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合物采用意译外一般都译其化学式“连书原质之名”如硫酸铜的中文译名为“铜养硫养三”。
《化学鉴原》于1869年译完1871年作为翻译馆的第一批译书稍后于《化学初阶》刊印问世。《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是最早的两部系统介绍无机化学知识的汉译书而且它们是根据同一部原著翻译而成都是译自e11s’prinnetetistry的无机部分原书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很流行的课本。11s(1829—1898)是美国科学著作家和经济学家。《化学初阶》译文比较简略而《化学鉴原》内容很丰富译文也比较流畅被时人誉为“化学善本”。《化学鉴原》共6卷卷一论述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如元素理论、亲和力理论、物质分类、原子理论、酸碱理论、当量概念、定组成定律、定比定律、质量作用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等。全书介绍了64种元素从卷二起分类介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法与性质是整部书的重点所在。卷二论述气体氢气、氯气、氧气和氮气及其化合物卷三论述碘、溴、氟、硫、磷、硅、碳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卷四论述碱金属、碱土金属等及其化合物卷五论述铁、锰、钴、锌、铅等22种贱金属及其化合物卷六论述汞、银、金、铂等贵金属。由于原书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普通化学课本它所介绍的化学知识与当时化学的最新水平距离较大部分内容已陈旧过时如书中原子量与当量的概念含混不清还没有正确的分子概念。至于元素周期律在西方化学教材中也是到19世纪7o年代中后期才被采用。
在介绍有机化学时徐寿和傅兰雅选择了net(1831—1887)所著《化学》(1867)一书的有机化学部分译为《化学鉴原续编》于1875年刊行。b1oxam是伦敦king’snetbsp;的化学教授所著《化学》从1867年初版至1912年共出12版是一部很著名的教科书。该书的特点是介绍化学理论不多而着重论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应用故其主体不易受当时化学的飞展而动摇。。mi11er(1817—187o)的《化学基础》第三卷(d。1864—1867)较无机部分逊色1。有机化学被徐、傅译为“生物化学”。《化学鉴原续编》按其不同的来源和制法分类论述当时已知的主要有机物如氰化物、苯及其衍生物、动植物碱、植物染料、动植物香料、有机酸、醇、糖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由于有机物西文命名都很复杂徐、傅对有机物名称翻译绝大多数都采用音译故《化学鉴原续编》一书比较难读。
《化学鉴原续编》译成之后他们又将原书的无机化学部分译出称为《化学鉴原补编》于1789年刊行。《化学鉴原补编》主要分类介绍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制备内容比《化学鉴原》更为丰富其元素分类较《化学鉴原》更接近于元素周期律。译者还增补论述了新现的元素镓及其化合物。但《补编》没有介绍当时新的化学理论。徐寿和傅兰雅还根据翻译《续编》、《补编》时积累的化合物译名编成《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5)出版这是第一部英汉化学词汇表。
《化学分原》(1871)是第一部分析化学译著由徐寿之子徐建寅和傅兰雅合译它概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实验。后来徐寿和傅1刘广定:“中文‘化学’源起再考”《化学》1991年第4期台北。。bysjohnsonneyork1875)和quantitativeneta1ysis(7theng…ar1r。fresenius(1818—1897)的两部最有名的分析化学专著译为《化学考质》(1883)和《化学求数》(1883)刊行、kar1r。fresenius的这两部著作是十九世纪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面最著名的著作内容相当详尽代表了当时分析化学的展水平。因此十九世纪介绍到中国的化学知识与当时西方科学水平最为接近的是分析化学这一学科。
《物体遇热改易记》(1899)译自henryatts(18o8—1884)编辑的名著adinetistryandthea11iedbrannetnet1875)中的有关条目。它介绍了气体、液体和固体受热膨胀理论、气体定律、理想状态方程、绝对零度等理论和概念详细罗列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西方科学家研究液体、固体热膨胀率的实验结果。
上述无机、有机、分析化学著作的翻译出版表明近代化学知识的引进介绍在洋务运动时期已有一定的系统性。与此同时江南制造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在化工方面徐寿等人译有《造硫强水法》、《制玻璃法》、《制肥皂法》和《制油浊法》等。傅兰雅还与汪振声翻译了一部化学工业名著即著名的德国工业化学家gelunge(183fanetbsp;ofsu1…phurinetda1ka1iithnetnet1879—188o)将其译为《化学工艺》(1898)刊行。此书共三集初集论述硫酸工业二集论述盐酸工业和吕布兰制碱法三集介绍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新展起来的索尔维氨碱法制碱工艺并论述了漂白粉的制造。另外还有《电气镀金略法》(1881)和《镀镍》(约1882)论述金属电镀工艺。在金属化学和矿冶化学方面有《造铁全法》(188o)、《宝藏兴焉》(1885)和《银矿指南》(1891)等。其中《宝藏兴焉》是根据英国著名化学家i11iamnetbsp;pranetmeta11urgy(london1868—187o)翻译的详细论述了金、银、铜、锡、镍、锑、铋、汞等金属的矿藏、冶炼与提纯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内容相当深入丰富。此书也是徐寿和傅兰雅翻译的。此外在火药方面制造局译有《制火药法》(1871)和《爆药纪要》(188o)等;在农业化学方面译有《农务化学问答》(1899)、《农务土质论》(19o2)和《农务化学简法》(19o2)。
江南制造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不仅同徐寿等人翻译了大量的化学译著他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种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在《格致汇编》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它曾刊登过有关制造玻璃、冰块、啤酒、汽水、蔗糖、火柴、榨油、水泥和造纸等日用化工技术的文章并连载了傅兰雅和栾学谦翻译的《化学卫生论》一书。《化学卫生论》译自英国化学家johnf。johnston(1798—1855)所著thenetonlife(dinburg1859)论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有关化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后来由广学会出版了单行本。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当时制造局没有专门论述化学实验和实验仪器的译书《格致汇编》中连载二年的《化学器》(188o—1881)填补了这一空白。ffin(18o2—1877)…donandg1asgo1877)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化学实验室常用工具、衡量仪器、容热量热器、分离分析仪器等并附有大量的插图。《格致汇编》曾多次重印各册印数达数万份以上远远多于制造局译书的单种销量《化学卫生论》和《化学器》还印行过单行本因此《格致汇编》传播化学知识的作用未可低估。鉴于当时许多人对制造局译书感到深奥难懂傅兰雅还根据局译化学书编写了《化学易知》(188o)和《化学须知》(1886)等入门书便于初学。
