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46—1966年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曾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24—193o)。

    中央观象台于1913年开始气象观测并编订我国最早的观测规程。1915年收集海关测候所气象电报和徐家汇观象台转来的国外气象电报据此绘制我国最早的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次年起向公众布。1919年航空署成立下设气象科次年开始北京至浦口之航运观象台曾予协助。

    布设观测网为事业所必需也是中央观象台之职责。192o年拟订设立4o个台站的计划强调航空需要。次年经教育部通过批准先设1o处但终因经费无着只设了张北、开封、西安3处且在1927年前后即停办。观象台的观测也于1927年时停时续。

    1928年观测工作由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继续至1937年9月卢沟桥事变起停止天气预报工作早在1921年已停止。

    张謇设南通军山气象台19o5年张謇在他个人所设的博物苑开始气象观测开国人气象观测之先河。后派员到徐家汇观象台学习并托购法国仪器在军山建气象台1917年开始工作张自任台长。19o9年接收徐家汇台所各地报告绘制天气图布天气预报和警报。1926年张逝世后改由政府维持。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的特权不断增加他们在各自的侵略基地设置气象台站网而清皇朝却没有一个气象台站。1876年起以中国海关的名义用中国财力所设的海关气象台站网也完全是英国人操纵为其日益增大的洋货输出和海运服务。192o年以前民国农业和教育部门开始设置的小量台站多数也很快夭折。下面将1911年和1919年全国各级测候所的数目统计列于下表:1911年和1919年各级测候所数统计表1911年1919年台站等级1234总计1234总计本国设o5o3154o543562外国设315141547216221858总计36517161o127o252312o1911年存在的本国所设的54个测候所中53个为海关所设另一个便是张謇所设。他新建南通军山气象台后曾为此事呈报县知事说:“窃农政系乎民时民时关系气象各国气象台之设中央政府事由我国当此时势政府宁暇及此?若地方不自谋将永不知气象为何事农业根本之知识何在謇实耻之。”足见其对气象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也深知当时政府不可能有办气象工作之能力2。

    2张明昌:《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1984)第4期第71页。第三十六章物理学从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这一阶段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学已告终结西方近代物理学知识逐渐在我国得到引进和移植并且开始了最初的物理学教育。

    第一节传统物理学的终结晚清时期我国的传统物理学物理学在我国有着相当早的起源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展时期。我国传统的物理学曾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辉煌的成就但是明代以后种种原因造成我国经济和生产展缓慢科学技术渐渐处于落后状态。物理学的展在总体上也由缓慢到停顿。

    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学知识的展大概可以郑复光(178o—1853)和邹伯奇(1819—1869)的光学研究为代表。郑复光的《镜镜詅痴》(1847年)和《费隐与知录》(1842年)邹伯奇的《格术补》(1874年)均刊行于鸦片战争之后。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一书中论述了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几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质料和性能透镜和透镜组的成像情况以及17种光学仪器和器具的制作、原理和使用等。他的成就主要在于研究透镜和透镜组的成像理论。书中所述几乎涉及当时所知的各种光学仪器和器具。郑复光的另一书《费隐与知录》中的内容也以几何光学部分为最佳。邹伯奇的《格术补》反映了他在光学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书中深入讨论了透镜和透镜组的成像规律定量地得到了透镜成像公式、透镜组的焦距公式。书中还详细讨论了放大镜、几种折射和反射望远镜以及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介绍了眼睛和视觉的光学原理等。邹伯奇推导出透镜成像公式和透镜组焦距公式可以说达到了我国传统光学展的顶峰。清代我国在光学器具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光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比较显著的成就。显然这应归结于我国传统光学知识与传入的西方光学知识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物理学知识主要表现在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方面而这些物理学知识则又常常包容在工程技术知识之中。同时物理学本身与其他传统上占优势的学科(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等)相比较又始终稍逊一筹。虽然在明末清初阶段我国曾经传入了一些西方的物理学知识但随后却是百余年的中断传入的知识甚为零散无法形成独立的体系结果它们被融合纳入传统知识体系的框架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物理学已不可能再有展而是明显地呈现出停滞不前以致最后趋于终结。

    近代意义“物理学”的开始众所周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然而在欧洲古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总称。西方语文中的“物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即指“自然”引伸为“自然哲学”的意思。随着自然科学的展“物理学”的各个部分逐渐分别形成独立的学科逐渐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去。直到近代才有了近代科学意义的物理学学科。

    在我国近代科学的物理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虽然“物理”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的年代但作为学科的“物理学”一词的使用却是19oo年才开始的。在正式使用“物理学”这个名词之前晚清时期曾经一度使用“格致”或“格物”统称包括声光化电在内的自然科学。“格致”或“格物”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语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后世对这句话虽有不同的解释然而总的来说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因此如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那么“格致”或“格物”与“物理”即“事物之理”的含义是相同的。但晚清使用的“格致”或“格物”则是专门指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化学从中分化出于是“格物学”和“格致学”就进一步缩小了范围专门代表近代科学意义上的物理学了。19oo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译刊《物理学》一书书名袭用了日文名称即日文汉字而未作改变。该书原系日本物理学家饭盛挺造(1851—1916)编撰;中文译本由日本东洋学家藤田丰八(187o—1929)翻译我国学者王季烈(1873—1952)重编。这是在我国次正式使用“物理学”一词作为学科的名称。数年之后在我国终于逐渐统一采用了具有近代科学含义的学科名称“物理学”。

