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刘揆一:《黄兴传记》《辛亥革命》第4册第278页。

    第二节宣传爱国民主思想宋教仁从长沙起义失败中认识到在动起义之前必须先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人们的革命情绪。因此他到东京不久就为创办一个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杂志而积极努力。光绪三十年底(19o5年1月)他与陈天华等人联合组成“二十世纪之支那”社并以此作为杂志的名称。他被推为总庶务负责组织与联络工作为建立舆论阵地而整天忙碌。但他还抽出一定的时间埋头为其他杂志撰写稿件。经过半年时间的辛苦张罗《二十世纪之支那》第一期在五月二十二日(6月24日)出版他一个人所写的文章几乎占了整本杂志四分之一的篇幅。

    踏实的工作和犀利的文笔很快就使宋教仁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博得了声誉。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o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通过宫崎寅藏的介绍结识了黄兴计议建立一个全国性革命团体。接着黄兴约集了宋教仁等华兴会骨干在“二十世纪之支那”社详谈了联合各省人才进行革命的事。但是在要不要参加孙中山所倡导的新的革命团体问题上华兴会主要领导成员之间意见很不一致。陈天华主张以团体与之联合刘揆一表示坚决反对黄兴则提出在形式上加入“而精神上仍存吾团体之说”。宋教仁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声言:“既有入会不入会者之别则当研究将来入会者与不入会者之关系如何”1。似有缓冲分歧之意。

    在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些革命的根本问题上宋教仁和孙中山完全一致。因此在六月二十八日(7月3o日)下午他如约参加了孙中山所召集的同盟会筹备会议被举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员。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壮大革命的声势他和“二十世纪之支那”社的同人共同起在七月十三日(8月13日)召开了中国留日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他担任大会主席并致欢迎词。七月二十日(8月2o日)午后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的住宅内正式召开到会者共有1oo余人。会上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相当于协理)宋教仁则当选为司法部检事长随后又被推为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根据黄兴的提议同盟会同意接收《二十世纪之支那》为自己的机关报。可是就在双方准备交接的时候刚刚印就的《二十世纪之支那》第二期因刊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隐情被日本政府硬栽上“妨害公安”的罪名强行没收。宋教仁向日本有关当局再三交涉终归无效。同盟会决定改名《民报》另行出版仍由宋教仁担任庶务兼撰述员主持社内的日常事务。

    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迅展开。这不仅使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十分恐惧而且也使对中国包藏祸心的日本侵略者大为不安。日本政府在清廷的要求下于十月初六日(11月2日)颁布了《取缔清朝留日学生规则》规定取缔中国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剥夺言论自由禁止集会和结社检查书信来往强迫他们遵守清朝法令妄图以此压制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中国广大留日学生义愤填膺纷纷自动停课退学不少1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o2页。

    人登上轮船回国对日本政府表示强烈抗议。由于孙中山和黄兴都不在日本同盟会本部对此无法取得一致意见。胡汉民和汪精卫等主张继续忍辱求学宋教仁则坚持进行斗争。他和胡瑛等人起组织联合会对继续留日斗争的学生统一领导对归国的学生进行安排直到他认为“此次风潮现已无可如何于情于理于势皆不可久持”时1才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19o6年1月13日)决定将联合会解散二十二日全部复课。

    宋教仁认为革命既要从事破坏更要进行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大批人才和高深的知识所以他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辞去了《民报》的职务改名宋炼于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八日(19o6年2月1日)进入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部预科准备系统地学习政法知识。但在听课温课之余他仍然坚持翻译和写作。在此期间他先后翻译了英、美、德、俄、澳、比等国的官制和政治制度概要还翻译了日本宪法和各国的警察制度。这不仅提高了他的外文水平而且增进了他对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状况的了解为他后来规划中国政治改革的蓝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时势的急剧变化使宋教仁的攻读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光绪三十二年底(19o7年初)黄兴离日归国准备动武装起义委他代理庶务总干事协助孙中山处理同盟会东京本部的日常工作。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o7年2月)黄兴返回东京同宋教仁协商如何组织东北的“马侠”与革命党人在南方动的起义遥相呼应问题。在宋教仁看来这些所谓“马侠”都是被迫走上“梁山”的只要晓以大义。完全有可能变成一支革命力量。因此他决心亲赴东北去完成这一使命。正月中旬(2月下旬)黄兴和孙中山在讨论国旗图案时意见不一致孙中山坚持用6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黄兴则主张采用象征“平均地权”的井字旗。孙中山固执己见黄兴怒而宣布要退出同盟会。宋教仁同情黄兴认为这次事件之所以生决不是偶然的实因孙中山“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作事近于跋扈有令人难堪处”1。正月下旬(3月初)日本政府接受清廷的要求劝令孙中山离开日本并赠款5ooo元;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股票商铃木久五郎又赠款1万元。孙中山拨出2ooo元给《民报》其余的全部带走作为动起义的经费。担任《民报》主编的章太炎对孙此举不满大起风波宋教仁颇袒章太炎。

    二月十三日(3月26日)宋教仁和白逾桓及曾在东北“马侠”中担任过头目的日本退职军曹古川清一起乘船离开日本的门司港二月十九日(4月1日)到达安东(今丹东市)。他在给大孤山“马侠”领李蓬春等人的信中说:“仆等向在南方经营大业号招党徒已不下数十万众欲扶义兴师久矣而山川隔绝去京绝远欲为割据之事则易欲制清廷之死命则难视公等所处之地形势不及远矣。欲与公等通好南北交攻共图大举若不嫌微末而以提倡大义之事互相联合则不独仆等之幸亦中国四万万同胞之幸也。”1李蓬春等把他们邀到山上表示赞成同盟会的宗旨。宋教仁便成立同盟会辽东支部作为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机关。随后他们准备响应广东的惠州起义古川清向当地清朝官吏告密白逾桓在碱厂招兵时1宋教仁:《宋渔父日记》《辛亥革命》第2册第21o—211页。