十九世纪下半叶翻译化学书的还有京师同文馆化学教习、法人毕利干(anato1ea。bi11equin1837—1894)及其学生、同事。毕利干等译有《化学指南》(1873)和《化学阐原》(1882)前者是一部普通化学教材后者与《化学考质》底本一致也是kar1r。fresenius的定性分析专著。但毕利干译书中所造元素名称的新字笔划十分繁琐不合汉字习惯译文佶屈聱牙故流传较少影响较小。
一系列化学译著的出版改变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化学知识引进与传播的落后状况到十九世纪末化学知识的介绍甚至可以说已走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前头。当时许多探求科学知识的人士都非常重视化学。有人认为“制造功夫以算学为体以化学为用”又有人认为化学应用广泛因而“冠乎声学热学光学电学之上”甚至还有人认为“化学实为诸学之根”1。当然依赖译书学习化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先绝大多数译书都是英美流行的教科书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化学新现和新理论一般都没有介绍过来化学各分支学科虽大都有译本但除无机、分析化学外其他都只有唯一的译本;其次即使是最好的译书一般人也感到难读难懂真能理解其科学内容的人实在很少。因此人们从译书中获得的化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有时免不了闹笑话。比如到189o年已知的元素已不止64种但当时译书只介绍了64种元素有人竟将64种元素与64卦相比附。
。1“net…avinetdmi1itaryanetbsp;netbsp;teanetbsp;vo1。33(1986)pt。1pp25—29。第二节化学教育的形成翻译介绍化学知识目的在于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化学家。徐寿等通过译书而具有一定近代化学知识的人才可称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化学家。他们通过翻译化学著作传播了化学知识对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建立有筚路蓝缕之功。他们还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对洋务运动时期建立新式工矿企业有所贡献如徐寿为江南制造局龙华分厂建硫酸车间(1874年)徐建寅在山东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设计制造火药徐华封在淄川矿厂冶炼铅矿等。但这一批人人数很少根本不能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当时还有一些人通过学习化学译书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他们的水平有限根本不是化学专门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专门的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兴办了几所新式学堂尝试外语与科技教育。但是由于科举制度没有改变风气不开洋务派对科技展支持不力在甲午战败以前化学教育进展甚微。
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官办学堂中最早实行化学教育的也是同文馆。1866年该馆拟议科学教育计划并聘请外人当教习。次年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聘法国人毕利干为化学教习。毕利干曾在法国著名化学家jeanb。j。d。boussingau1t(18o2—1887)的实验室工作过来华前担任另一法国化学家anse1mepayen(1795—1871)的助手。1871年毕利干来馆执教至189o年返回法国继由德国人施德明(net)担任化学教习。同文馆初期的两名优秀学生承霖和王钟祥曾先后任化学副教习1。同文馆的化学课分用中文与外文授课两种。中文化学课选修者主要是从一些略知化学者中招取的主修化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多用《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为教材。但他们不懂外文难以深造;还有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在“格物”课内兼习化学也用汉文讲课。同时还开设了外文化学班供一些有一定外文基础的学生选修年限不定。教育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1876年同文馆还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可学做一些基本操作和实验。据说在同文馆所有科学课程之中学生最喜欢化学。但是该馆培养的科学人才微乎其微它的大多数肄业生都以翻译或教书为业少数化学优秀生曾在天津等地的机器局任职。
徐寿对化学教育也曾努力尝试。1876年他与傅兰雅等创建了格致书院。他们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1883年该院曾拟聘一名外国人来院开设化学、矿学课因缺乏经费而作罢。1889年聘到一英国人来院执教但此人不久就病故了。直到1895年以后傅兰雅等人在书院开设了周末教演班讲授数学、化学知识。栾学谦《格致书院讲演化学记》所记叙的正是1897年讲化学时的情景1。当时连《化学鉴原》中的基础知识听众都诧为惊奇说明洋务3o余年间化学知识的传播还十分有限。光绪初年浙江瑞安孙诒让、平阳杨镜澄等人办过一所瑞平化学堂但不久即解散。
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方面最大胆的尝试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先是选派幼童到美国学习自1871—1874年6续有12o名幼童赴美准备学习1见王韬编《格致课艺汇编》卷4。
1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3年版第32—66页。科学技术。但他们绝大多数还未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或未完成大专学业即于1881年被莫名其妙地撤回学习中途夭折。而且这批留美学生以学习工程技术和电报的人最多专门学习化学的实无一人。但当时美国大、中学校已有普通化学课他们当然也因此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且远胜于国内通过译书学习化学。1877—1886年福州船政学堂选派了几批学生到英、法等国深造。船政学生大都是学习造船和驾驶但其中学习制造的七八个学生在法国学习矿务学。化学是近代矿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些留学生在巴黎国立高级矿务学院等校学习已经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