    第二节近代物理学的引进翻译出版物理学书籍到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清皇朝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不得不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大门。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西方科技知识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以及我国科学技术展的状况与以往相比较都有了很大的不同。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成为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此阶段物理学知识的引进和传播也是主要通过物理学书籍和物理学教科书的翻译出版而得以实现的。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科学著述。最初翻译出版有关物理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的书籍主要有:玛高温(danie1jeromemanet1814—1893)译述的《博物通书》(1851);合信(benjanminhobson1816—1873)编译的《博物新编》(1855);理雅各(e1815—1897)编译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1856)。这几种书籍之中以《博物新编》影响最大。

    上海墨海书馆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翻译并出版了我国近代第一批科学书籍其中有若干种是物理学书籍。如: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o5)和张福僖(?—1862)译述的《光论》(1853);伟烈亚力和王韬(1828—1897)译述的《重学浅说》(1858);艾约瑟和李善兰译述的《重学》(1859);伟烈亚力和李善兰译述的《谈天》(1859);以及《奈端数理》等。墨海书馆是外国教会在华最早设立的编译出版机构该馆除印刷宣教物品外还翻译出版了包括数学、天文、物理、植物等自然科学几门学科的多种书籍这些书籍在当时都很有影响而上述几种物理学书籍尤其《重学》和《谈天》影响相当大。从此西方近代物理学知识开始比较系统地传入我国。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即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翻译出版科技书籍的情形。物理学书籍在这一时期也大量地被译述刊行。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8年附设翻译馆该馆是我国近代最重要的科技著作翻译出版机构。馆内有徐寿、华蘅芳、赵元益、徐建寅等我国著名学者并聘请傅兰雅、金楷理(netgjohna11en1836—19o7)等西士口译还有伟烈亚力、玛高温等人参与在近四十年间共翻译各类科技书籍二百几十种(其中数十种已译而未刊刻)。译书的内容广泛、质量上乘。该馆翻译出版的物理学书籍有十多种比较重要的如:傅兰雅和徐建寅译述的《声学》(1874);金楷理和赵元益译述的《光学》(1876);傅兰雅和徐建寅译述的《电学》(1879);林乐知和郑昌寅译述的《格致启蒙·格物学》(1879);傅兰雅和周郇译述的《电学纲目》(不迟于1894年);徐兆熊译述的《电学测算》(年份待考);卫理和范熙庸译述的《无线电报》(1898);傅兰雅与徐寿及赵元益译述的《物体遇热改易记》(1899);傅兰雅和王季烈译述的《通物电光》(1899);王季烈重编的《物理学》(19oo—19o3)。翻译馆还翻译过的数种物理学书籍或已译成而未刊或未译完如《热学》、《分光求原》、《奈端数理》等。另外还有一些属于其他学科的译著也包含较多物理学知识如《金石识别》(1872)、《谈天》(1874)、《测候丛谈》(1877)等。总之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外人士曾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包括物理学书籍在内的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工作。洋务运动时期清廷为培养急需的外交翻译人员于1862年设立了北京京师同文馆。同文馆也编译出版了一些科学书籍。物理学书籍有丁韪良(。martin1827—1916)译著的《格物入门》(1866)和《格物测算》(1883)这两部书对于同文馆的物理学教育以及对于晚清社会都有相当影响。上述这些根据欧美原著翻译的物理学书籍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引进和传播西方物理学知识方面挥了重要作用。

    译书是晚清时期引进和传播物理学知识最重要的途径。除了译书之外来华西方人士所办的一些报刊如艾约瑟主编的《中西通书》(1852年创刊)伟烈亚力主编的《丛谈》(1856—1857)北京施医院编辑出版的《中西闻见录》(1872—1875)等也都曾刊载物理学的一些知识。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技刊物《格致汇编》(1876至1892年在此期间实际行七年。其前身即《中西闻见录》)由傅兰雅主持。此刊常刊载介绍物理学知识的译文某些重要译文还有单行本出版如关于物理学知识的《格致释器》、《量光力器图说》等。由于该刊颇具影响因此对于物理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和普及很有积极作用。

    晚清时期在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一些组织也曾出版或编辑物理学书籍和教科书。如“学校教科书委员会”(1877年成立189o年后改称“中国教育会”。该会中文名称为“益智书会”)曾出版同文馆的《格物入门》和山东登州文会馆的几种物理学教科书以及傅兰雅编译的《格致须知》和《格致图说》丛书后两套丛书包括物理学内容的若干册是十九世纪末流行的普及读物。“广学会”(1887年成立。原名“同文书会”1894年后改称“广学会”)曾出版《电学总览》(1896)、《电学纪要》(1899)、《质学新编》(19o4)等。总之来华西方人士以及教会的一些机构与组织对翻译出版物理学书籍做了不少工作他们在传播和介绍物理学知识方面的功绩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物理学书籍的翻译出版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翻译出版的几乎完全是物理学教科书而且据日文原著翻译和编译的教科书与据欧美西文原著翻译和编译的教科书在数量上差不多各占一半。可以说清末民初物理学知识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主要表现为翻译和编纂教科书。这方面的情况在下面关于物理学教育的一节中还将述及。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我国学者几乎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