武装冲突和皖南事变。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虽有冲突但未完全决裂。二者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进行着一个全民族的战争而不是同时存在一个外战一个内战。过分夸大二者的对立是不正确的。

    两个战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难免要消耗一部分中队打日军的战斗力;但主要地是由于两个战场的存在而形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形态。在《论持久战》中说:“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1这种特殊的战争形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解放区战场的存在。由于这种情况就使敌我之间作战的内线外线不分明出现了几重包围与反包围。这样就使日军的作战非常困难不论前方或后方都处于中队的攻击之下和困扰之中日夜疲于奔命。这是日军失败的重大因素之一。这种犬牙交错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形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优点是中国胜利的一个重大军事因素。

    1《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1页。

    第三节三种政权抗战时期中国国土上存在着三种政权:国民党政权、解放区政权、沦陷区政权。

    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三种政权在七七事变以前已经出现了。1927年以后在南方各省建立了若干小块苏区政权到“七七”以前只剩下了一块陕甘宁苏区面积不大。1932年3月9日日本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它的范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