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北伐军先后打垮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全境或部分地区。

    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极力扩大势力着意夺取中央大权。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定都武汉蒋介石则坚持迁都南昌。1927年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个人专权的决议撤销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蒋则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夺权行动动了四一二政变并在统治区域“清党”残酷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分子。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集合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新的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南京国民政府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其成立是仓促的。它一开始就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外临列强的观望怀疑内遭桂系及被其拉拢的一部分黄埔系军人如何应钦等的反对武汉方面以蒋下台为宁汉合流的必要条件军事上克复徐州之役又以失败告终。在反对力量压迫之下蒋遂于8月下野。但他仍关注时局并尽最大可能施加影响寻找再上台的良机。9月蒋介石访日以寻求日本的支持11月5日会见日本相田中义一田中赞成其反共但反对北伐。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这次婚姻使南京军队过去最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新娘的哥哥宋子文博士的家庭以及国民党创始人已故孙中山博士的家庭联结成一体”1与美国的联系亦因之密切起来。

    1928年1月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无力应付时局迎蒋还政之声高涨蒋乘机复职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举行全会根本改变了国民党一大以来的政策。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会后不久又任组织部长、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1928年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了四个集团军合力进行“二次北伐”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6月3日张作霖自北京返奉天翌日在途中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北京被阎锡山占领。北伐至此完成。北洋军阀长达16年的统治被推翻。

    北伐完成伊始蒋介石就宣布“军政时期”结束开始实施“以党治国”的“训政”1。1o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和《训政纲领》。同月国民政府重新改组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

    1928年12月29日在蒋介石的积极争取下张学良排除日本的干扰在东北通电全国“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2蒋介石在名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真正实现中央集权蒋想方设法在军事上削除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的军队并夺取其地盘;在政治上瓦解汪精卫、西山会议派等派系的有组织的对抗。

    1929年1月全国军队编遣会议在南京举行由于各派意见无法统一会议无结果而终。蒋介石见和平手段达不到目的就准备武力解决冯、阎、桂系也积极备战。这样1929到193o年间蒋先后与桂、冯、阎或其联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混战严重削弱了国力予日本武力侵华以可乘之机。

    193o年5月形成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个军事集团和改组派、西山会议派两个政治集团的反蒋大联合。5月11日蒋介石向冯阎军下达了总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双方百万大军主要围绕陇海、津浦两个主战场展开厮杀。蒋有中央的名义有雄厚的财力又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分化瓦解对手终于在赢得张学良东北军“拥护中央”后打破了相持的局面于1o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原大战是蒋介石与国民党内反蒋派之间的一次军事政治大决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4o万人死伤3o万。蒋介石通过这场决战打垮了冯玉祥重创1《上海时报》1927年12月2日。

    1蒋介石:《中国建设之途径》(1928年7月18日)《革命文献》第22辑第294页。2《申报》1928年12月3o日。

    了阎锡山冯阎与汪精卫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政治联盟也被迫解体。国民党各派系间的力量对比生了很大变化蒋介石集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此后其他派系势力虽仍继续进行反蒋斗争但已失去了问鼎中原、与蒋一决胜负的形势与实力。

    中原大战刚刚结束为了巩固和强化这一有利形势蒋急切地在政治上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以确立自己集权统治的法律依据;在军事上则加紧了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

    1931年2月蒋软禁反对制定约法的立法院长胡汉民5月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专权确立了法律依据。

    蒋对中央红军于193o年12月、1931年4月和1931年7月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都被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军打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动事变夺占沈阳城。蒋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至11月日军已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蒋的政策招致各阶层人士的不满国民党内反蒋派压蒋释放了胡汉民并坚持以蒋下野为党与政府统一的先决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12月15日辞去了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职务但仍暗中掌握实权。接任的孙科政府无力左右政局对于日军的步步进逼亦无办法不得不于翌年1月25日辞职。蒋介石、汪精卫在此前秘密会晤达成了权力分配协议此时则联合复出。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军事;汪为行政院长主持行政外交。国民党政权进入蒋汪联合执政时期。

    蒋汪上台伊始即着手解决日军于1月28日动的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问题5月5日中日双方签定《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其国策倾其全力围剿红军和压制国民党内反对派而日本则不断利用该政策的对外软弱性制造事端侵占中国的领土。

