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数学系对现代中国数学贡献很大。

    1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第三十四章天文学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中国传统天文学向近代天文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鸦片战争后为了谋求国家的富强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潮流。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开始全面传入中国传统天文学逐渐遭到淘汰而为近代天文学所取代且在清末的一些学校中出现了天文学教育。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建立近代天文台。民国初年政府接管清钦天监成立了中央观象台并出现了一座民办军山天文台开始进行近代天文观测和研究工作。这时中国已有了近代天文事业的萌芽。

    第一节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自明末清初起西方的近代天文知识已有部分传入中国但传入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都极其有限只是改变了中国的天文学方法即西方的几何模型方法代替了传统的代数方法而并未改变中国天文学的性质。中国的天文学仍是为皇权服务而以历算和星占为主的宫廷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御用性以及知识界盛行的“西学中源”说大大阻碍了天文学的展以致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作为近代天文学基础的哥白尼日心地动说还仍然遭到封建学者的反对。而在那时的欧洲随着观测技术的改进和理论研究的进展近代天文学早已有了巨大的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人士纷纷来华形成第二次西学东渐近代天文知识再度传入中国。传入的主要途径是中国少数先进知识分子与热心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西洋传教士一起合作译著、出版近代天文学书籍。

    最早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的译著是中国著名学者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谈天》译自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bsp;1871)的名著《天文学纲要》(theout1inesofastronomy)是根据该书1851年的新版译出1859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全书分18卷以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介绍了天体测量方法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结构和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小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等一系列天文新现以及赫歇尔父子对双星、变星、星团和星云的观测结果次向国人展示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的全貌其与中国传统天文学完全不同使人耳目一新。李善兰还在《谈天》一书的序言中驳斥当时一些知识名流反对哥白尼学说的种种谬论并以力学原理和恒星光行差、视差等事实证明日心地动说和开普勒行星轨道椭圆理论已是“定论如山不可移矣”。声称“余与伟烈君所译《谈天》一书皆主地动及椭圆立说此二者之故不明则此书不能读”1。《谈天》出版后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使哥白尼学说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从此近代天文学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传统天文学逐渐遭到淘汰而以探索宇宙为目的的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逐渐为国人了解和接受并日渐深入人心。因此《谈天》在中国传统天文学向近代天文学的转变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李善兰与伟烈亚力所译的《谈天》刊出15年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徐建寅(1845—19o1)与伟烈亚力又根据《天文学纲要》的最新版本(第12版)续译其增订部分把截止1871年的最新天文学成果补充译出于1879年刊印《谈天》增订本。

    188o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刻印了美国林乐知(y。11en1836—19o7)口译郑昌棪笔述的译著《格致启蒙·天文学》。该书译自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lockyer1836-192o)的著作《天文学》是英国麦克米伦公司1humin…fu:linearintegro…differentia1equationsithaboundarynetetathematinetbsp;society》19363—4o2。出版的科学初级丛书之一1。全书共分七章介绍地球、月球、太阳系各行星、彗星、太阳、恒星等天文学基础知识以及牛顿万有引力学说内容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是优秀的入门教材也是清末流传较广的一部天文学译本。这一时期出版的近代天文译著还有英国传教士合信(bson1816—1875)编译的《天文略论》(1849年)中国学者王韬(1828—1897)与伟烈亚力合译的《天学图说》(188o年)美国摩嘉兰和中国薛承恩合译的《天文图说》(约1894年)以及京师同文馆、登州文会馆的天文教习和学生翻译的一些书籍和教科书等。

    此外伟烈亚力创办的综合性月刊《丛谈》(shanghaiseria1)(1857年墨海书馆出版)和林乐知编辑的《益智新录》(1876—1878)以及英国人傅兰雅编辑的《格致汇编》等杂志也以一定篇幅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1近代天文知识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向近代天文学的转变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末著名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运用过近代天文知识。近代天文学中的天体演化学说是康有为历史进化论的科学来源之一而西方的“以太”假说以及康德和朗白尔的无限宇宙模型则是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自然科学基础。康有为还于1885年写成《诸天讲》一书介绍西方近代天文知识。1926年又对此书作重大修改和增补。书中介绍了不少天体物理学知识如恒星光谱型、太阳的化学元素组成等等并次介绍了康德一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以及二十世纪初关于太阳系演化的一些新学说。11李善兰等译:《谈天》上海墨海书馆1859年版。

    1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中国科技史料》第16卷(1995)第2期第1页。1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17卷(1996)第1期第36页。

    第二节清末民初各类学校中的天文教育中国近代天文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官员开办的一些新式学堂。

