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中国现代史应采取与中国古代史基本上一致的体系。持此观点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史以“一个运动”、“两个过程”、“四次战争”为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割裂了数千年中国历史体系的系统性把占社会支配地位和统治地位的主要方面置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利于人们全面了解历史。中国现代史的学科体系应是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的延续。
第五种以“社会现代化”理论来重新架构中国现代史的基本体系。
2。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和阶段划分。
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定中国现代史即是1919至1949年的中国史。但也有人(如荣孟源、李新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应是社会形态“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这11o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叫做中国近代史”1。他们主张中国现代史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主要观点仍是上述两点:一是主张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二是主张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此外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现代史应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或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理由是:“1912年资产阶级建立起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从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始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民主政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划时代的事件之一;从中国现代化自身展的过程看1912年前一年生的辛亥革命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比较多的还是把中国现代史界定成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
关于1919—1949年3o年历史的阶段划分在八十年代前基本上沿用胡乔木在《中国的三十年》一书中的分期。具体说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19—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9)。近年来出现多种划法:第一种仍沿用胡乔木的划法。第二种也划为四个阶段起止时间是: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第三种划为五个阶段起止时间是:1919年至1923年;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7年;1937年至1945年;1945年至1949年。第四种划为六个阶段起止时间是:1919年至1923年;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7年;1937年至1945年;1945年至1949年。
从目前学术界的情况看如何具体而又完整地构建中国现代史的科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继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已经清楚了但在其中的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意见分歧。11参见《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意见认为1925年四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理由是四大解决了以前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所没有解决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进一步解决了二大已提出的革命同盟军问题基本上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问题。第二种意见认为1925年12月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理由是在这篇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辩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从而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应团结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农)、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右翼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第三种意见认为自成立后经过全党5年多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到1926年(春夏)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时在党中央的文件和党的许多领导人的著作中已对中国革命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包括: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色的国民革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不但要参加而且要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要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同时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联合战线;革命的结果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第四种意见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形成于1927年春。理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政权理论的形成应以全党的共识为标志。1927年初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对〈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慕馐汀罚敖贤暾乇硎隽诵旅裰髦饕逭
ㄋ枷氲幕灸谌荩侵泄膊忱飞鲜状我灾醒刖鲆榈男问奖泶锪巳u扯悦裰髡ㄎ侍獾恼感氯鲜叮曛咀胖泄膊橙妨17诵旅裰髦饕逭
u恼铰阅勘辍薄m保钡1927年春才在全党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究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目前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生的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和国内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的新时代它与生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同的。其二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其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以工农为主体同时有其他广大社会阶层参加。其四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五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有各民主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和革命的前途。第三种意见认为“关于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问题的思想就是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这三个问题基本明确了便可以认为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了”。第四种意见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应包括六个内容除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生的时代、领导、动力、对象、目的和前途外还应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这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过去一般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年来人们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解决的是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问题;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基本内容有人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展的一个必要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国家政权是领导下的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政;其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展生产力;其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结合体;其六新民主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各种阶级矛盾可以获得调解。有人概括为五个方面: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八十年代以来对其研究逐渐展开。
对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论者大多赞同如下观点:在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帮助了中国的成立帮助了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国共合作的方针帮助了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确定三大政策对创建黄埔军校、东征和北伐也都作出了贡献。但此时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误如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上的妥协退让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估计不当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历次“左”倾错误都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有密切关系。当然即使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也起过好的作用如帮助实现向土地革命的转变停止瞿秋白、李立三“左”倾错误的推行等。最后共产国际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抗战初期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又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两头好中间差;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学术界意见还不尽一致。如在共产国际与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关系问题上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主要来自共产国际他个人不应负主要责任。其理由是:第一陈独秀在1922年前是重视工人阶级力量的但在是年底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后他开始低估工人阶级的力量表现右倾。这种变化是受共产国际影响的。第二在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三次大退让都是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先实现了退让陈独秀只是步其后尘。第二种意见认为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基本上是正确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应由其本人负主要责任。第三种意见则认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同共产国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谁负什么责任应作具体分析既不能把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完全归之其本人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共产国际。此外在共产国际与中国的成立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大革命共产国际与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共产国际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国际与西安事变等问题上学术界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研究得较深入的一个课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就五四运动的性质问题和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展开过讨论。近年来学术界对该课题的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五四运动的领导权。
大致有如下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认为李大钊等人不仅为运动的爆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且直接参加运动的行列指导运动。第二种意见认为是无产阶级领导。理由:五四运动是以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推动、指导和组织作用是无产阶级领导运动的集中体现;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决定作用”“支配着运动的展方向”。第三种意见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理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运动前的宣传鼓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运动爆后他们推动了工人、学生运动“向纵深展”并为运动的展制定了策略、方法和目标。因此“五四运动的真正推动和领导者应该是以孙中山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第四种意见认为是国民党领导。持此观点者认为“国民党当时作为中国社会的唯一革命政党其成员在五四运动中不仅从思想上、政治上而且从组织上对运动的兴起、展乃至取胜均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当时曾起过领导作用的还有一些具有初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及研究系的部分重要成员”然而就各自在整体上对社会实际影响的大小而言“国民党人的领导作用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上海的五四运动可以说几乎完全是由国民党人领导的”。还有一种意见反对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