    在对内围剿红军方面1932年6月至翌年3月蒋介石调集6o余万兵力先进攻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苏区另辟川陕根据地。蒋介石随即进攻江西中央根据地这次围剿又被红军打破。1933年9月蒋调集1oo万军队采取“步步为营节节进剿”的碉堡战术1对红军动第五次围剿。此时统帅红军的左倾领导人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的应对战略经一年鏖战仍不能胜遂被迫长征。1935年1o月红军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

    在压制国民党内反对派方面1933年7至9月蒋介石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摧垮了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4年1月蒋介石出兵镇压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建立的“联共抗日反蒋”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1936年5月陈济棠、李宗仁两广实力派动“两广事变”。陈、李通电反蒋并出兵湖南。但由于外患日甚全国各阶层人士一致反对内战蒋介石不得不有所克制广西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贯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于1934年12月在《外交评论上》以徐道邻的名字表《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说国民党1927年后已开始反共日本不应该再害怕中国赤化。日本如果再进一步侵略中国在中国民族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国民党政权就只能抵抗而1《剿匪战术纲要》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共产党就会乘势而起日本也会因中国的长期抵抗而耗尽国力最后的结果是中日两国政权同归于尽因此中日双方应合作而非为敌。这篇文章引起了日本当政者的重视此后中日关系一度有所缓和。但日本始终未因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让步而停止侵略的步伐。

    1932年5月国民政府地方当局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1935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与日方签订了《何梅协定》。贪得无厌的日本继而策划华北五省的“自治运动”。这既使国民政府对北方的统治岌岌可危也使英美在华北的权益受到严重威胁更遭致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在11月国民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但“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到了和平绝望需要牺牲的“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1。蒋介石对日本无止境的侵略表示了比较强硬的态度。在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他又说“中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我们绝对不订立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绝对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再明白些说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2。会后蒋即以此谈话精神为中日谈判的指导原则不再对日本一味让步。9至11月支持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指挥的反击日伪军侵略的绥远抗战。

    随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调整蒋介石对共产党一方面加紧军事围剿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渠道与共产党进行接触、谈判但始终未改变武力解决中共武装的立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代表蒋介石和中央政府同张、杨谈判。在包括中共在内的各方人士的调停努力下蒋介石口头保证“决不打内战了我一定要抗日”3遂于25日被释放。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政策。

    在1928至1936年间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得到了逐步加强这与他这1o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统治的措施有关。在组织上他强化了军政统治的各级机构并建立了“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用各种手段来对付共产党、民主人士和反蒋派系。在文化思想上经常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文化人士并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在经济上他力图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区的经济有一定的展。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标志着全中国抗战的开始。17日蒋在庐山对各界人士表重要讲话正式阐明: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不能受到侵害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不合法的变更中央任命的宋哲元等冀察官员不能任意撤换二十九军在所驻地不受任何约束。中国不能再对日本妥协从现在起“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蒋最后声明中国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1《国闻周报》第12卷第46期1935年11月25日。

    2《国闻周报》第13卷第28期1936年7月2o日。

    3周恩来:《论统一战线》《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第193页。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日军进攻下北平与天津于29、3o日相继陷落。8月12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有各地方派系和共产党将领参加的国防最高会议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作战方针。又决定了“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吴淞要地巩固都;另以最少限度兵力守备华南各港”1的作战指导原则。并将全国战场划分为5个战区:一战区辖冀省全部及鲁北二战区辖晋察绥三省三战区辖浙江及苏南皖南四战区为闽粤两省五战区为鲁中南及苏北皖北。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翌日国民政府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中国政府调集大量军队与日军作战。日军在正面进攻进展不大的情况下派援军在金山卫登陆中国军队腹背受敌11月9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之久。

    在淞沪会战期间蒋曾接受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试图通过打谈结合的办法恢复芦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但日本被一时的得逞冲昏了头脑在和谈中不断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和谈没有结果。蒋深感敌强我弱战胜强敌必须依靠外援始终努力使英美等列强介入逼使日本停止侵略行动。但英、美不愿与日本马上生冲突并想借机战争财。蒋的“联英美制日”的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奏效他虽非常失望但一直持之不变。

    在对内方面蒋采取了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方针为此他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并在实际上由中共领导以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释放一批政治犯。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被确定为国民党总裁并自任新成立的三青团团长。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