    1《宋教仁集》下册第563页。

    1《宋教仁集》下册第718页。

    被捕起义计划遭到破坏宋教仁逃奔大连。他极力设法营救白逾桓脱险毫无结果。他不甘心就此罢休便潜入啸聚于吉林夹皮沟一带的韩登举处继续活动。

    宋教仁受到韩登举的热情款待并且得知日本军国主义成立长白山会制造所谓“间岛问题”妄图侵占我国延吉地区。他满怀爱国热情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把自己打扮成日本人化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内部将这个会所伪造的关于延吉地区原属日本的保护国朝鲜的证据全部拍摄下来带回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写了《间岛问题》一书用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证明延吉地区从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并且指出保护这一地区不受侵犯对于巩固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开展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间岛问题》写成之时正是日本政府向清廷提出所谓“间岛问题”交涉之际。日本政府曾经设法用重金收买宋教仁的书稿遭到宋教仁的坚决拒绝。清廷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由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出面通过驻日公使杨枢将宋教仁的书稿索去并且赠款千元授予四品京堂的官职要宋归国任职。宋教仁征得孙中山和黄兴的同意想利用这个机会深入清廷内部从事革命活动为部分同盟会员反对才没有成行。但是他的《间岛问题》的书稿帮助清廷在对日谈判中获得了胜利维护了中国对延吉地区的领土主权却使他得到很大安慰。他把清廷的千元赠款大部分给了清寒的中国留日学生他对别人说:“吾著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个人赚几文钱也。”2宋教仁在“间岛问题”上得到清廷的奖赏引起了革命队伍内部不少人的猜想和怀疑。有的人认为他在勾结清朝官吏也有人推测他出卖了党。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他于光绪三十四年给清廷写了一封公开信重申他在国内事务上同清廷不可调和的对立立场要清廷取消他的留学生资格撤掉他所享受的月费金。日本政府对他大为光火把他看作是清廷的密探对他进行多方刁难他并不放在心上。而同盟会组织的逐渐涣散所动武装起义的接连失败使他感到心灰意冷一度变得异常忧郁和消沉。他寄情于烟酒狂歌当哭甚至不惜向日本使女借钱买得一醉。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也没有推卸自己所担负的革命责任。光绪三十四年九月(19o8年1o月)日本政府以煽动暴乱的罪名将《民报》封闭他运用各种合法手段进行挽救都没有成功。宣统二年(191o)在谭人凤的劝说之下他曾两次同化名潜入日本的孙中山商谈整顿党务问题结果都是不欢而散。他看到在南方边远地区动起义无法取胜建议把革命的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成立中部同盟会作为直接领导机关得到谭人凤等许多同盟会员的赞成。谭人凤出面召集在东京的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会长开会讨论革命诸事宋教仁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上策为中央革命联络北方军队以东三省为后援一举而占北京然后号令全国如葡、土已事此策之最善者也;就沿江各省同时并举先立政府然后北伐此策次善者也;就瓯脱地密布党羽进居边要然后徐图进取其地则东三省或云南、广西此策之又次者也。”1经过全面分析他认为上策最难下策已败唯有中策最为适宜并且提出:应该“分步作法从长江结合以次推行河北为严密之组织2同上书第727—728页。

    1徐血儿等编:《宋渔父》第1集后编《宋渔父先生遗事》。

    期以三年养丰毛羽然后实行”。只是由于到会者“咸主急进”最后才由谭人凤拟出“以事权统一责任分担不限时期为原则”的进行方案1。1《邹永成回忆录》《近代史资料》总1o号。

    第三节筹谋民国大业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宋教仁回到上海应于右任的邀请担任《民立报》主笔。于是他那丰厚的学养和远见卓识就化成一篇篇笔锋锐利的时论文章通过《民立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指斥清廷对国际形势的蒙昧无知而且“因循苟且视国事若传舍”从而把中国推到危险的境地。他认为日俄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均势”局面决不会维持长久日本正想独吞中国俄国在觊觎中国的东北与新疆地区英国企图继续控制长江流域还窥伺西藏和云南美国则运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拼命向中国内地各省扩张势力一旦这种“均势”遭到破坏帝国主义各国就会大动干戈“共逐中原之鹿”“不出五年日英同盟及其他各种协约条约则尽解散不出十年日本与美国则干戈相见于太平洋之间而竞争之目的则必为极东问题之支那而为导火线者又必为满洲问题或监督支那财政问题”1。他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暂时维持这种“均势”以便乘此机会迅改革国政扩建国力等到国势强盛以后再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较量。

    揭露清廷立宪的骗局是宋教仁时论文章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他指出清廷的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种骗人伎俩他们肆意侵犯资政院应有的权限擅自成立皇族内阁都从根本上违反了立宪的原则。他们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纯粹是日本“钦定主义”的仿制品其中所规定的“大清皇帝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同秦始皇的“朕为始皇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一脉相传。所谓“臣民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均准自由”所谓“臣民非按法律不加逮捕监禁处罚”以及“臣民之财产居住无故不加侵扰”等等都是十足的空话。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其所谓宪法大纲者不过欺人之门面赖人之口实万不可信者也。”2他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同时也反对在当时就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认为“凡一主义之推行每视其客体事物之现状如何以为结果其客体事物之现状与其主义相适者则其结果良其客体事物之现状与其主义不相适者则其结果恶”1。

    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中旬宋教仁在谭人凤的敦促之下奔赴香港参加即将动的广州起义(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