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虽仍然将蒋介石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但没有把推翻国民党政府看作是抗日的先决条件;宣言的主张不再停留在宣传阶段而是真诚地要求付诸实施提出各界立即进行协商、谈判讨论抗日的实际工作。因此可以说这个宣言初步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2。共产国际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史学界的分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中央在长征到达陕北后独立自主制定的还是根据共产国际指示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制定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共产国际对统一战线的方针影响作用不能低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制定的。如1935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一思想对有直接影响作用;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指导下起草了“八一宣言”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共产国际七大后共产国际派张浩回国向中央传达会议精神等。当然将抗日统一战线内涵具体化并结合中国实际予以贯彻的是中央。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中国独立自主制定的。持此观点者指出中央在长征到达陕北后立即着手研究党的策略路线问题1935年1o月便出了《中央为目前反日讨蒋的秘密指示信》提出了党的策略总方针是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而且对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对象、领导权以至具体方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定。而参加共产国际七大的张浩11月7日才到达瓦窑堡张浩带回的国际指示及“八一宣言”主要点如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十大纲领等在的“指示信”中均无反映由此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中央独立自主制定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在要不要搞统一战线问题上共产国际起了主要作用;在如何搞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国独立自主的作用是主要的。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影响中国历史全局的重大事件。近年来学术界就西安事变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1。关于西安事变生的原因。
自西安事变以来对于其成因世人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西安事变的生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历史展的结果。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国内一切抗日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驱逐日寇出中国。其时当权的蒋介石却坚持对内战争、对外退让的误国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而中国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具有伟大的感召力。因此事变的生既是张学良、杨虎城及其所属官兵爱国漏点的总爆也是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展的必然结果。2。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确定。
曾有一种说法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受“斯大林电报”
的影响而决定的。学术界大多数人不赞同此种观点。现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国独立自主决定的。有的学者考察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与“斯大林电报”的关系后指出事变爆后确曾多次致电共产国际但直至12月16日才收到斯大林起草的共产国际复电而复电又因电码差错无法译出。在要求“检查重”后12月2o日复电收到。此时中央已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四项基本方针并正在付诸实施。
3。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
以往论者大多只强调的推动作用。现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单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不符合实际。有人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因素: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主体作用;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的协助和调解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孔祥熙、宋美龄、宋子文等对事变和平解决也起了促进作用;各地方实力派的牵制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强大的国内舆论推动着事变的和平解决;国际反应对事变和平解决有着间接作用。
4。关于张学良陪蒋回宁的评价。
以往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是否定的。近年有人提出见解认为张学良此举是一项爱国的壮举应当予以基本肯定。张学良的重大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捉蒋而且在于放蒋在于他为了抗日救国这一崇高目标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亲自陪蒋回宁以一人的失换来了全民族的得。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陪蒋回宁是西安事变最好的结局之一。
5。关于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一种意见认为西安事变是由杨虎城和张学良共同动的因而主张杨、张齐名。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杨虎城的部队数量和职务都不及张学良但他与的联系比张早得多本人还曾申请加入中国。他年长于张成熟老练在动和解决事变中杨起了主导作用。有人把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所起的作用集中归纳为五点:第一杨先提出了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第二西安事变是在陕西各界人民积极支持下生的这种群众基础的形成是与杨虎城长期积极支持和保护当地的抗日爱国运动一贯坚持进步与民主的立场不可分;第三八项主张是张、杨义举的政治纲领而其基本精神源于杨虎城在两广事变间与宋哲元等商定的六项主张;第四整个西安事变期间杨虎城始终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张学良和周恩来的意见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让步维护了三位一体的团结保证了三方的一致行动。第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基础奠定于释蒋前而其最终完成却是释蒋后。张学良被扣后杨虎城以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力撑危局为最终实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到底是中国还是国民党或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对此学术界近年来争鸣热烈主要有下列几种不同观点:1。中国领导。持此观点者指出中国采取三种形式经过三条渠道实行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其一对全国人民来说尤其是对国统区的广大人民来说是实行政治领导;其二对抗日根据地军民来说是实行直接的具体领导;其三对国民党顽固派来说则是通过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使其不敢降日而保持在抗日营垒里。