    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1866年在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开始讲授自然科学知识。京师同文馆学制8年从学习语言文字开始逐渐增设历史、地理和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最后两年要学“天文测算”。对于不学外国语言文字者则学制5年“天文测算”课安排在第四、第五年。实际上天文课到1877年才开始添设最初均由外国教习讲授后来渐有毕业生担任副教习。当年的考题有“克伯尔测天文三纲试一一言之”“行海路定船方位之法求表明”“详论海王星从何而始知有此星?”“测木星小月之月蚀而可知日地距其法详论之”“土星之光环详论其理”等题。可见讲授的内容侧重于基础天文以及与航海、测量等有关的实用天文知识这也是早期各类学校中天文教育的共同特点。据文献记载同文馆内还建有配合教学用的观星台。天文教习骆三畏(。russe11)曾与学生合译教科书《星学轫》。从1878至1898年每年由洋教习算辑学生翻译一本《中西合历》。2上海广方言馆也讲授自然科学开设有天文科。由当时江南天算名家贾步纬(1829—19o2)和一位英国人担任天文教习内设天文馆有观测仪器。每年编辑一本航海年历即《航海通书》。贾步纬曾与傅兰雅合译《恒星赤道经纬表》1册。此外诸如上海的格致书院这类学堂也讲授天文知识。

    在清末民初的天文教育中实用天文教育比较突出在一些工业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中凡与航海或测量有关的学科都教授实用天文学。早期聘请外国教习讲授以后逐渐由中国人接替。例如1866年开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和188o年设立的天津水师学堂的驾驶班稍后创办的唐山路矿学堂、天津北洋大学堂、太原山西大学堂等学校的土木工程科等都教授实用天文。清末京师测绘学堂和民初的6地测量学校是培养测绘人才的教育机构其三角科以实用天文为主课。京师6地测量学校高等科有些毕业生如曹谟、刘述文等人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的骨干。1近代中国大学的天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展相对迟缓。虽然早在19o3年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已规定格致科大学分算学门、星学门、物理学门、化学门、动植物学门、地质学门6门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中也规定大学理科要设星学门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师资和必要的近代天文观测设备直至一十年代末全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有单独的天文系只有一所教会学校——济南的齐鲁大学于1917年设立了天文与数学合并的天算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只是在数学系或数理部、物化部内开设有天文课。

    齐鲁大学是1917年由美国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创办的登州文会馆与青州、济南的一些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的。天文教育在文会馆时期已初具规模。文会馆实为一个不分院系的书院实行通才教育所有学生兼学文、2康有为:《诸天讲》193o年。

    1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67页。理、天文诸科。学制9年前3年为备斋后6年为正斋。据1891年所印课程表与天文学有关的课程第三年有“测绘学”第六年有“天文揭要”。该校以中文授课教科书自编。天文教科书有美国教习赫士(·m·hayes)编译的《天文揭要》和《天文初阶》两本。文会馆已具备当时屈一指的天文观测设备建有观星台台内装置有狄考文1879年休假回美时劝募到的一架口径2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齐鲁大学成立后开始分系。天算系最初只有两位教员系主任王锡恩(1871—1932)1893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后获齐鲁大学理科硕士学位是法国天文学会会员编有《实用天文学》、《普通天文学》两本教科书当是中国天文界的老前辈。另一名教员也是登州文会馆毕业生。齐大天文台除原有的那架口径2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外又添置一架16厘米折射望远镜。1总的来说天文学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当时天文教育的范围非常有限学生也极少。

    1陈展云:《中国近代天文事迹》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985年版第58—59页。第三节天文机构的变迁鸦片战争后我国天文机构的变迁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设立近代天文台。

    1872年法国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天文台1884年设立航海服务部19oo年在余山建立天文台19o8年又设立6家浜地磁台三台一体总称徐家汇天文台。最初建台是为扩国对华侵略服务的除开展授时工作外还为各国航海和商业活动提供气象服务。但它也是法国科学院在中国从事区域性观测和研究的一个科研机构。当时佘山天文台安装了亚洲屈一指的口径4o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和中星仪等仪器开展了星图、星云、双星、新星和太阳的观测与研究工作出版有《佘山天文年刊》和《天文年历》等刊物。11898年即德国在强占我胶州湾的第二年在青岛设立了气象天测所隶属于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其最初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我国华北沿海一带的气象资料后来逐渐扩充为具备气象、天文、地磁和地震等设备的观测研究机构1911年定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同时又增添天文测时和授时工作为在附近海域活动的德舰服务。该台拥有16厘米盖氏赤道仪、4厘米子午仪和地平经纬仪等天文仪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青岛台落入日军之手改名“青岛测候所”沿袭德人所做的气象、地磁、地震工作而停止天文工作。该台直至1924年才归还中国。119oo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钦天监观象台上的我国天文古仪遭到德、法两军的疯狂掠夺。德军劫走天体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浑仪;法国掠得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和简仪。法国劫走的仪器存放在法国驻华使馆后迫于世界舆论压力于19o2年归还中国;德军掠走的仪器则被运往德国陈列于波茨坦德皇离宫中直到1921年才根据《凡尔塞和约》运回我国。早已没落的清朝的天文机构钦天监经过这场浩劫也就名存实亡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接收清朝的钦天监撤销了这一机构以钦天监外署泡子河观象台为台址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定名“中央观象台”。原计划按当时欧洲一些观象台的组织模式在台内设立历数、气象、天文、磁力(即地磁)四科但因人力经费不足成立之初只设历数一科以应付赶编历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