正是中国实现了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从而使之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展。有的论者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领导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而且表现在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具体地说第一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为中国抗战胜利指明了道路鼓舞了全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第二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开辟了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起、领导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是抗日战争的领导者。
2。国民党领导。台湾学者和大6个别学者持此观点。其理由是:第一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合法政府国民党是当时唯一的执政党;第二领导的军队当时一系列作战方针、作战计划及作战命令等均须交国民政府批准同意后方能实施;第三领导人的一些言论也承认蒋介石为抗战的领导者国民党属于领导地位。
3。国共两党各自独立实施领导。持此观点者认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两个领导一个是的领导一个是国民党的领导他们都在组织上保持了对自己的军队和政权的领导。抗日战争是在统一战线的形式下进行的但确实存在着两个领导中心两个指挥系统。国共两党是独立领导着自己的力量合作进行抗日战争的。
4。国共两党分阶段领导。持此观点者指出如果对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关系及其在整个八年抗战中的军事活动加以考察便可现如下事实: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态度是鲜明的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逐渐取代国民党而成了抗战领导者。因此如讲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应该说在抗战初期是国民党领导;相持阶段到来以后是领导。
5。国共两党共同领导。持此观点者认为:第一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政治上各自表了自己的纲领其内容有共同之处;第二在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起了主要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起了主要作用。也有人认为抗日战争从政治上说是领导;从组织上说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除上述几种观点外还有人主张不要笼统地提谁领导而应具体分析各方在抗战中的表现和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两个战场即国民政府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评价也欠客观。近1o年来这种情况有很大改变。一批专题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
学术界对战略防御阶段(从抗战爆到1938年1o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即认为:这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会战都打得非常艰苦、激烈台儿庄一战取得重大胜利。正是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战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丧师失地的局面其客观原因是由于敌强我弱国力相差悬殊;主观上则是由于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以及战争准备不足等原因所造成。
对如何评价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看法不一大致有四种: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阶段由于国民党执行消极抗战积极的政策所以它的军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总的情况是节节溃退。“避战”、“逃战”是这时正面战场的特征。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分两阶段来评价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前国民党基本上执行消极抗日、积极的政策。此时国民党集团动了两次大规模;但国民党军队同时又对日军动了“冬季攻势”并在正面战场抵抗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时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利害参半。太平洋战争爆后的几年国民党集团的指导思想是依靠外援坐等胜利。此时虽在正面战场也有过某些局部战斗并派部队出国作战但却在豫湘桂战役中大败。所以此时的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第三种意见认为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国民党军队仍在积极抗日。持此观点者指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前中队在正面战场上进行大小战斗近5oo次占全部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44%军队伤亡人数达137万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3%。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前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抗日与都是‘积极’的”。第四种意见不同意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地位日益下降、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的观点。认为:“无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还是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存在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之分。”
抗战期间中民的伤亡数目和财产损失关于抗战期间中民的伤亡数目和财产损失历来说法不一。1947年国民党政府提供的中民伤亡数为12oo多万人财产损失(直接损失)为5oo多亿美元。后经研究考证现这一数字存在着很大的误差。1985年大6学者根据抗战胜利后4o年间现的资料曾指出抗战中中民伤亡数为21oo多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共计1ooo多亿美元。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组织专家对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我民伤亡人数进行了专门研究。经过查证大量原始资料深入各地进行调查广泛搜集国内外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科学方法计算最后得出了在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日军侵华战争中我民伤亡35oo多万人的结论。199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莫斯科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上表讲话正式公布了这一数字:“在东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日战场作为东方的主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6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